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舵雪橇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探析
2018-11-26王丹丹李滨东姜春平赵文艳郭旭婷许国锋
王丹丹,巨 雷,李滨东,姜春平,于 滢,赵文艳,冷 嵩,郭旭婷,许国锋
(1.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2.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1 引言
1480年,雪橇最早出现于挪威,但是当时仅是人们的一种游戏项目。1883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雪橇比赛。1889年,在德国成立雪橇俱乐部。1957年国际雪橇联合会(International Luge Federation)正式成立,同年雪橇成为第9届冬奥会(1964年)正式比赛项目,并制定了在非冬奥会年份,每年举行世界锦标赛、欧洲锦标赛及各种杯赛的规划。由于雪橇项目比赛的危险性及比赛器材和训练场地等昂贵的费用,早期只有欧美等发达国家参与,后期才逐渐扩大了参与度,更多国家的运动员开始尝试此项目。我国于2014年开始筹备建队,并通过跨界选材模式组建我国第一支无舵雪橇队伍,2015年完成国际比赛首秀,2018年将有机会参加冬奥会的比赛。
雪橇项目被称为冬奥会上最疯狂的运动项目,深受观众喜爱,当运动员们风驰电掣般的滑行时,欢呼声不绝于耳,速度给视觉带来的冲击使得观众为它着迷,这就是雪橇项目的最大魅力。但是运动员为获得高速滑行的技术在训练和比赛中却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心理挑战。雪橇项目是我国为备战2022年冬奥会最新组队、投入训练的运动项目之一。本文以雪橇项目中的无舵雪橇为研究对象,从运动项目特点出发,结合我国运动员现状,借鉴我国冬季体育优势项目的成功经验[1-10],探索培养无舵雪橇运动员专项感知觉能力的方法,以期为我国无舵雪橇项目运动成绩的提高,实现在冬奥会夺牌计划提供训练指导和理论支持。
2 无舵雪橇项目的竞赛特征
2.1 比赛场地
无舵雪橇比赛的赛道是由混凝土或木材为基础砌成的半圆型赛道。半圆型赛道又称滑道,因为整个赛道均由冰所覆盖,由专门人员负责浇冰,负责检查和修复滑道冰面的破损情况。场地设置的要求是:滑道宽1.3~1.5m,男子比赛线路长度为1 000~1 400m,女子比赛线路长度为800~1 200m,滑道内有11~18个弯道,弯道的半径为8m,平均坡度为 4°~10°[11],比赛的起点与终点需具有70~130m的高度落差。即运动员是在横纵两面的三维空间内滑行。因此,目前无舵雪橇比赛即使在无外部动力的情况下最高时速已达140 km/h以上,刺激而危险。而且,场地设计只需要符合上述要求,其内部具体设置,如每个弯道的长度、方向、坡度都没有具体要求,因此每一处比赛赛道都是独特的。无舵雪橇场地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心理素质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重要性。
2.2 比赛器材
无舵雪橇全长为70~140 cm,宽为34~38 cm,高为8~20 cm。无舵雪橇可为木制、钢制或玻璃纤维,其底面有一对平行的金属滑板,俗称冰刀。雪橇前部没有舵板,后部也没有制动闸。滑板前面翘起部分可有一定弹性,以利转弯,但不允许安装能够操纵滑板的方向舵和制动器。单座重量21~25 kg,双座25~30 kg。由于运动员与雪橇之间没有任何外部固定装置,所以在比赛途中跌落等现象时有发生。运动员在比赛中只有做到人橇一体才能真正表达雪橇项目的速度特点[12]。因此,运动员需要长期的人橇适应与磨合训练。
2.3 比赛赛制
无舵雪橇比赛分男子单座、男子双座、女子单座三个单项比赛,2014年索契冬奥会该项目增设团体接力赛。比赛开始时,运动员坐在雪橇上,双手借助起点助栏用力向后推,使雪橇向前起动,滑行中仰卧在雪橇上,单手拉住雪橇皮带利用身体起卧,变换头、肩、腿等姿势操纵雪橇,使之沿着冰道快速滑降。无舵雪橇为竞速类运动项目。单人赛,赛程两日,每日进行两次滑行,首次滑行的出发名次以抽签决定,其后出场次序按照之前滑行成绩的倒序出发,四次滑行时间总计用时间最短的一队获胜,若成绩相同,则以任何一次最快完成时间来决定胜负[13]。双人赛,赛程一天,进行两次滑行,出发顺序与成绩判定方法与单人赛相同。无舵雪橇运动员必须与无舵雪橇一起通过终点线,否则成绩无效。
3 无舵雪橇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与手段
3.1 无舵雪橇项目专门化运动感知觉能力训练
3.1.1 运动知觉能力训练
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形成的,即反映系统、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14]。反映系统是接受身体内外有关动作信息,建立起调节或训练动作的“映像区”。控制系统以反映系统为前提,依据动作映像区,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效应器。反馈系统耦联于反映系统和控制系统之间,对运动员的自知自控有重要的意义。无舵雪橇项目比赛场地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根本无法借助于教练员等的外部反馈做技术、战术调整,完全需要运动员借助于在滑行过程中获得的内部反馈提供及时、精准的信息进行自我调整。
运动知觉是由一系列运动感觉所组成的知觉结构。它能凭借本体感受器给运动员提供动作进行状况的信息,包括动作的方向和幅度、频率和节奏、强弱和久暂以及动作的顺序性、协调性等信息[15]。专门化运动知觉是运动员长期从事某一运动项目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运动知觉,是对某种动作技能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与有关器械或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映[16]。因此,在训练中必须提高运动员专门化运动知觉能力。
3.1.2 空间定向能力训练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空间方向、位置等属性的反映[17]。在一般情况下,人主要靠视觉来定向,但在无法应用视觉定向时,可利用动觉、平衡觉提供的信息进行空间方位定向。无舵雪橇项目的场地特点及运动员仰卧式赛姿,决定了方位感对运动员重要影响。当运动员方位感稍有偏差时,高速滑行状态将立即遭到破坏,甚至产生撞壁受伤、人橇分离的现象[18]。因此,建议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对动觉感受性和平衡觉感受性的练习。动觉也叫运动感觉,是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状况的感觉即本体感觉。它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无舵雪橇运动员在比赛中运动员全程基本处于仰卧姿态,高速滑行过程中仅依靠头部、颈部、肩部的小幅度调整来控制前进的方向及滑行的加速和减速。在此过程中只有将一定的视觉信息与运动觉、平衡觉、肌肉用力感觉等相结合才能保证准确的空间定向。因此,在训练中,要时刻提醒运动员注意自己的本体感觉,记住在每个弯道入弯、出弯、加速、减速时的本体感受及动作效果,总结在不同本体感受下动作效果的规律,找到成功完成动作的技术核心,概括动作要领,通过反复练习实现动作的自动化,从而提高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但是,由于无舵雪橇是在横纵交替的三维空间内进行的比赛,而且是仰卧于没有任何固定支撑的雪橇上,因此运动员平衡觉也十分重要。平衡觉也是人类感觉中内部感觉的一种,反映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平衡觉既能够帮助本体分辨自己是直立,还是平卧,还能辨别是在做加速、减速,还是在做直线、曲线运动。结合无舵雪橇运动的特点,运动员除了简单的单足站立睁眼、闭眼练习外,可以借鉴航空体育的训练方法进行平衡觉的练习,如悬梯、旋转轮,四季秋千的回荡[19]等,但这些训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均需专人提供指导和辅助。
3.1.3 速度知能力训练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指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对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反映,与时间知觉有一定联系。无舵雪橇运动是在高速滑行的过程中进行的比赛,对自身速度判断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技战术的决策。只有对自身速度知觉感知准确,才能寻找到合适的加速时间点、转弯时间点等关键时期,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速度的感知主要靠视觉、运动觉、触压觉等实现。因此,在训练中可以通过加速跑、变速跑以及定距跑等进行训练,如100 m加速跑,400 m变速跑,200m冲刺跑等。也可以通过动觉和触压觉共同参与的方法,进行对速度的亲身体验性判断训练,即通过记忆自己的本体感受提高对速度的感知,培养运动员对速度判断的准确性。
3.1.4 抗过负荷能力训练
无舵雪橇运动员在高速滑行过程中,会受到因加速度、高速转弯带来的附加外力(离心力),这些外力需要运动员克服或加以利用,以便顺利完成所需动作。抗过负荷能力是运动员对加速度的承受能力。这种负荷载力不仅使运动员不易保持稳定的体位,还可能因为人体内组织器官变形、变位,发生黑视、红视或眩晕的现象,使运动员无法控制比赛,甚至发生失误或运动损伤。运动员机体耐受能力提高的方法可以通过重力性力量训练和极限强度性训练得以提高[20]。当然,多次滑行也有助于运动员适应由重力加速度导致的负荷压力,当加速作用时,机体能提早开始反应,动员机体处于预先准备状态,使代谢反应能够更及时和更充分的发挥作用。
3.2 无舵雪橇项目运动员一般心理训练
3.2.1 表象训练
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11]。相关调查表明表象训练得到了97%的奥运选手的肯定,是一种备受认可的心理训练方法[22]。无舵雪橇项目运动员也可以将表现训练的方法融入到专项训练中,并结合专项需要展开训练,实现提高训练效率,强化运动技能、促进比赛发挥的作用。由于无舵雪橇比赛每个场地的具体内部结构均有差异,因此在来到一个新的比赛场地实际训练之初,在客观了解场地内部结构之后,即可借助于外部表象的方式从赛道起始点到比赛终点反复进行表象,熟悉赛道内弯道设置,建立滑行—转弯—加速等过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样做既有利于运动员快速适应赛道,更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此外,运动员在提高运动员技能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于内部表象的方式,在非训练期间或训练休息的间歇强化本体运动感知觉,加深运动记忆。
3.2.2 情绪调控能力训练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3]。情绪的表现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比赛成绩。无舵雪橇比赛非常刺激,高速滑行过程中情绪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思维停滞,技术动作变形,比赛失败。但是该项目又属于间接对抗的闭合型运动技能,比赛环境稳定,因此运动员比赛时情绪的稳定性极为重要。首先,渐进式放松训练或“三线放松功”等放松方法是有效调节运动员情绪的基本方法,建议运动员系统练习。第二,在获得放松技能后,可以结合表象训练,帮助运动员获得有利于比赛发挥的最佳情绪状态。第三,通过认知调节的方式培养运动员积极思维的习惯。认知调节法即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认知视角、认知方式,产生对事件积极认知的情绪调节方法。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当人们经常从积极的角度分析、理解问题时,便总能找到前进的力量和希望。因此,在训练中,教练员要培养运动员积极思维的习惯;在赛前,教练员可引导运动员进行积极思维,积极思维所引发的积极暗示则有利于运动员积极情绪的获得;此外,适当的心理定向也有利于运动员赛中保持稳定而积极的情绪[24]。恰当的心理定向包括过程定向、当前定向和主位定向。过程定向即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比赛过程要素而不是比赛最终结果的认识倾向。比赛过程要素主要指与运动员比赛表现直接联系的,且自己可以控制的要素,如赛前器材维护、饮食调节、休息、练习以及赛中技术战术等。比赛最终结果主要指比赛名次、比赛成绩、与他人相比的差距等。当前定向即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当前任务而不是过去的结局和将来的结果的认识倾向。例如无舵雪橇运动员两轮比赛,无论前一轮比赛结果如何,第二轮要确立和保持从零开始的心理定向,将注意集中在立刻需要加以完成的具体任务上,而不是过多的缠绕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上和将要取得的比赛成绩上。主位定向指运动员将注意集中在可以控制的因素上。而可控制的因素主要是指运动员自身的一些因素,如所应用技战术的选择、自己体力分配等。裁判、场地、观众、对手这些因素都是运动员自身无法控制的因素,运动员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要素上将非常不利于运动员比赛的发挥。同时,运动员还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回避和排除与自己无关和与比赛过程无关的信息。呼吸调节法、表情调节法、音乐调节法、活动调节法也都适用于无舵雪橇运动员情绪调整。总之,将运动员情绪调控能力的训练融入日常训练体系是使提高运动员情绪调控能力、学会控制比赛情绪的最可靠的路径。
3.2.3 运动员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或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25]。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更是人们拼搏的动力。自信心属于人格特质的一个方面,其获得和提升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要想树立运动员的自信心必须从训练开始。首先,帮助运动员制定简明、具体、可行、有挑战性的长短期相结合的目标,当前我国无舵雪橇运动员都是经过跨界选材模式参与到该项目中来的,虽然他们有运动经历,但对于无舵雪橇来讲是绝对的新手,因此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会让运动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多个目标的实现则将有效提升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愿意为目标而克服更多的困难;其次,通过积极暗示的方法鼓励运动员,在训练中积极发掘运动员的闪光点,绝不吝惜赞美之词;第三,提供替代性经验,搜集国家新开展运动项目首批运动员的成功案例,搜集运动员转项后成功案例,通过认知引导的方式,在培养运动员角色使命感的同时,帮助运动员从其他人身上看到属于自己的希望和信心;第四,执行国家战略,打造训练、科研一体化,让运动员在被尊重的氛围中训练与比赛,提供良好的训练条件和丰富的比赛机会,从外部环节因素培养运动员对雪橇项目的信心,间接提升其自信心水平。
4 结语
无舵雪橇是运动员在不同的空间界面进行高速而危险、刺激而又极富挑战性运动项目,而且其独特的、趋近于盲性滑行的姿势及竞速型的赛制使得心理素质成为影响该项目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重要因素,因此心理训练也是无舵雪橇项目运动员必不可少的训练科目。专项运动知觉能力训练、表象训练、情绪调控训练和自信心培养等方法均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但还需要根据运动员项目特点研究开发适用于本专项的独有心理训练方法,以解决更专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