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选择

2018-11-26李志花

商情 2018年45期
关键词:吸收中国化选择

李志花

【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育于古印度,也是产生最早的世界性宗教。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和外来文化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佛教来说它能在中国立足并且发展壮大肯定是佛教有其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佛教毕竟产生于印度,有着其本土的文化,但是不能否认,佛教在中国的成功传播实际上是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让步,逐渐实现中国化的过程。

【关键词】佛教 中国化 吸收 融合 选择

首先应该先从佛教与中国的政治关系说明来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过程。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立足,有现在这样的影响力,离不开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统治者都拥护佛教,历史上不乏灭佛的统治者。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中国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立相抗衡的局面。当然佛教能在隋唐时期有这样的发展局面和隋唐的统治者对佛教的拥护和利用有着很大的关系。隋文帝自己就出生在寺庙,父母笃信佛教,他也是被尼抚养长大,所以他对佛教有着很深的情感,他认为他做皇帝是秉承佛的旨意。所以他大力扶植佛教,当然这也是利用佛教的思想来加固自己的统治。隋炀帝杨广拭父杀兄自己登上皇帝宝座,这对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社会来看是不能容忍的。这是与儒家的锁奉行的封建纲常伦理相悖的,隋场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大量利用佛教经典和启用佛教僧人。在佛教的的经典中就有杀父而无罪的例子。佛教在为拭君杀父的行为辩护,简直是政治上的一大妙用。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大特点。佛教为了能在中国更好的发展下去,不得不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不得不利用经典和佛法使统治者的位置更具合法化。

佛教徒遵行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就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这是基于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说而确立的。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也就是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当然这和儒家所奉行的道德伦理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佛教的众生平等,出世家庭的观念都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儒家伦理道德是相悖的,这将对中国的传统社会提出极大的挑战。所以佛教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的调整矛盾不断的适应中国社会,不断的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摩擦和压力。首先,佛教的中国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佛教经典的翻译。佛教是汉代从印度传人中国的,最初的传人就是通过经典的翻译来在中国传播和扩大影响。佛教的经典都是反映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法制、生活、风俗等等。印度和中国是两个国家两种,所以传人中国的印度佛教经典很多与中国人千百年奠基的文化传统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些印度佛教经典里的思想简直就是触犯了中国人的底线。如果要把佛教经典中的伦理内容按原文翻译的话,那么佛教肯定不能在中国立足,不可能被封建统治者支持。所以在初期中国佛教徒翻译家为了能让佛教顺利的现在中国立足,不得不对翻译的经典做出调整,所以佛教初期的经典大都被翻译的人经过增添删补这个环节,使佛教经典里的家里伦理等方面的内容更适应更符合儒家所提倡和奉行的中国家族伦理关系。当然,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这样的几千年都是封建宗法制的国家里又一席之地,他们也不得不出此下策为佛教的传播争取地盘。

当我们在大谈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提禅宗,因为佛教的中国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禅宗。禅宗的完善和发展,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全实现。禅宗,又名佛心宗,该派标榜不立文字,叫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隋唐之后,禅宗几乎成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本來尤其自身庞大的教义体系和固定的繁琐的信仰仪式,有其必须遵守的戒律和礼拜对象,但是自慧能以后的中国禅宗将佛教原来有的东西都抛弃。中国禅宗认为成佛不需要念经,不需要持戒,更不要什么仪式去朝拜,甚至连出家也不需要了,成佛只靠自己一心的觉悟,也就是禅宗认为只要你的觉悟到了一种境界,人人都可以成佛。这和中国儒家认为“人皆可成圣贤”的思想不谋而合。与其说不谋而合,还不如说生活在几千年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禅宗们对儒学的借鉴和对成佛的新解释。印度佛教深受印度文化神秘主义的色彩的影响,所以印度佛教有着很多的神秘主义,而中国禅宗打破这一传统,认为可以不拜佛,否定神秘力量的存在,认为一个人想要成佛达到涅槃境界,只需个人的觉悟,不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实现。

文化的选择都是双向的,印度选择将佛教传人中国,中国选择接纳印度佛教,印度佛教为了在中国立足选择和中国传统文化妥协,而中国现已选择将佛教文化视为中国文化丰富的一部分。当然从文化的双向选择中我们可以反思到: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改造作为舶来品的印度佛教,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佛教能在中国发展壮大,也表明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而佛教能在中国发展到至今的位置,不能离开佛教自身的努力。佛教一直致力于各个文化宗教之间交流和比较,以更好的发展自己。佛教的传人中国,并在中国这块异域国土上站立脚跟,这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对话时离不开的。佛教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精髓,为佛教所用,即完善的佛教又吸引了中国的广大信徒。所以宗教文化间的对话是双赢的;当今世界,对话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而宗教多元性和共存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在中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对待各宗教文化更应该是包容、交流和合作。荷兰天主教神学家施雷贝克曾经说过:世界诸宗教联系在一起比它们当中任何一个都能表现真理。。这足以看出宗教文化间对话交流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特征》.裴俊.

[2]《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变异及其影响》.禹权恒著.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3]《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方立天著.

猜你喜欢

吸收中国化选择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人体的吸收功能》说课设计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