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视域下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选择

2018-11-26刘剑梅曹美芳伏雄风谢婷

运动精品 2018年12期
关键词:武术青少年文化

刘剑梅 曹美芳 伏雄风谢婷



文化认同视域下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选择

刘剑梅1曹美芳1伏雄风2谢婷3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2.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21004; 3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青少年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体。在外来文化强势入侵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对传统的武术文化认同感被大力削弱,武术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文章从文化认同视角出发,对青少年武术文化的传承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青少年武术文化传承路径提出思考。

文化认同;传承;武术文化;路径选择

在逐渐步入小康时代的新农村,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跆拳道培训班、舞蹈培训班如雨后春笋,非常受青少年欢迎。但是却罕见有新开办的武术培训班,甚至有的武术教练员为了生存,把本打算开办的武术培训馆以跆拳道馆命名,附带开办武术课。当代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总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不同文化间的频繁接触,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与国外的文化出现越来越多的冲突、摩擦、危机,青少年在这一场应接不暇的文化大潮中变得迷惘、不知所措。他们需要社会外界的帮助,在多样化的文化环境中重新识别自己,在文化上和价值上进行自我辩护、自我确证。鉴于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去理解青少年,从文化认同视域下去解决青少年在武术文化的传承中遇到的问题,从中找到一条有利于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发展路径,就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一迫在眉睫的问题。

1 文化认同的力量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文化的倾向性认可和社会成员对特定群体文化的归属感[1]。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松提出的,它既是文化研究领域的理论范式,也是认同意识跟文化构建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效理论阐释[2]。费孝通先生提出在特定的空间语境下要结合过去与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去找到民族的自我定位,要具备这样的文化自觉,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才有可能成为当今世界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参与。文化已经成为现今时代发展的新源泉,人类发展的新动力,在这个文化愈来愈扮演至关重要角色的时代,文化认同无疑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主要的战略作用,同时,也是多元文化中重建自己的价值与生活世界的需要。

2 武术文化于青少年的当代价值

“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他们所蕴含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3]。其所包含的武术不仅可以作为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且还具有教育和训练作用,既是体育活动,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所蕴含的自强、自立的民族意识是青少年精神发育和个性成长的重要营养物,蕴含在武术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是滋养青少年心田的甘泉。应加强青少年对优秀武术文化的认同教育,在武术文化的沃土上翻耕、施肥,使青少年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养成仁爱、勇敢、正义、诚信的优良品质。

3 青少年武术文化的传承现状

现阶段我国武术的传承现状并不是非常乐观,学界用来描述武术发展的常常是:异化、模仿、失根、离异、痛楚、无奈、流失、修复等词语[4]。由于现时代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武术的主体地位逐渐缺失、影响力日趋衰落、文化认同削弱。当今武术教育不仅难以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之重任,甚至到了“自身难保”的地步。[5]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地位正在逐渐下降。《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调查研究了国内包括自治区、直辖市在内的30 个省,252 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开展现状。数据表明: 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武术的开展状况很不乐观[6-7]。武术只有文化身份上得到民族性认同,武术才能够在“几多迷茫、几多徘徊”[8]困境中明晰自己的方向,找到出口。

4 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4.1 价值取向改变

4.1.1 传统文化认同淡化,西方文化模式强化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的发展在西方强势文化地主导下出现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即殖民化倾向。在这一文化形态,包含诸多不良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席卷而来的资本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文化和行为方式,以及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一整套文化模式,削弱甚至是剥夺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发展,直接冲击民族文化地生存和发展,降低了青少年对武术在内的民族文化和既有的传统道德的忠诚和信任,并最终涣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形态,当西方文化强权性地在世界扩展的时候,西方体育随之走向世界的各个地区,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武术在内的民族体育的发展,使得武术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4.1.2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信仰缺失

“信仰危机”浩浩荡荡向新生代青少年袭来。许多青少年对原有的国家、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对千万年保存、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技击性产生怀疑,甚至于否认它的技击价值。认为武术就只是所谓的花拳绣腿,主流的武术文化因此而动摇,权威话语正在淡化。青少年对武术的认同正在逐渐削弱。众多青少年在价值选择上开始与主流意识的形态出现分歧。

4.2 行为取向改变

4.2.1 娱乐取向多样

对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来说,除了平时的学习生活外,娱乐生活也占了他们生活的一大部分,社会商业化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习以外的时间被各种电子产品占用。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被各种休闲娱乐方式所消解,很多武术技艺无人问津。造成了很多技艺的传承中断。

4.2.2 网络文化覆盖

据调查显示,把互联网视为‘朋友’‘助手’或‘玩伴’的青少年均逾三成”[9]。网络的普及会给武术的传播造成一定的正面影响,如网游中择徒拜师、拳礼等游戏环节的设置可以使玩家们感受传统武术的武术文化,但是在网络游戏中,为了注重游戏体验,往往会过度夸大武术的人设,这使得青少年对武术产生误解。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武术认同感降低。

4.2.3 对武术的冷落与对外来体育的热衷

文化认同在文化的传承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样文化认同的维系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文化的传承。青少年对外来体育的偏爱在相当程度上使他们越来越远离民族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管是在学校的选项体育课还是在校外的培训市场中,选择武术的青少年相比其他项目是占少数的。有许多青少年会选择一些有更多展示自我机会的项目,提高自我认同感,比如跆拳道、拉丁舞。他们认为那些项目才可以表现自己,是真正适合他们的方式,展现他们的个性。

5 路径选择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生活方式较为简单,生活圈比较单一,其同伴群体的交往基本以校园为中心。加强青少年文化认同的构建需根据青少年的这些特点来进行,重构青少年的武术文化认同。政府、学校与社会在缓解多元文化背景下清除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重塑青少年对武术核心价值的认同、再构造青少年的历史记忆等方面,任重而道远。

5.1 加强武术文化认同教育,重塑青少年价值观

青少年处于树立态度、形成价值取向及价值观念的关键性阶段,然而本土武术传播的吹捧与现实的不符,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价值观的迷乱与责任感的丧失。因此,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武术文化认同教育活动,对于缓解该群体的文化认同危机,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5.1.1 提升武术的形象

提升武术的形象是强化青少年武术文化认同的根本途径。政府应该整合各个资源,从政策、教育、舆论等多个角度来宣传跟引导。树立好武术自身形象,增强武术正向、实际的传播。使青少年切实体会到武术的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青少年对于武术的信任,集聚成强有力的武术认同感,加强青少年对武术的传承。

5.1.2 重审武术教育方式,重构主流价值观

5.1.2.1 注重情感的培养

塑造青少年武术价值观须从培养他们对武术的情感入手。对武术有着强烈的情感,才能转化为强烈的意志,成为激发武术追求和武术实践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习武者武术情感的把握体现了习武者武术理论和武术实践的价值判断。培养青少年武术情感,要注重引导他们武术价值观的形成。要让青少年科学的认识武术的价值。再有,在青少年武术情感过程中有必要与西方武技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可以让青少年深刻体会到到武术的特殊性与优越性。在武术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武术文化理论教育,重构主流的价值观,能够为社会上不良的武术社会舆论、提供辩护,培养青少年成员对武术形成坚定的支持的立场跟态度。

5.1.2.2 注重武术课堂的体验

青少年的传统武术理论传输方式必须推陈出新,在进行青少年教育时,必须围绕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特征并考虑到青少年的群体特质。首先,武术教练在进行教育时要运用易于被青少年接受的方式,如可以举一些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来说明,学生们也能较容易直观地将”武术“及”武术文化“运用到实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在的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其次,武术理论的输送要注重启发和引导,避免理论说教,结合以前的英雄故事,以故事的形式向青少年传输武术理论。把不易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化,不仅培养了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增强他们对正确的武术价值观和鉴别能力。在武术理论教学的方式上,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开辟新途径。在全面发挥网络和新闻媒体传播渠道作用的同时,不断拓展灌输的新载体,提高武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5.2 培育以武术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观

5.2.1 弘扬民族精神,强化历史记忆

每一个拳种都有自己的历史, 长则达百余年, 少则一二十年。经过长期的演变,各拳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技击理念和传统,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演绎允文允武卫家国的英雄篇章。再者,任何一个拳种都处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这些特定的环境和区域文化由于能使习武者置身其中、躬临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围”和近距离的“亲和力”,对此,我们应该利用历史记忆具有历时性与传承性等特点,立足武术文化历史资源,建构武术记忆,实现武术文化记忆传播载体在人与人、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传递和延续,以促进青少年武术文化认同的形成。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有既有生当左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又有顶天立地的报国英雄霍元甲、黄飞鸿、李小龙。我们应该以这些历史记忆为基础要素,通过文化表征融入到武术文化建设的器物、制度、精神层面,提高青少年的文化认同。

位于上海体育学院内的中国武术博物馆,2007年开始正式免费对外开放。每年会有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前去参观学习,中国武术博物馆结合文献、图片资料及多媒体展示手段,向前来参观学习者多角度展示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能够激发公众的求知欲,加深青少年对武术的了解,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10]。是能达到较广面积传播一种传播方式,能够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各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其传播方式,结合地方武术拳种和非物质文化建立小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武术博物馆,传承、传播地方传统武术文化,还原其本土性,彰显民族色彩。武术博物馆还可以作为青少年学习武术学习的第二课堂免费学习中华武术及其文化历史。

5.2.2借鉴西方文化,综合文化创新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各有各的独特性,亦各有各的片面性。中国目前的危机,不能依靠亦步亦趋的方法解决,而需要迎头赶上,而在文化上的综合创新上也就成了必要,只有凭借综合创新才能弥补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劣势。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可以根据现代社会时代客观条件的需要,将经过甚至考虑、认真挑选的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系统所包含的要素,综合成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化系统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讨论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时,我们常说既不能做对不起前人的事,又不能做对不起后人的事,什么叫对不起前人,大概就是武术从我们手上流失了,可是怎样才能不流失,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不创新武术就失去了生命力就会失传。我们不能抱着一成不变的东西一直守下去。要以充分的民族文化自信,敢于敞开胸怀,大胆批判地吸收。唯有如此,才能让青少年传承“焕发新生命”的武术因此,我们需积极开展中国武术文化与西方武技进行交流,加大跨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切实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形成正确的认识。

5.2.3加强武德教育,营造和谐武术文化

5.2.3.1 加强武德教育

武术是一项较为特殊的体育运动项目,有着独特的道德规范要求。传统武德作为中华民族习武者群者世代积累的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准则,广泛流传于民间社会各习武阶层,并成为一种传统社会武术群体公共秩序的象征,它秉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原则。其中所包含的人生道德精华诸如群体意识、尊师重道、见义勇为和爱国主义人生理想,仍依附于习武者心灵深处,并超越历史时空的界限而成为人类共同文明的沉积。在现代社会发现代青少年对优秀传统已经没有多少敬重,相反,腐朽、落寞的的江湖义气等糟粕确仍然在蔓延,如果青少年传承青少年武术文化,离开了对民族优良传统的的继承和发扬,也就将失去历史的根据,失去民族精神的依托。

大体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科学设置体育课程,实施合理的武术教育。确立与青少年年龄与思维特征相匹配的武术文化课程设置体系,调整文化与技能的课程时间比例,尽量在实现技能性、基础性的同时,注重优秀传统武德等武术文化的教育;严抓武德课程考核,建立严格规范的武德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把教育制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应加强师资力量,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稳定的武术师资队伍;在日常教学中应着重将武术技能课程与武德教育紧密联系,尽量将武德教育渗透到武术技能教育中去,实现武术技能教学与武德教育相结合。

5.2.3.2 营造和谐习武氛围

武术文化认同重建,其最佳方式莫过于施展校园文化耳濡目染的作用。让青少年得到先进校园文化的熏陶。首先,建设校园文化要树立的文化体系应当以爱国主义为中枢,为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造就适宜的环境。增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与基本准则,其建立该当以青少年参与性、民主性的提高为前提条件。其次,在建设校园文化设施时。应当让中华民族精神在校园文化设施中得以体现,营建良好的、有利于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养育人环境与文化氛围。再次,建设校园文化,应注重校园建设社团文,围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开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武德为目的的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最后,应加强校园文化传播阵地建设。总之,建设校园文化要充分把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种有效载体利用起来,从而营造浓厚的适合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的校园氛围。

[1]李文瑞.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4):99-103.

[2]杨闯.基于文化认同视角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思考[J]. 武术研究,2017,2(6):30-32.

[3]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4]金玉柱,王岗,李丽.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困境与重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2):128-131

[5]李卓嘉,雷学会,王岗. 学校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的路径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16,39(9):91-96.

[6]邱丕相,《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J].体育科学,2009,29(3):82-83.

[7] 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 3):76-79.

[8] 安汝杰.荒原驰骋的侠士:论鲁迅的侠义精神[J].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 2):73.

[9] 郭亚东,汪琴.移动新媒体武侠网游对武术传播的影响研究[J].武术研究,2016,1(8):20-22.

[10] 周广瑞,王震.试论中国武术博物馆在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5):21-23.

On the Path Choice to the Inheritance of Wushu Culture by the Youth from the View of Cultural Identity

LIU Jianmei, etal.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Fujina, China)

刘剑梅(1995—),硕士生,研究方向:武术套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武术青少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