APP下载

预备役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11-26刘晓辉杜海军

商情 2018年45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高等教育

刘晓辉 杜海军

【摘要】高校预备役教育是每个国家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重夫课题。它不仅涉及到人才培养、素质养成、思想觉悟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社会的发展乃至民族的昌盛。其目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心程度,提高受教育者的国防观念、强化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行为能力等。我国的高校预备役教育,是以一定的战争观、国家安全观以及军事理论、军事历史和军事知识与军事技能,对高等院校学生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

【关键词】预备役教育 高等教育 融合发展

前言

高校预备役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使大学生预备役教育生命力更加持久,还充分发扬了高校教书育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效益。从国家政治和政治学角度来分析,高校预备役教育对于国家意志对大学生群体的灌输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从社会发展和社会学角度来分析,高校预备役教育对于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也是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从国家军事发展和军事学角度来分析,高校预备役教育对于大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培养和国防意识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方面;而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高校预备役教育对于在校大学生心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健全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预备役模式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

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组织纪律观念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相的培养都会起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一是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军营生活,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其他场所、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军事训练与一般体育锻炼最大的不同点是具有强制性。军事训练要求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练兵。这种强制性,有利于在艰苦条件下磨炼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有效地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学生最缺乏却又是最需要的。二是对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和严谨作风的养成具有独特作用。进入新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独生子女家庭己占社会的半数之多。多数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溺爱,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预备役中的军事化正规训练,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切活动都要按计划严密组织实施,认真贯彻落实;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集中精力参加军训,令行禁止,从而培养他们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和严谨作风。三是对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显著作用。把大学生编入预备役接受国防教育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有效的载体,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内容是有关国家的安全防卫的问题。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最能够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共鸣,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确立集体主义精神,除了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团体实践中对集体主义的理性感悟,并使这种感悟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军事活动的团体性和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是军事领域的显著特点,团体性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激发集体荣誉感;对抗性有利于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激发竞争意识。

二、预备役教育规范大学生行为

我国军事训练中的“三大条令”具有严格、紧张、统一的特征,能约束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及行为准则。预备役教育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礼仪、言行举止、内务卫生以及请假销假等均有相当明确的规定及要求,可帮助他们形成制度意识;预备役教育的总体性与严格的纪律要求,能够提升大学生约束与管理自身的能力;预备役教育中各类富有成效的训练举措以及管理规定能培养大学生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体质得到鉴段炼,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坚韧的毅力。近年,高校校园中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学生受抑郁、失眠的困扰,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心理状态堪忧。预备役教育创设出来的军营环境,能够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预备役教育条件相当艰苦,要求也十分严格,与体育课的训练强度不可同日而语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他们的抗压能力能得到提高。

三、预备役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

1、完善预备役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度

对于广大的高校普通专业学生而言,以有限的军训和军事理论课为主的国防教育过于单一,高校大学生是未来推动国家发展的栋梁,接受的素质教育必然應是全面的,而加强预备役教育正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补充。高校普通专业学生的预备役教育应在加强与常规学科的融合上下功夫,将预备役教育要素融入在非国防学科的日常教育,才能取得“双赢”的教学成果。高校可以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编写试用预备役教育教材,规范教学系统,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材内容;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交叉学科教学活动,如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比赛、中外国防简史知识竞赛等,拓展国防教育形式,创新内容;可以在非国防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入预备役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为预备役教育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在非国防教育学科中融入预备役教育,加强预备役教育的强度,有助于实现预备役教育的常态化、常规化。预备役教育可以贯穿于任何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这样使预备役教育活动得到更多的专业和技术支持,预备役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新高校预备役教育理念

新时期的高校预备役教育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以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为重点,在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上下功失,使预备役教育能贯彻先进性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树立预备役教育新理念。高校预备役教育应坚持“三个协调”的原则,即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相协调的原则;重点教育与普及教育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教育与军事实践密切协调的原则。同时,要增强“三个结合”的预备役教育的新观念,就是在高校预备役教育的全过程,应做到与学校素质教育、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生军训工作方面,应做到地方院校与当地驻军相结合;在军事理论教学及国防知识讲座等方面,应做到校际结合,即地方院校与军事院校相结合。从而不断拓展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高校预备役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充实和更新教育教学内容。爱国主义是预备役教育开展的“土壤”,否则预备役教育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预备役教育的内容是由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决定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重点。应结合新时期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预备役教育模式,在继续普及国防知识、加强基本军事技能训练的同时,有重点、系统化地抓好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强化反侵略、反分裂的意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加自觉地增强国防意识,履行预备役义务;牢固树立维护国家综合安全的大国防观念,提高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科技、信息、资源安全的自觉性,高度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或深入企业基层,或远行到西部农村,以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作为切入点开展理论宣传、法制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以此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预备役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作贡献。

3、强化预备役教育考核体系建设

根据高校预备役教育需要,设置预备役教育考试考核的体系化指标,作为考试的基本衡量标准,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评分标准、学分设置、考试奖惩办法以及相关的制度机制等。高校可以按照考试科目内容,将预备役教育考试分为客观考试和主观考核两种形式,具体形式还需要根据考试内容进行划分。客观考试主要检测学生对军事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这就要求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明确标准答案,实行统一阅卷。主观考核的内容主要是与预备役教育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所以基本采用开卷考核的形式,通常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就相关学习问题进行探讨。所有考试成绩均存入档案,不及格者需要重修重考。只有建立明确的系统化标准,才是预备役教育考试考核正规化、规范化的有力保障。

4、高校预备役教育形式多样化

在进行高校预备役教育的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训练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开展多种多样,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防教育中经常通过组织和成立各种专门的军事训练团和其他社团,以此来促进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训练活动进行军事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形式,各高校根据各自学校自身的专业设置和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高校大学生军事教育活动。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预备役教育活动开展经常在高校大学生预备役教育的组织方式和形式上进行,除了对高校预备役教育的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训练的教育教学活动外,还通过不断探索新的高校国防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注意和坚持平时教育和集中教育的结合,我国的预备役教育活动在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训练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各高校内外预备役教育环境的建设和维护,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的预备役教育学习热情,通过举办各种预备役教育知识讲座和其他活动进行高校预备役教育的开展。

5、高校预备役教育师资建设

高校预备役教育虽然也得到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很多高等院校也有了相当数量的预备役教育教师队伍,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预备役教育需要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科学文化水平请,又具备现代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技能的教师队伍,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实操训练的教师不论在年龄还是教学经验上都要适应现代国防军事的需要,了解大学生对课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意见,懂得教育规律和尊重学生的教师。预备役教育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除了大学自身配备的教师和军事研究教研室外的军队或者属地武装部门的派遣,当然还有在学校外部聘请的国防军事专家和学者来做预备役教育军事讲座和座谈的客座教授。在我国高校开展的大学生预备役教育中应该加强对预备役教育教师和军事训练教官的严格管理和监督工作,坚持在预备役教育中抓住预备役教育教师和軍事训练教官人才队伍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武装部门和部队派遣现役军官和高校自身的预备役教育教师的聘用和教学管理的各方面严格把关进行有效的管理,大力加强预备役教育教师和军事训练教官师资队伍的建设,在聘用和管理环节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把那些思想政治觉悟高、军事业务素质能力强和教育教学水平高的干部纳入聘用教师和教官的师资人才队伍,定期进行考评和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以此来保证从事预备役教育教学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关心国家动态,热心社会时事,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五四学生运动,还是今天高校内大学生自发成立的各种社工组织,无一不体现着大学生坚定的政治取向和爱国热情。通过大学生的表率作用,对动员社会大众工作有着积极正面的帮助。高校预备役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让大学生更自发自觉的在非常态环境中主动面对问题,为危机动员提供正面积极的帮助,方便集中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和资源去面对解决危机事件,因此通过高校预备役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发挥社会动员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建军.高等学校预备役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

[2]陈满先.探析构建国防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J].国防,2011,9

[3]孟凡志.高校预备役教育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3

[4]苟鹏军.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9

[5]念克俊.国防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12,8

[6]严新纲.高校预备役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8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高等教育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