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
2018-11-26李霞
李霞
摘 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发展农业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以多功能农业为基础成为农村发展的未来趋势,也将成为国际的主流。基于此,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的途径进行了分析,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地位;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1.067
农村、农业使人与自然联系密切,传承着文化与文明,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迅速,农村人口中的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如潮水般大规模地涌入城镇,导致农村出现了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地区空心化的问题,而且日渐凸出。城市的日益繁荣与农村的逐渐落后,成为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现象,不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目标[2]。对此,国家启动了农村振兴战略,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核心问题,明确了必须以坚持农村与农业为基础、优先发展农村与农业为主的战略目标,而且各界均已达成共识。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分析研究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特征及地位,并对其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探讨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
1 农业与乡村的发展特征
自古以来,农业均为我国的立国之本。农业部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在全国人口中,农民的人口数量占绝大多数,农村的规模小,但数量较多[3]。自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也逐渐加快,农业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由此也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与非农业流动,从而也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农村就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使城乡空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相关统计表明,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减少,建国初期为50.5%,2016年为8.6%;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减少,建国初期为83.5%,2016年为27.7%;农业经营收入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所占比重降低,1990年为66.4%,而后却不足1/3;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减少,1978年为82.1%,2016年为42.7%。农业与农村区域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两级分化较为严重,在生产方式上,先进与落后并存,由此也使农村间出现了发达与欠发达并存的现象。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升,农产品供给充足,农民就业趋于稳定,由此保障并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并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发展向专业化、规模化迅速推进,农业经营方式以多元化为显著特点,从而加快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但需引起注意的是,农业现代化成为“四化”中的薄弱环节,农业的综合效益并不高,竞争力较弱,供给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2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农业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首先创造出的生产方式就是农业,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起点与重要基础是农业。人类要想生存,食物是必需品,而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阶段,虽然第二和第三产业也在迅速发展,但第一产业的发展,依然是最基本的保障。在20世纪之前,一些理论认为,随着收入的提高,食物在消费比重方面会呈下降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应以工业发展为主,由此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遵循这些理论后,多数在农业方面出现了凋敝现象,其工业发展的目标也与预期相差甚远。20世纪中叶以后,很多理论和经验均证明,农业劳动力虽然丰富却不存在剩余,由农业转向工业需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基础,由此可使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不能因食品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就不重视农业发展,这与国际分工规律不相符,在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也应从发展阶段出发,优先发展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基础地位,唯有大力发展农业,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2.2 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人类社会发展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现代社会,每个阶段都没有离开农业发展,农业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农业的产值直接影响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若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城市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均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农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前提和保障。
2.3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随社会发展不断提升
近几年,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经济的比重在国民经济中逐漸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就有许多学者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也会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经过进一步研究和实际情况证明,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因为农业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而且根据我国农业部门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出,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中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凸显出了无以替代的特质。
3 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途径
3.1 需要合理处理三组关系
3.1.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据统计,2016年我国依然处于城镇化较快发展阶段,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很小,且会不断减小,而其就业比例较高。现有的农业资源很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撑,农业劳动力继续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因此要发挥城镇化的驱动优势,因势利导对农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以免出现农民离农、农村凋敝的现象。乡村振兴要与新型城镇化在战略方面进行有效对接,进行政策方面的合理调控。1)推动城镇化的稳定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进行有效转移,使其立足于城镇。2)提升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防止因推动城镇化发展而挫伤农业发展,因此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培训力度。
3.1.2 农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也提高了对文化传承、农村环境等的要求,国际上均已农村发展和多功能农业为主导,乡村振兴要以农业为根基,又要脱离农业。1)要鼓励农业创新发展活动,适应城镇人口需求的变化,使农民积极参与创新产业活动,并从中受益,如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2)要转变目前的规划思路,对非农产业中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进行合理推动,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能够提升农村的吸引力。
3.1.3 傳统农业与特色农业的关系
农村资源本身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全球化、城镇化、收入增长的大背景下,面临着竞争力薄弱、生产要素外流、需求升级等诸多挑战,但同时也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乡村振兴要以自身资源优势为基础,与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有效对接。1)需转变发展模式,既要注重高产增产,又要重视增收增效,使农产品的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不断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与竞争力。2)需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品牌农业、有机农业等特色优势,转化农村资源优势,使其成为产业优势。
3.2 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
针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社会资本引入缺乏积极性、新型经营主体缺乏带动作用等,与农业发展面对的新挑战相结合,建立健全机制,促进农业现代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管理、资本、土地等,由单项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化,即由农业流向非农产业转化为自由的相互流动,引进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要素,如市场渠道、经营管理人才、社会资本等。此外,我国农业发展要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升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3.3 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
目前,在农业发展中,对农产品供给较为重视,而忽视了农业拓展,针对这种情况,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使农业增收增效功能得以改善。例如,开发农业文化传承功能、出台农业产业投资负面清单、提供农业绿色补贴等,以此拓展价值,以农业为基础,因势利导发展新产业,以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变化,以农民积极参与并受益为前提,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以提升农业增收增效的能力。保证粮食的稳定生产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此为基础创新体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和优化,如主体、区域、有关技术、产品、农业要素等,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使农业供给能够充分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使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
3.4 完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
当地政府应不断完善财政支农机制,优化农村农业发展,加大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如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等,并完善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改革农村土地制度,通过建立、健全与创新体制,使农业发展充满活力。
4 结语
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农村发展要以本地为根基,借助外部动力以振兴农村经济。同时,农村发展要引入非农产业发展,科学合理处理三组关系,即农村农业与非农产业、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产业,并使之从中受益,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为前提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以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J].中国经济报告,2017(12):23.
[2] 房艳刚,刘继生.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J].地理学报,2015(2):34-36.
[3] 张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8(3):66.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