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14种出菇方式的操作方法与优劣性评价
2010-02-09康源春袁瑞奇孔维丽祝秀花韩玉娥王志军
康源春,袁瑞奇,孔维丽,祝秀花,韩玉娥,王志军
(1.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2.汤阴县食用菌研究所,河南 汤阴 456150)
河南省近几年已经成为重要的白灵菇生产基地,白灵菇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在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14种白灵菇栽培出菇方式,每种出菇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技术特点与应用价值,现简要介绍这14种出菇方式的操作方法及优缺点,供广大食用菌生产者参考。
1 单排菌袋自然堆叠两端解口出菇方式
1.1 操作方法
菌丝发育成熟的菌袋两端,用小刀将袋口多余的塑料膜割除,露出培养料2 cm2~3 cm2,单排菌袋自然堆叠,在出菇场内顺势摆放成多排,排与排之间留宽50 cm~60 cm的过道,菌袋摆放高度5层~7层,排与排之间的走向以通风容易、行走方便为宜。
1.2 优劣性评价
1.2.1 优点
排放省工、省力,提早出菇,管理方便,摆放数量多,空间利用率高,出菇整齐,菇形好,优质菇产率高。
1.2.2 不足之处
菌袋易失水,菇体难以长大,菇体含水量偏低,产量难以提高,第2茬菇基本不出。
2 双排菌袋堆叠一端出菇方式
2.1 操作方法
这种方式是在两端出菇方式的基础上改进的出菇方式。操作时将菌袋的一端用小刀割去多余的塑料膜,露出培养料2 cm2~4 cm2,菌袋不解口的一端相挨摆放,两排菌袋摆在一起。两端划口部分分别朝外,排与排之间留出50 cm~60 cm的操作通道,摆放高度5层~10层。菌袋的一端出菇结束后,再将另一端口划开,颠倒菌袋,没出菇的一端划口后朝外摆放,再出第2批菇。
2.2 优劣性评价
2.2.1 主要优点
提高空间利用率,操作方便省工,出菇质量好。
2.2.2 不足之处
后期出菇困难,一端出菇后,需要补水才能保证另一端出菇,总产量难以提高。
3 菌袋套环单排堆叠两端出菇方式
3.1 操作方法
这种出菇方式在制作菌袋时,将接种口的两端各套上专用套环,发满菌丝后将封闭套环的密封物去掉,用接种工具进行搔菌,在出菇场内顺势摆放成多排,排与排之间留宽50 cm~60 cm的过道,摆放高度5层~7层,排与排之间的走向以通风容易,行走方便为宜。有条件时可采用层架式立体摆放。
3.2 优劣性评价
3.2.1 主要优点
排放省工、省力,提早出菇,管理方便,空间利用率高,出菇整齐,单菇率高,菇形好,优质菇产率高。
3.2.2 不足之处
菌袋生产时费工,增加套环成本,出菇时容易形成长柄菇。
4 菌袋套环双排堆叠一端出菇方式
4.1 操作方法
这种出菇方式在制作菌袋时,将接种口的两端各套上专用套环,发满菌丝后将封闭套环的密封物去掉,用接种工具进行搔菌,在出菇场内顺势摆放成多排,两排菌袋摆在一起,两端套环部分分别朝外,排与排之间留宽50 cm~60 cm的过道,摆放高度5层~7层。
4.2 优劣性评价
4.2.1 优点
排放省工、省力,提早出菇,管理方便,空间利用率高,出菇整齐,单菇率高,菇形好,优质菇产率高。
4.2.2 不足之处
菌袋生产时费工,增加套环成本,菌柄易较长。
5 菌袋中间划口定向定量出菇方式
5.1 操作方法
满袋后的菌袋,在出菇场内平摆,放成两排,两排之间留宽50 cm~60 cm的过道,在菌袋壁上中间部位打1个直径为1 cm的圆口,开口向上。
5.2 优劣性评价
5.2.1 优点
排放省工、省力,提早出菇,管理方便,出菇数量易于控制,出菇整齐,菇形好,优质菇产率高。
5.2.2 不足之处
只能摆放1层,场地利用率低。
6 菌袋两端打浅洞定向定量出菇方式
6.1 操作方法
这种方式是在单排菌袋自然堆叠两端出菇方法的基础上改进而形成的,菌丝满袋并生理成熟后,在两端袋口部位,对称扎2个深2 cm、直径0.5 cm~1 cm的小洞,在小洞口形成子实体。
6.2 优劣性评价
6.2.1 优点
排放省工、省力,提早出菇,管理方便,摆放数量多,空间利用率高,菇蕾在开口处形成,出菇数量可以人为控制,出菇整齐,菇形好,优质菇产率高,菌袋水分散失慢,减少出菇后疏蕾劳动量。
6.2.2 不足之处
有时单菇重量较轻。
7 双排菌袋墙式覆土出菇方式
7.1 操作方法
菌墙覆土出菇方式是在双排菌袋出菇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形成的。菌丝长满袋后,用小刀划开将塑料膜全部去掉,但袋身的塑料膜不动,两排菌袋之间留宽10 cm~20 cm的空隙用来填土,两排菌袋摆放7层~10层,中间填土略高于菌袋。填土后在土层中灌水,以后保持土壤潮湿。在菌袋两端解口处出菇。
7.2 优劣性评价
7.2.1 优点
解决了菌袋后期易失水的矛盾,出菇多,产量高,菇形好。
7.2.2 缺点
覆土时劳动强度增加,需要疏菇蕾,大菇、马蹄形菇、等外菇较多,双排菌墙稳定性较差,有时会倒塌。
8 双排菌袋梯形墙式覆土出菇方式
8.1 操作方法
双排梯形覆土出菇方式是在双排菌墙覆土出菇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最下1层宽度增加,最上1层宽度较窄,高度可增加至1.5 m~1.8 m,菌袋可摆放近20层。
8.2 优劣性评价
8.2.1 优点
解决了菌袋后期易失水的矛盾,有效地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出菇多,产量高,场地利用率高。
8.2.2 缺点
大菇、马蹄形菇、等外菇较多,覆土层内土层厚,菌袋数量多,菌墙内温度易上升。
9 全脱袋畦床式地埋覆土出菇方式
9.1 操作方法
菌丝满袋后将外表塑料膜全部去掉,在大棚内挖畦床将菌袋埋入土中,菌袋上方覆土厚2 cm~3 cm。
9.2 优劣性评价
9.2.1 优点
菌袋不失水,菌丝可从土中吸取水分和养料,出菇多,菇体大,产量高。
9.2.2 缺点
菇棚利用率较低,菇形不易控制,菇形不好。
10 半脱袋畦床式覆土出菇方式
10.1 操作方法
菌丝长满袋后,将两端多余的塑料膜割除,留住袋身塑料膜,在大棚内挖宽约1 m左右、长度不限的畦床,将菌袋在畦床内直立相挨排放,袋与袋空隙内填入碎土,菌袋上端不覆土。
10.2 优劣性评价
10.2.1 优点
菌袋失水慢,出菇较多,出菇期较长。
10.2.2 缺点
菌袋直立,菇形不易平展,菇柄易增长,优质菇产率低,场地利用率不高。
11 单排菌袋中间环切墙式覆土出菇方式
11.1 操作方法
这种出菇方式是双排菌袋墙式覆土出菇方式的改进方式。菌丝长满袋后,先将两端用小刀划开口或将袋口解开,去掉多余的塑料膜;再将菌袋中间的塑料膜用小刀环割切除宽度为3 cm~5 cm。在出菇场内顺势摆放成多排,排与排之间留宽50 cm~60 cm的过道,每摆放一排后在菌袋的空隙处填入潮湿的泥土,摆放高度5层~7层,排与排之间的走向以通风容易,行走方便为宜。最上1层的菌袋上方将泥土整理成沟槽状,在沟槽内注入清水保湿。
11.2 优劣性评价
11.2.1 优点
每个菌袋都能够两端出菇,每个菌袋都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出菇多,产量高,菇形好,场地利用率高。
11.2.2 缺点
费工,操作难度较大。
12 单排菌袋全脱袋墙式覆土出菇方式
12.1 操作方法
这种出菇方式是在单排菌袋中间环切出菇方式的基础上改进的。菌丝长满袋后,去掉塑料膜,在出菇场内顺势摆放成多排,排与排之间留宽50 cm~60 cm的过道,每摆放一排后在菌袋的空隙处填入潮湿的泥土,摆放高度5层~7层,排与排之间的走向以通风容易,行走方便为宜。最上1层的菌袋上将泥土整理成沟槽状,在沟槽内注入清水。
12.2 优劣性评价
12.2.1 优点
场地利用率高,菌袋不失水,出菇多,产量高,菇形好。
12.2.2 缺点
费工,操作难度较大。
13 菌袋内直接覆土出菇方式
13.1 操作方法
生产菌袋时采用17 cm或15 cm的折角袋,每袋装干料0.25 kg~0.3 kg,一端接种。菌丝长满袋熟化后,在菌袋的上部填入经过消毒处理的土壤,厚度2 cm~3 cm,土层注入消毒营养水溶液并保持土层湿润,封闭袋口。
菌袋摆放方式有2种:直立平摆1层,2个菌袋摆在一起成排摆放,排与排之间留走道宽50 cm,每一菌袋的外侧用小刀划一圆形小口;2个菌袋摆在一起成排摆放,向上堆叠4层~6层,排与排之间留走道宽50 cm,每一菌袋的外侧用小刀划一圆形小口。
13.2 优劣性评价
13.2.1 优点
解决了菌袋后期易失水的矛盾,定向定量出菇,菇形好,优质菇产率高。
13.2.2 缺点
场地利用率不高,操作难度大,费工。
14 花盆内覆土出菇方式
14.1 操作方法
准备大小适中的花盆,一般用直径30 cm左右塑料花盆,将花盆用水清洗干净。菌丝长满袋后全部去掉塑料膜,将菌袋用刀从中间一分为二,接种端朝上直立摆放在花盆内,菌袋上方覆土3 cm后,灌水使土层潮湿。将覆土好的花盆置于出菇棚内进行出菇管理。
14.2 优劣性评价
14.2.1 优点
出菇多,产量高,便于移动,适合展示用。
14.2.1 缺点
费工,成本增加,操作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