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教学,对谁的挑战更大?
2018-11-26虞晓贞
虞晓贞
随着新高考的来临,高中教育不得不发生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面对“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选拔方案,各高中首先变革的是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教学在上海高中全面铺开。限于校舍、师资等条件,上海的走班制教学形式出现了几种类型,分别被称为“大走班”“中走班”和“小走班”。
在校舍、师资和生源质量比较好的学校,实行完全没有行政班级教学的为“大走班”;限于教学场地,保持部分学科行政班教学(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其他学科进行走班教学的,谓之“中走班”;因为生源和师资限制,暂时无法开足六门等级考科目的学校,基本保持行政班不变的教学,实施“小走班”。从上海各所学校的实践情况看,“大、中、小”模式的并存,足以说明走班的彻底程度。
我所任职的两所学校(即复旦附中和复旦附中浦东分校),分别实施的是“中走班”和“大走班”。从两所学校的实践过程可以看到,实行“大走班”的学校可能一开始会感觉教育教学秩序“凌乱”,但是从长远看,一次性解决了体制问题;实行“中走班”的学校,从目前看,维持了原有教学的稳定性,但是部分走班教学后发生的问题,迫使学校不断寻求新的应对方案。
走班制教学,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挑战呢?学校、老师、学生,谁面对的压力会更大?
不再被管得“妥妥的”,学生有欢乐也有迷茫
与行政班教学不同,在走班制形式下,学生每节课下课后,总在更换教室,更换新的学习伙伴。而配合走班教学的选课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权,有了真正“一人一课表”的课程。所以,学生现在的第一感受应该是“欢乐自由”。每节课下课要在5分钟内完成教室转场并解决个人需求,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可是当询问学生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种上课方式竟间接起到了“提神”的作用。课间5分钟楼上楼下地跑,居然达到了每天一万步的锻炼指标;进入新的教室遇到新的同桌,还有种小别重逢的喜悦。而选课,可以和兴趣搭配,也是上课的欢乐之一。至于老师们曾经担心的学生找不到教室、迟到、缺席等问题,实际发生率不足百分之一。
学生的另一重欢乐,则是来源于“逃脱”了行政班时代那种出点小错就被老师在教室“一抓一个准”的局面。
可是,现在的学生也有迷茫。小学和初中被班主任管得妥妥帖帖,被任课老师抓得紧紧张张,现在突然没有了外界的约束力,“我”该怎么办?
我们发现,面对百余门高中课程的选择,很多学生没有方向;面对每节课学习伙伴的更换,学生缺少归属;面对逃脱老师视线的自由,学生不会管理和安排学习生活,不按时交作业,不主动找老师答疑,不及时订正错误,借轮转教室上课的便利躲避老师。学生的这种“迷茫”,不是走班制的必然结果,而是通过走班制,暴露了我们行政班级强有力管理下隐藏的问题。
课堂,不再是老师的唯一领地
同样的迷茫,也发生在我们老师群体当中。
“班级都没有了,我上课怎么知道要去哪个班级教室?”
“谁是A班班主任,你们的某某同学上课总是迟到,班主任要好好教育一下!”
“这次测验,各班的平均分如何?哪个班级最高啊?”
……
这样的对话,在大走班的学校中一定会遇到,许多习惯了行政班级教学安排的老师都面临着打破思维定势的问题。老师中很难再彻底分清哪个是班主任该管的事情,哪个是任课老师该做的事情。
班级里也没有统一的座位表了。老师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排座位,有的课堂座位先到先得,有的课堂小组围合,坐成一圈,有的课堂必须固定同桌。
办公室里不再经常听到老师询问“某某是几班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当一个老师偶然说起“某某最近好像自觉了不少”时,可能会有好几个老师附和,“我也发现了”“我昨天刚表扬过他”“我和他聊过”“他妈妈才打过电话问我他最近怎么样”……而在老师们感叹学生流动性太大,很难管理的同时,我们发现,“管理”学生的人似乎从原来的一个班主任扩展到了更多的老师。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老师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也就是说,原来集中在班主任手中的“学生管理权”渐渐分化到了所有老师手中。
学校的运行和行政部门,都在顺势而变
“走班制教学”所带来的发生在学生和老师身上的变化,直接触动的是学校的管理机制。
学生的欢乐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但是学生面对选择的迷茫怎么解决?归属感如何建立?学生选课时不知道应该关注什么,当自己被分在学习水平较低的班级时,不知道改善的途径在哪里。我们还发现,大走班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班干部的竞选失去了兴趣,因为他们感觉即使是“班长”,一天到晚也没什么事可做。走班上课,让他们感觉既属于任何一个“班级”,也不属于任何一个“班级”。初中时,那股建设班级的力气,现在不知道往哪里用。老师们在改变思维的同时,也面对着同样的迷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他,作业不交的人无法第一时间发现,找不到一个可以清楚掌握学生整体状况的老师探讨自己在教学中有问题学生的教育。行为偏差的学生应该班主任管,还是每个任课老师都要管。
显然,我们不跳出传统行政班级的运行思路,以上的问题都找不到抓手。
走班教学,正在收获行政班不曾有的成果
可能有人会问,走班制是学校教学必要的形式吗?我的回答是:不一定。但所有的形式都是為内容服务的。
在我看来,走班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次深层次改革,对教师的育人观念、教学方式、培养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成长、综合评价,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课程开发、后勤保障、资源配置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变革。只要我们迈出了这一步,就必须迎接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和旧机制的冲击。比如:学生的成绩可能会下降,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粘连感会削弱,家长无法通过一个固定的老师(比如班主任)比较完整地掌握学生在校情况,学校不能按照班级成绩评价老师的工作绩效,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化选择越来越多。
但是,四年的全员全课程全学段走班教学,也让我们收获了许多行政班级不曾有的成果。比如,学生的自主性、社交性、成长性、完整性很好;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有所减弱,因为我们使用了学分绩点制的评估方式,“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恶性竞争思想在按照百分比划分等级的评估体制中失去了生存空间……
其实,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本身没有定式。回归教育的本源,回归育人的本质,我们必须放手给学生成长的空间。所以,相比行政班教学,走班制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暂时“迷茫”,或许正是他们需要的成长空间。
(来源:《文汇报》,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浦东分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