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变了,学生才可能变

2018-11-26王海玲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课型语文课堂课文

王海玲

“语文主题学习”走进语文课堂,它是一套母语课程学习的整体解决方案,致力于解决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

一、教师首先要改变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繁冗的讲解,大量的分析,老师字斟句酌地赏析,学生无休止的语段训练,大家完全被一張打分的试卷束住了手脚。课堂几乎成了老师的主阵地,讲台上老师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讲台下学生恹恹欲睡,萎靡不振。而今,“语文主题学习”一改往日语文课的低迷状态,开启了大量阅读的课堂学习模式,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起来,使单一的讲授课变成丰富多彩的阅读课。一篇课内阅读好似一棵树的主干,其他类文成为枝叶,源源不断地给予学生新鲜的营养和养料,使其茁壮成长。

传统的语文课,老师的讲解几乎启发了整堂课,从文章的导入、背景介绍直至课堂小结,老师无不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的思考、互动也是在老师的启发牵制下完成的。而今,“语文主题学习”由教师唱独角戏变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如在学习《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采用了精读引领课这一课型,首先很明确地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其一,品读。其二,品味。然后,拓展阅读《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引导学生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加以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我又推荐学生阅读他的词集节选《稼轩长短句》,去感受他更丰富的内心世界。整堂课,都是学生在自主阅读,主动质疑,合作探讨。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沉闷的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我尝试了多种课型,如在学习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时,我运用了语言品味揣摩课这一课型,结合丛书课文《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我为什么生活》《生如高天,活似流水》《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让学生畅谈自己活着的理由和自己有怎样的目标追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我运用了情感意蕴探究课这一课型,拓展阅读苏童的《父亲》、贾平凹的《父亲的半瓶酒》及舒乙的《父子情》。让学生发表阅读感悟,感受如山的父爱。学生大都热情高涨,滔滔不绝,往日如死水般的课堂泛起了阵阵涟漪。

二、课堂变了学生就变了

语文课堂的主体变为学生,语文课堂的大转变,必然带来学生的巨大变化,那种变化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悄然改变;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欣然进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豁然开朗。

书中宝藏,我自取之——学生由老师强迫读变为主动我要读。随着“语文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多,阅读热情更是空前高涨。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硬着头皮被动地去读,而是主动自觉地去拓展,因为他们体会到了阅读兴趣,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为了调查一下学生主动阅读的情况,我特意布置学生预习《永久的生命》这篇课文。第二天,我问同学们:“你们除了预习老师布置的课文外,有没有做课外拓展阅读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我读了《看见每一个瞬间》”“老师,我阅读了《给匆忙赶路的人》,特别有感触”“老师,还有我,我读了《诗意的栖居》,但似乎没太读懂,您能给我们再讲讲吗?”听着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发言,看着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此时,我真正地感受到了“语文主题学习”的魅力。

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迅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欣赏,不断积累,乐于表达。而“语文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恰恰达到了这一目的。同学们站起回答问题不再支支吾吾、言不达意了,既简练,逻辑性又强。写文章更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思想独到,文采飞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素养的提高带动其他学科的有效学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开展,使师生共同徜徉于阅读的海洋之中,在享受佳句美文的同时,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阅读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通过“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敏捷宽阔了,道德与法制剖析问题更透彻了,英语的译文更富有文采了。

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语文主题学习”给语文课堂送来了一缕春风,一泓甘泉,唤醒学生沉睡的灵魂,滋润孩子干涸的心田,它让教师酿得百花成蜜,留下一路芬芳。

猜你喜欢

课型语文课堂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背课文的小偷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以《散步》为例谈课型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