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2018-11-26付海燕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纲要体育教师运动

付海燕

前言

大学生是国家的柱梁,他们拥有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大展宏图,同时也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文中简称《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使健康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高校体育作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沿学科,应积极落实《纲要》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积极开展有效的体育教育教学,引导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强健体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将“大健康”理念全方位地有效落实。

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1.1 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纲要》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立足国情,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此,高校的体育教学要在《纲要》精神引领下,树立以促进大学生健康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新理念,摒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然后运用新模式,采用新方法,力争对大学生所施加的体育教学影响能延续到社会,伴随大学生一生,且在未来生活实践中能得到有效证实,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明显,且影响意义深远。

1.2 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

“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社会要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可见,《纲要》站在全社会的层面,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视角来关注人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大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他们更需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为物质载体,才能在工作岗发挥潜能,实现个人远大理想与奉献社会的辩证统一 。为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深刻领悟 《纲要》的真切内涵,将过去侧重于对竞技化教学目标的掌握,转变到对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具体作用之上,淡化动作技能,强调实用价值,切实为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而在实践之中勇于探索与不断总结成功经验。

1.3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纲要》指出“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1]为此,要领悟《纲要》精神,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可在《纲要》内容的启发下,依据大学生的体育诉求、依据高校所在省市的地域性特征,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基础,压缩传统教材内容的教学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活动,甄选哪些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且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理想高度。不在拘囿于《大学体育教程》,但也不能脱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所规定的健康达标基准线。在《纲要》为学校体育改革所提供的更为广阔空间中大胆创新与发展。

2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纲要》强调“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众人皆知,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与引导者,在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素养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能力方面的培养,是落实《纲要》精神的首要工作。第一,体育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所开展的日常工作要贯穿“健康”这一主线,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选择等方面,要切实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肇始与发端,关注体育本质的回归,注重体育学科对大学生一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二,为努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为更好地服务于《纲要》背景下的体育教学,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力度,脱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更新理念、补充本学科前沿知识、技能与方法,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做个教学的有心人,在教学实践中,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与创新,结合教育理论,不断反思与总结成功经验,形成个人较为成熟的教学风格,为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服务。[2]

2.2 加强体育健康理论知识渗透

知是行之始。为进一步解读与落实《纲要》精神,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快改革的步伐,切实发挥出体育学科在推动大学生健康方面的优势。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加强体育健康理论渗透,将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养生学、体育运动欣赏、民族体育学等多学科知识传授给大学生,使大学生懂得参加体育运动对身体各个系统的锻炼价值,尤其是在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流行的当今富裕社会,部分青壮年因摄于量大、运动不足也逐步沦为“富贵病”的高发人群。为此,要加强体育健康理论知识渗透,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状态,利国、利家、利己;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健康理论常识、健康生活方式深植于大学生的心中,然后外化于形,成为他们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持久动力。[3]

2.3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

为进一步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就必须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大学生具有不同的运动基础与个人倾向,为此,有专家建议普通高校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以此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在落实环节上,从大学生入校时起,根据他们自身的具体情况,科学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个人锻炼目标,体育教师有效针对大学生制定运动处方,每期定时测试与反馈,必修课要求必须达标。例如中长跑项目等,虽然大学生不多喜欢,但其健身价值高、可操作性强,在校期间必须强化训练,大学生人人达标;其次,为满足大学生自我锻炼目标的个性化需求,在传统健身价值强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增设大学生喜爱的时尚性与休闲体育项目,如轮滑、街舞、攀岩、搏击、定向越野等丰富多彩的健身运动项目。期间也必须落实《纲要》精神,采用科学检测手段,运用现代仪器检测大学生脉搏、通气量、携氧量等,关注大学生运动前后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看对大学生的健康促进是否真正有效;再次,高校应完善课外活动评价机制,将大学生所需求的个性化运动项目拓展延伸到课外,不仅有利于弥补教学时的有限性,同时也能丰了大学生的课余校园文体生活。课外体育活动时校方最好能介入,进行合理规划与有效组织,并记录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考勤,并将考勤分值结果纳入期末考试及评优评先的范围。以此鼓励大学生在体育个性化需求方面发展体育特长。[4]

2.4 促进体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为落实《纲要》精神,进一步发挥体育教学在推动全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关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选择那些对动作技能要求不高的,且健身价值高的运动项目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舞蹈、自由搏击、网球、轮滑、攀岩等;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大学生毕业后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软环境与硬环境之现状,例如高尔夫、保龄球等收费较高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而言,大部分毕业后的工薪收入是难于支持常态化的参加,只能望球兴叹;再如足球,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绝大部分很难做到天天能在标准化的足球比赛场地进行分组比赛锻炼;再如在学急性跳远时,要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为大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不可能天天坚持用急性跳远来锻炼身体,但在生活中可以学有所用,例如小群体郊游过水沟等),为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学练急性跳远时,课将沙坑设置为水沟,为过水沟,引导大学生选好踏跳点、合理助跑、然后身体要腾起来,落地时要缓冲,如果掌握不了重点,很可能落入水沟,这样以来,小学、中学一直在学的部分田径运动项目,在高校通过巧妙设计,依然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笔者认为落实《纲要》精神,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方向之一。优点是能与社会大众体育相衔接,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与生活之余,依然能自发地在余暇时间积极主动参与。例如足球,在竞技足球的基础上,增加表演式花样足球,这样,在表演过程中既能起到个人的健身与锻炼,同时也能陶冶身心,给他人带来美的享受。为此,将生活中的倾向与爱好带入课堂,创设体育课堂生活化情境,开设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5]

2.5 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制

大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制有利于《纲要》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为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并形成持久的影响力,体育教学就应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体育诉求与课外体育活动趋向,一方面在大学生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方面多安排点教学时,将这些项目在深度与广度方面进一步拓展,提升大学生的专项体育知识与技能,例如针对大部分男大学生喜欢的篮球运动项目,除篮球理论与技战术外,还可以增加篮球运动场地与裁判规则、篮球欣赏、社会篮球组织与管理等多领域的知识;再如在女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舞蹈方面,不仅开设交谊舞与民族舞蹈,同时也开始体育舞蹈组织管理、体育舞蹈欣赏与创编等课程,让女大学生在个人喜欢的领域学专、学深,毕业踏入社会可以成为他所在社区的舞蹈教练员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这样以来,每次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他(她)们的参加,他们的锻炼时间与频度就会增加,身心健康水平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6]

猜你喜欢

纲要体育教师运动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不正经运动范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