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甲霜灵·嘧菌酯颗粒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
2018-11-26石葡萄朱晓琼
赵 萍 石葡萄 朱 琳 朱晓琼
(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陕西渭南 710004)
马铃薯黑痣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 Kuhn)引起的一种土传和种传真菌病害[1,2]。该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以及块茎,发病时可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3,4]。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上升,轮作减少加上适宜气候条件带来重茬问题,导致马铃薯黑痣病发生日益严重,成为马铃薯种植的“头号杀手”,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阻碍了相关产业发展[5]。
颗粒药肥制剂成为当前农业行业内高度关注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难以防治的线虫、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农药和肥料按一定的比例,通过缓释技术二者复合成稳定颗粒,施药可达到节省劳动力,省工省时,节约资源。本实验通过这种技术研制出0.8%精甲霜灵·嘧菌酯颗粒剂,在马铃薯黑痣病上开展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供试菌株: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87%精甲霜灵原药(metalaxyl-M)、95%嘧菌酯原药(azoxystrobin)、0.8%精甲霜灵·嘧菌酯颗粒剂、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25%嘧菌酯悬浮剂。培养箱、培养皿。
1.2 实验设计
1.2.1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不同药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毒力测定。采用PDA平板培养马铃薯黑痣病病菌菌种。将供试药品称量后用丙酮进行系列梯度稀释,试验配制5个浓度。将稀释的药液1份与9份的培养基混用,制成含不同药剂的平板,以不含药剂的PDA平板为对照,每个浓度3次重复。待平板凝固后将菌块移入平板中央,在28 ℃的培养箱内培养2 d后取出,测量菌落直径。测得的菌落直径减去接种块直径为菌落扩展直径,计算生长抑制率。取抑制率16%~84%之间的数据计算出各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EC50、EC90和相关系数。以此评价药剂对靶标的生物活性。共毒系数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1.2.2 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安排在陕北榆林进行。土壤肥力状况中等,耕作条件良好,前茬作物为小麦,马铃薯长势良好,各试验小区的土壤类型、栽培条件及水肥管理等均匀一致,马铃薯播种前施药。供试药剂0.8%精甲霜灵·嘧菌酯颗粒剂2 000 g、3 000 g、4 000 g拌土沟施,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43 g/100 kg种薯拌种包衣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60 g/667 m2土壤喷雾。马铃薯出苗后70 d调查茎秆发病情况,收获时,每小区调查100个马铃薯块茎黑痣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级方法为0级:薯块表面没有菌核;1级:菌核面积占整个薯块面积的0%~5%;2级:菌核面积占整个薯块面积的6%~35%;3级:菌核面积占地中茎总面积的36%~65%;4级:菌核面积占地中茎总面积的66%~95%;5级:菌核面积占整个薯块面积的96%以上。
2 结果与讨论
2.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1可知,精甲霜灵与嘧菌酯以3∶5复配后对马铃薯黑痣病具有较强的防治效果,EC50为0.019 7 mg/kg,CTC值为193.29,增效作用最明显,可以用于田间小区试验。
表1 精甲霜灵·嘧菌酯混配对马铃薯黑痣病病菌室内活性测定统计结果
2.2 田间药效试验 由表2可知,0.8%精甲霜灵·嘧菌酯颗粒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效果比较显著,0.8%精甲霜灵·嘧菌酯颗粒剂 2 000 g/667 m2、3 000 g/667 m2、4 000 g/667 m2苗后6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0.06%、75.28%和82.77%;收获期调查的防治效果按以上顺序分别为66.45%、69.68%、84.52%,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
试验期间观察,由表3可知,0.8%精甲霜灵·嘧菌酯颗粒剂处理区马铃薯长势良好,增产17.32%~47.39%,未见药害和不良影响。
表2 0.8%精甲霜灵·嘧菌酯颗粒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药效试验结果
表3 各处理小区平均产量
3 结论
通过试验,笔者认为,0.8%精甲霜灵·嘧菌酯颗粒剂对马铃薯黑痣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每667 m2施用3 000~4 000 g,防效达69.68%~84.52%,供试药剂对马铃薯安全,无药害,对环境无不良影响,适宜大面积推广使用。建议于播种时,每667 m2施用3 000~4 000 g,在播种前沟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