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2018-11-26赵慧娣
赵慧娣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在各类学校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应有的重视,体育作为一门应用运动技术及其规律来指导对人体生理机能改善和全面整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学科,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未得到实际充分的运用。体育课流于形式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扭转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积极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的创新,显得尤其重要。
1 我国体育教育教学创新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体育教学实际上还远未跟上改革的实际需要。体育教育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当前我国体育教育教学实际上就仍未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教学整体上仍然停留于比较狭隘的体能教学,体育教学表现为一定的狭义性。大多数学校实际仍然沿袭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开设的主要体育教学项目上,主要以训练学生体能为主,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根本教学目标,实际上,现代体育教学的本质体现为,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运动来开发学生的潜能,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表现为二个方面,一个是体能是方面的潜能,另一个则是智力方面的潜能。相应地体育活动也就表现为:健身型体育活动与益智类体育活动。前者是通过动态的体力运动,来强身健体,后者则是通过静态的思维运动,来健脑益智。现代的体育教学应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只有在教学上实现有机的融合,才是对于身心健康的整体开发。
二是在教学创新上,盲目认为求异就是创新。体育课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是一门通过运动的规律来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规律的科学,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针对科学规律,开发科学性的教学活动。简单换个教学方式不是创新,样式的简单多样化,看似灵活多样,也只是运动的机械重复,达不到教学应有的目的。因此,在教学创新上,就必须走出这一误区。
三是重文理轻体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大多数学校对于体育仍然缺乏的真正的科学认识,体育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体育课流于形式,成为摆设,甚至被其它的文化课挤占,名存实亡,形同虚设。
四是教学内容上,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跑步、跳远、掷铅球、单双杠等,内容设置在各教育阶段基本上都存在,所有的变化,仅是在测评体能指标上的变化,简单地以量化的增加,来作为体能素质增强的评价指标。实际上,在教学内容上,个性化、趣味化的体育运动,在学校难觅踪影。比如,我国比较传统的武术项目,在今天的体育课堂,一般学校也难以见到。
2 我国体育教育教学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注重科学性
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必须注重科学性,是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即体能潜能和智力潜能的双向开发。应掘弃传统教学中,将智力潜能与体能潜能简单割裂的错误认识。这两者应该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中。对于体育教育教学的创新,就是在这个系统中的创新。同时,体育教学还必须遵循科学规律,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正确理解运动与生理机能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掌握与懂得通过运动来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同时,反过来也懂得通过生理机能的调节来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比如人体的生理机能与运动的相互关系表明,运动性记忆本身是人体的一大生理机能,运动性记忆可以使人掌握复杂的动作体系,通过运动来增强学生的运动性记忆,在改善了学生的运动性记忆机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复杂动作的自主运动能力。可见,对于体育教育教学的创新,应是在体能、智能的协调开发上,对于体育教学的创新,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走到它应有的科学的轨道上来。
2.2 注重趣味性
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还必须注重趣味性。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的体育运动,也必然让学生容易产生厌恶、恐惧以及逃避心理。兴趣是心理学的范畴,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与激情,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成体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的和实现教学目标,显然,注重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是完全有必要的。在教学中实现体力、智力的和谐统一,还不是完美的体育教学,还必须融入心理的统一,也就是说,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的设计,还必须让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有益于学生的大脑,同时,还必须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步得到强化和调节。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有的学生对机械的跑步就非常畏惧,也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学生处于一种比较乏味的活动心态中,由于潜在的抵触因素,实际上往往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如果将跑步融入冲关类游戏中,就将智力、体力以及心理三方面的训练,就完美地统一起来。通过运动既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也十分有利于益智健脑,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学生不至于是在被强制下完成的体育活动。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
2.3 注重新颖性
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实际上还必须注重新颖性。教学实践表明:一陈不变缺乏新意惯例式的体育运动,显然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体育教育按新课标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体育课在传统课堂,在很大程度上相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在强制中上完一节课的,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高龄的学生,逃课现象就越会严重。究其原因,就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几乎都是没有什么实质改变的体育活动内容。一些学校认为体育课无须追求新意,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体育课堂也应追求新颖,也需要以新面孔来吸引学生的参与性,来引导学生主动完成体育课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体育教学的创新,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
3 实现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的基本途径
体育教学在尊重科学规律,实现体力、智力与心理三者协调发展、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来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运动,来达到改善和调节自身生理机能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潜能开发,显然,这对于我国当前体育教学在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是具有相当现实的意义。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创新:
一是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系统性教学的要求下,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显然有利于体育教学变得更富于活力与有吸引力。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陈式化、简单化与机械化,对于以运动为根本教学内容的体育课上,很容易产生学生身心俱累的负面效果。因而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在注重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的基础性,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满怀激情的心境下,完成体育课,这是很有必要的。
二是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1]体育教育实践表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能取得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取向、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实现从对自身体生理改造的追求到终身教育选择的转变。利用现代多种教育手段,多种教学技术,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适应培养不同个性、不同结构层次的学生需要。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2]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三是追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可接受性。体育课的课程设置应改变传统的单一模式,向选项课、专业提高课、健身课等多个方向发展。实际上,体育课的教授内容应是以“运动技术”为核心,体育课的本质,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掌握运动技术,通过实际的体育运动,来全面提高与改善自身的生理机能,强身健体,益智健脑,增强心理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改善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能力。
四是改变教与学的主体关系。长期以来,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自主学习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足够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但存在着教与学的对立,体育课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学生来说就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强制性、被动性与单向性。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在一定的心理压力下被迫接受转变为在轻松的心境下主动接受,学生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才能去积极分享教师的运动技术、经验,并完成到自身的运动技术、经验掌握的内化,从而达到对技能的全面掌握与自主运动的目的,实现学生对自身身体素质的主动改造,将体育运动作为有益的运动终身追求。也就是说,要改变教师与学生在传统体育课堂上的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取向,将学生作为体育运动的主体,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3]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4 结论
体育教育教学创新,应改变传统的狭隘的体能教学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4]而体育教育是在实现体力、智力以及心理三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并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性、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的基本原则,来积极实现体育教育教学的创新,将运动技术转移为我国体育未来教学的核心内容,将改善与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与整体身体素质,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来实现我国体育教育教学的创新,从而推动我国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