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教学差异性评价
——以排球垫球为例
2018-11-26宫之勇
宫之勇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城实验小学,山东 枣庄 277000)
在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能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关注个体差异”。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差异性评价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课程教学的操作层面,真正左右着教师行为的是作为制度性规定的教学评价。为此,要从此层面对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审视与整合,使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合理的运用差异性评价奠定基础。本文围绕何为差异性评价等问题,针对排球垫球的课堂教学进行差异性评价设计,使教师的行为指向课程改革所期望的状态,实现“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即运动技能、学习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的体育课程教学期望。
1 体育课堂教学的差异性评价
“差异”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释义不相同。差异不仅受到遗传和神经系统的活动,而且还与所受的教育以及个体所处的背景有关。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现出彼此各不相同的现象。简单来讲,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就是学生之间的差别和不同。应将教育活动建立在学生差异的基础之上,尊重和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程度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认知评价、情感评价、运动技能评价,而本研究针对的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心——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实施差异性评价的前提是如何面对学生差异并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随时、随地实施评价。
2 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内容、目标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教材的依据不是预先规定的统一评价标准,而是由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被具体化为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一致性的教材成为重点,这也对体育教师解释课程内容的能力,以及将同一课程内容转化为适宜于不同水平学生之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排球垫球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垫球为内涵的、不同形式外延的练习内容,即根据运动课题、运动条件、运动结果不同,设计不同的垫球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评价目标。只要在内涵方面具有统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就具有一致性。所以,在排球垫球教学过程中,实际上与不同的技术动作、不同的运动条件以及不同的运动课题之间构成了对应关系,由此使得分层目标的实现可以得到来自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教材的支撑,从而保证了体育课程教学所面向的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全体学生。
2.1 “教材”转换为“教学内容”
“教材”转换为“教学内容”是为了实现“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即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制订不同运动水平的教学内容,将“教材”转换为“教学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多样的教学任务。垫球是排球运动技术之一,是用于接发球、接扣球、接吊球、接拦回球和处理各种难球的主要方法,是保证本方进攻的基础。不但可用手、臂、头、肩等部位来击球,垫球的实用性、应变性更强,方法和技术动作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但在排球教学中常以正面双手垫球“教材”为“教学内容”,而如何认识“教材”转换为“教学内容”需要对垫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
垫球的内涵:它是在全身协调用力的基础上通过手臂的迎击动作,使来球从垫击面上反弹出去的一项击球技术。
垫球的外延:用除手指弹击动作外的身体任何部位击球的动作称为垫球。包括接发球、接扣球、接吊球、接拦回球和处理各种难球的主要方法,可分正垫、背垫、半跪垫球、前扑垫球、肘滑垫球、滚翻垫球、鱼跃垫球、侧卧垫球、单臂滑行铲球、单手垫球、挡球等10多种。
垫球的内涵主要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我们称之为教材。垫球的外延主要指课堂教学的实施途径,即教学的内容——凡是能够达成“在全身协调用力的基础上通过手臂的迎击动作,使来球从垫击面上反弹出去的一项击球技术”的都可以称之教学内容。差异性评价关注的是由“教材”转换为“教学内容”,此部分属于体育教师素质内化的一种能力,是实施差异性评价的前提基础。
2.2 围绕垫球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差异,以及教学内容的“教材”化转变(以垫球为教材,开发垫球的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目标内容),排球垫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当体现层次性与连贯性,这种特征可以在课堂教学目标内部要素中呈现。美国著名体育教育学论专家西登拓朴认为,具有指导性的体育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达成什么样的课题”“在什么条件下达成课题”“用什么标准来评价”3个内容,这就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
2.2.1 何种条件下达成“垫球”课题 “何种条件”是指在运动中状态的种类,是决定目标难度的因素。可以在完成相同的课题,这种“不同的运动条件”提供了学生的差异的基础与适合学生自己的目标层次。如垫球教学中,条件1:自己抛球,自己垫球;条件2:同伴在2米外轻度抛球,自己垫起球;条件3:接同伴隔网抛球,垫起;条件4:接同伴隔网发球,垫起;条件5……
2.2.2 “垫球”技术的标准 运动技术标准也是改变目标难度的一个因素,不同运动能力和运动感觉的学生有自己选择的目标内容,如同样是自己自抛自垫球,标准1:自己抛球,垫2m的高度给自己;标准2:自己抛球,垫出3m的高度球,落到本方场地的前半场;标准3:自己抛球,垫出的球要达到4.5m的高度,并落到本方场地的3号位位置;标准4……
2.2.3 “垫球”的不同课题 “垫球”的不同课题表现为要求能够完成动作,也可以表现为对流畅性和连贯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等。课题可以通过改变动作形式(运动课题)来改变目标的难度,如垫球中的课题,课题1:自抛自垫球,将球垫到规定区域;课题2:接队友的抛球,将球垫到规定区域;课题3:接队友的垫球,将球垫到规定区域;课题4……
2.2.4 “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以及“达成什么样的课题”的组合构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标准的排球垫球的教学目标 目标1:自垫球,高度为2m(3m、4m……),接住(连续2个、3个……);目标2:同伴在3m外柔和的抛球,方向为正面(左侧……),高度为2m(3m……),垫给自己(同伴、指定区域……);目标3……
不同“运动课题”“技术动作”“运动条件”可以组成不同的目标,如不同学生在目标1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学习、练习(形成自己的策略)、达标、进入下一目标(若没有完成,及时反馈,达标、进入下一目标),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另外,目标1、2、3……是难度逐渐增加的不同垫球内容,逐渐实现由技术学习变为模拟比赛、比赛的转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完成目标1之后,进行目标2(同样有多种垫球目标内容)达成,再进行目标3……逐渐在“人—球—人”(根据领会教学法在排球教学中的应用,排球教学应遵循“人—球—人”的关系)的排球关系中体验乐趣,凸显真正的尊重学生差异性为起点。
这种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的目标设置,将同一教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的“技术动作”或不同的“运动条件”或不同的“运动课题”的开放式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师“教教材”到“教内容”的转变,实现学生真正差异性基点与发展。
2.2.5 制定目标应当注意事项 (1)进行排球垫球的教学目标管理应当具备的前提:一是学生必须觉察目标和知道用什么行动去达到目标;二是学生必须接受目标,即他愿意用必要的行动去完成目标,即情感准备。其特点是:参与管理。民主、平等和参与的宽松的环境,由体育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和参与的宽松的组织氛围与文化中共同确定体育教学目标;主动完成。(2)注意目标设置的具体性。在制订排球垫球教学目标时应当注意目标的表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包括:对象——A(audience)(教学对象、学习主体);行为——B(behavior)(通过学习,学生能做到什么);条件——C(condition)(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或情境下产生的);标准——D(degree)(具体说明预期结果或表现水平)。学习目标描述采用ABCD法:对象明确——行为主体学生化;行为具体——行为动词科学化;条件清楚——行为条件情景化;标准可测——表现程度具体化。例如,“学生接住同伴在3m外柔和的抛球”。同时,还要注意目标的阶段性。垫球目标根据项目的特点、关系进行不同层次目标的设定,层次目标之间注意根据学生的进步程度、内容难度的递增、层级间的有机结合以及结合运动项目的趣味性进行设计。另外,课堂目标的难度拟定要适当,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3)合理运用反馈机制,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即时评价与反馈。排球垫球教学中应首先注意经常性的反馈,学生在评价过程结束之前就几乎能够知道自己的绩效评价结果;其次,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反馈。运用“解决问题法”,即师生在一种相互尊重、鼓励的氛围中探讨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其中学生自我反思最为重要(针对包括达成、未达成的目标),为学生下一步学习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然后,将反馈结果集中在学生垫球行为上而不是学生自身,进行负面反馈时要避免对学生个人存在价值提出疑问。最后,制订具体的反馈改善目标,然后确定检查改善进度的具体时间。
3 结 论
3.1 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差异性教学主要是指体育教师承认和尊重学生的遗传与后天教育差异以及运动能力和运动空间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层次目标,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不同评价。
3.2 体育课堂中差异性教学的前提是分析学生差异、并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将“教材”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目标进行分层。
3.3 教学内容是教材的外延,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内容提供了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教学目标需适合学生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分层,并且各层次间的关系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系统安排。
3.4 差异性教学评价始终伴随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凸显差异的过程性评价。同时,还应考虑发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作用,以及适时地进行教学评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