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格的“罪人”,绝望的回响

2018-11-26易和平

课外语文·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罪人悲剧命运文本分析

易和平

【摘要】1924年的中国社会现状是一个遥远的难以企及的过去,祥林嫂的悲剧发生于时。于当代的中学生而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是难以理解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是文章探讨的重点。从小处着手,逐层深入地分析祥林嫂的悲劇命运,给学生以更为真切的体会。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悲剧命运;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祥林嫂的悲剧,简单来说,一句话:鲁四老爷的拒斥,后婆婆和伯伯的驱逐,新知识分子“我”的逃避,其余无意识的杀人团体,这些最终导致了她无“家”可归。他们共同“谋杀”了这个被生活抛弃又被命运抛弃的女人,瓦解了她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决心,从而不甘却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死亡。

一、处处“出格”处处罪,哪哪犯忌哪哪错

要感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我们必须将她放入以鲁镇为中心的社会之中去。在这个非人的环境里,她可谓是“处处‘出格处处罪,哪哪犯忌哪哪错”。抓住卫老婆子谈及祥林嫂改嫁表现时提到的“出格”一词,细想祥林嫂的“出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探究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首先,“出格”之一表现在逃跑。祥林嫂宁死也不甘心被捆卖再嫁选择了逃跑,逃跑到了鲁镇做工,到最后还是被婆婆掳走。对此,四叔统共就说了几句话:“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既然是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从这几句话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四叔对祥林嫂的出逃并不赞同,甚至认为她被绑回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在那时的人眼中,这是出格的,可怜的祥林嫂只能听从婆婆的安排,哪怕她再能干、再勤劳,也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其次,另一“出格”的事便是改嫁的不顺从。课文中描写祥林嫂“一路只是嚷、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抬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哎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到香案角上。”闹得如此“出格”为那时看似开明宽容(允许再嫁)的社会所不容,祥林嫂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维护“一女不事二夫”的封建伦理观念,这是封建礼教“赐予”她的根深蒂固的悲哀,但是更加悲哀的是鲁镇的人们却在看似新潮实则依然礼教的怪圈中循环。我们试想一下,倘若祥林嫂是开开心心地顺从着去改嫁,恐怕这些看客依然会用她们闲的只知道嚼舌根儿的嘴喷出肮脏的唾沫淹死祥林嫂。大家都接受了的,谁不接受,谁就是出格,进一步说,不管出不出格,改不改改嫁,祥林嫂都是有罪的,她无从选择。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满足那些看客的变态心理罢了。最后也是祥林嫂最大的“出格”,“克夫”“克子”事件之后,祥林嫂便是一个大家眼中晦气的标志了,没错,是标志。不祥的祥林嫂在鲁镇的人看来,老是要去做人家讨厌她做的事情,尤为明显的是福礼事件。冬至祭祖时,卫道士鲁四老爷把祥林嫂视为不祥之物,一切祭祀供品都不许勤劳的她沾手, 以至她吓得“失神”,这些渐渐使得祥林嫂变为了“木偶人”,最后沦落成乞丐。试问,祥林嫂本身又有什么罪过呢?她到底又有什么罪呢?这难道是她自己想要的结局吗?!将祥林嫂的悲剧放入这个黑色染缸般的社会里,被这些已经染黑却又试图变白的鲁镇人“咀嚼鉴赏”。通过让学生了解体悟那时社会对祥林嫂这类人的不宽容联系到当今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对别人的痛苦幸灾乐祸、冷酷无情的嘴脸和心态的人,以此感受社会的不公,时代不济。

二、赎不完的罪,无止境的绝望

祥林嫂作为一个自打进入大家视野开始就浑身是罪恶的角色。首先,罪恶源于内心。对改嫁的拼死反抗,而今看来,除了不屈服于婆婆的捆卖之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一女不事二夫”的封建观念早已深入骨髓;捐门槛赎罪,在柳妈的“劝慰”下,祥林嫂选择“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在她自己看来,自己也是罪孽深重,不可饶恕的;更为可悲的是,及时最后死去到了地狱,她的戴罪之身也是不能得到解脱的。她的罪恶似乎永远只多不少,永远也赎不完。祥林嫂最后的死去只不过是从一个吃人的世界进入到了另一个吃“鬼”的世界。两个世界对她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徘徊在这两个世界的边缘,不知该如何做选择。她的罪恶被鲁镇的人们施压却根源于她自己的内心,这也是祥林嫂悲剧的源头所在。如此看来,当赎罪成为她生活的终极目标后,她又怎么才能得到解脱呢?课文分析到这里,《祝福》让我觉得很压抑,祥林嫂没有谁去关心,也没有人愿意去安慰,她到底还是在不断的挣扎、反抗中被旧社会压垮、吞食了。通常我们觉得死了就是解脱,在祥林嫂这里到死都得不到解脱。所以文中描写那个形容枯槁的女人:“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一个似鬼非鬼的存在!此刻,惯有的“大团圆”心理竟对鲁迅有些许“憎恶”,他将这个卑微到尘埃里的小人物的最后一丝“死去便解脱”的幻想击得粉碎。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在文本分析时可就此结束,但是在实际教学时,作为教师,我们得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毕竟教师也只是一个学习者。不能让学生全盘接受自己的观点,可以设问“你怎么看待祥林嫂”等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探索不会就此止步。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绍钧.阅读与写作[M].上海:开明出版社,1939.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罪人悲剧命运文本分析
李秉衡:奋勇抗击八国联军的“百世罪人”
罪 人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