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要放在儿童语境下
2018-11-26王永清
王永清
古典诗词是中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在传统社会,自童蒙时期,人们便开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接触古典诗词。
作为教师,我们渴望传承传统文化的血脉,引领学生挖掘潜藏于心底的古诗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就需要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创设符合儿童的语境,让其能够结合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体悟古诗词的情味。
笔者对儿童语境下的古诗词教学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想象画面
古典诗词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议论性、哲理性的诗歌除外),每句诗往往就是一幅图画,一个电影画面。因此,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再现古诗中呈现的画面,能够有效提升孩子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例如,笔者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引导孩子们调动自己的感官感受文字,想象画面。孩子们不仅能够发现文字所呈现的画面,还能加以合理想象、拓展,描述如“老树下,芦花母鸡带着几只小鸡信步寻食”“茅檐下的窗户,正散发出煮肉的香气”“接天的碧绿莲叶间,朵朵红的、白的莲花竞相开放”的情景。通过想象画面,再现了古诗文带给读者的有声有色的曼妙境地。
二、领悟意境
结合孩子已有的语言和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开发孩子内在的情感体验,感悟古诗词的无穷境界。《静夜思》这首流传甚广的经典诗文,与李白其他作品的恢弘华丽不同,这首诗以平淡朴实见长,表达出最真挚、最迫切的思乡之情。这首诗选作教材,出现在部编本一年级下册。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学本诗,要鼓励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试着置身于诗中,体会李白会想念家乡的什么、为何思念家乡、为何望明月就更思念家乡,体味诗中的意境。
最是乡愁情味浓,那是因为中国人的文化血脉里,总有着一种溯源的情结。要说那乡愁最为摧肝断肠的要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笔下的秋天寥寥二十八个字,言语至简却意蕴重重。全曲十二個意象,但这些意象无一不是萧瑟寒凉至极。教学中,如果教师带领学生置身于那浩渺悲凉的秋天,深度感悟意象的深远内涵,即便是年幼的学生,也不难在心中滋蔓出一番别样的秋思。
当然,诗词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高深的文艺理论、诗人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一定要放在儿童的语境下,要关注符合儿童心理的情感体验与知识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承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