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平菇生产技术
2018-11-25汪晓丽杨霞
汪晓丽 杨霞
1 栽培期
根据不同的生产目的和市场行情,安排不同的播种期。一般春栽平菇清明前后开始购置原种,3月下旬开始培养栽培菌种,4月开始集中装料、接种,在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条件下,经过45天左右的培养,5月下旬到6左右开始陆续采摘上市,一直能持续到立冬。
2 菌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平菇品种,菌丝体纯白色或白色、丰满旺盛、平顺整齐、上下一致、生产有力、排列规则、无过量分泌物,具有平菇特有的蘑菇味。可选择栽培以下平菇品种:
大叶39 春、夏季栽培的中高温白色平菇品种。
3500 春季和早秋的广温偏高 灰白色平菇品种。
春秋009 春季、早秋栽培广温偏高灰黑色平菇品种。
特抗630 秋冬季浅白色或灰黑色平菇品种。
3 栽培种的制作
3.1 栽培种即木签菌种,使用木签菌种,每根木签接种一个栽培袋,菌丝由栽培袋中心向外生长,发菌速度快。不仅省菌种省人工,且接种速度快。
3.2 木签菌种的制作 使用雪糕棍作为木签,用前用2%石灰水浸泡16小时,浸泡后的木签表面粘附调节酸碱度后的培养基,以利于菌丝着生。培养基的配方为80%棉籽壳、15%麸皮、2%白面粉、2%玉米面粉、1%葡萄糖、0.1%代森锰锌WP。用聚丙烯袋装、捆扎木签,经高压灭菌4小时、接种,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培养成栽培种备用。
4 培养料配置及发酵
4.1 培养料 选择无霉变、不团结,富含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玉米芯、棉籽壳、木屑等为主料,麸皮、玉米面、葡萄糖等作辅料。原料在收获前一个月不能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重金属含量不得超标。
4.2 培养料配制 适宜生产无公害平菇的优化配方:玉米芯55%,棉籽壳25%,木屑8%,麸皮10%,石灰1%,石膏粉1%,适量添加玉米粉、葡萄糖、食用菌基质专用调理剂。配制培养料的场地要干净、通风、周围环境清洁,最好是水泥地面。首先将各种原料按照比例备好后,依其性质按照顺序加入拌匀,易溶于水的辅料可先溶于水中,再将此水溶液拌入料中,然后将料水拌匀,含水量以60%~65%为宜。
4.3 发酵 将拌匀后的培养料堆成宽1~1.3m,高1~1.5m长度不限的料堆进行高温发酵,料堆表面要稍加拍平后用木棒间隔30cm从堆顶直达底部打透气孔,以利通气发酵。盖上塑料膜,不可盖得太严,下部留出缝隙,以利发酵所需氧气进入。当料堆25cm深处温度超过50℃以上时,第一次翻堆。复堆后再打通气孔,盖上塑料膜,继续发酵,当料堆25cm深处温度再次达到50~60℃时再次翻堆。每次翻堆后都要打通气孔,并加盖塑料膜,全部发酵过程历时6~8天,翻堆3~4次即可,结束发酵,散堆降温,调节PH 值7~8后就可装袋。
5 装袋
装料采用手工装料,使用折宽为24cm、长度为38cm,双面厚度为4丝的聚乙烯塑料食用菌栽培专用袋,(240~250个/公斤)。用套环封口,套环上盖上裁好塑料纸,使用橡皮筋扎紧。料袋要求装实、有型,料松紧适度,以手托中央不变形为宜。
6 灭菌
装袋完毕要及时灭菌,避免拖延时间造成培养料酸败。采用常压蒸汽灭菌是平菇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料袋摆放时即可点火,按层次摆放,料袋口不要朝向四壁,紧贴四壁,以免流下的冷凝水浸透料袋,袋与袋之间留有空隙,利于蒸汽流动。用保温材料覆盖料袋堆,并在炉体底部留有排气孔,利于炉内冷空气从底部排出,尽量用钢丝绑缚严实,不能有严重漏气的地方。初期火力要猛,大火猛攻,尽量用最短的时间使料温达到100℃,再用文火加温维持,使蒸汽在锅内循环流动,保持10个小时。生产上为了使灭菌效果更好,停火后再焖8~10小时。出锅后,料袋温度冷却至30℃以下接种。
7 接种
料袋接种前,先用浓度为1%甲酚皂溶液对空间和地面进行全面消毒。灭菌后的菌袋套环部向上竖直排列、摆放在接种室地面上。接种时先揭去料袋套环上的塑料纸,用经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溶液涂擦消毒后的木条(类似雪糕棒),一端削尖深入料袋中央扎一个孔拔出,再取出提前培养好的木签菌种,把菌种插入接种孔,深度以木签露出培养基0.5cm为宜,扣灭过菌的裁剪适当的报纸进行封口。
8 发菌
在菌袋转移发菌棚前,可用石灰粉全面喷洒一遍大棚杀菌驱虫。接种后的菌袋套环向上竖直排列、摆放在地面上。这种一层摆放的方式,紧贴地面,利于在炎热的夏季进行控温发菌、避光发菌。接种3天后及时检查杂菌。菌袋可根据发菌期的气温不同,菌袋内温度保持在20~24℃,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利于正常发菌。发菌期每隔7d,前后左右倒换一次位置,结合翻堆检查杂菌,并及时处理。培养30天左右,菌丝布满全料即可转入出菇管理。
9 出菇
在菌袋進棚前,可用石灰水全面喷洒一遍大棚杀菌驱虫,然后做宽30cm、高15cm的畦背,间隔70cm,均匀撒1层石灰粉,在畦背上覆盖地膜,以防出菇后地下泥土污染子实体。最后把菌袋按顺序双排摆放,4层为一列摆在地膜之上,套环端向外,最上面摆放1层单列。菌袋适当松口,给予10℃以上的温度刺激,适当增加光照,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经5~6天。菇蕾出现后,将袋口翻卷,露出原基,原基初期应控制用水,切忌直接喷水,温度保持在15~18℃,3~5天即入珊瑚期。此期仅2~3天,管理主要是喷水,应做到细、少、勤,提高相对温度到95%~98%,加强光照和通风。其后进入成形期,此期的管理关键,在于解决保湿和通风矛盾。可采用地面灌水,通风后喷雾的方法,使子实体尽量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因为减少培养料中的水分,不仅影响第1潮菇的产量,而且会影响第2潮菇的产量;空气相对湿度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也会造成菇蕾死亡。随着菇体的增大,需要的水量越来越多,但喷水仍应掌握少而勤的原则,一般每天喷水3~4次,阴雨天不喷或少喷,晴天可多喷。喷水以提高相对湿度为主,尽量避免直接向菇体喷水,防止急水喷菇体,在喷水的同时加强通风。
10 采收后管理
当子实体长至七八成熟时,菌盖达到6cm~7cm,菌盖边缘没有翻卷,没有释放孢子时采收。采收时用刀子紧贴料面切下,注意不要损坏斜面,且要把菇根切净,以利于下潮出菇。
第2潮菇的管理,采收后及时清除斜面残留的死菇和菇根,停水1~2天,然后拉下口袋,喷水保温,经10d左右会出现菇蕾,管理同前朝菇。
第3潮菇的管理,关键在于补水,经出2潮菇后,料内已严重缺水,将菌袋侵泡24小时,或用补水器补水,一般每袋补水250~300g,水中添加适量尿素、糖或味精更好。
11 病虫害防治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法。要创造适于平菇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保证平菇的健壮生长,减少生理病害的发生。同时,及时检查杂菌污染的菌袋,集中一处。加强温湿度管理和化学防治,如此不行,移除菇棚销毁。
(作者单位:1.726200陕西省丹凤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2.726200陕西省丹凤县农村能源与农业环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