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病毒病防控技术

2018-11-25鲁洪斌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20期
关键词:介体飞虱矮化

鲁洪斌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病虫害有100多种,其中有50多种病毒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对玉米造成危害。8种为害严重,可以对玉米造成有产量损失。玉米病毒病主要症状为植物矮化、叶绿、死点、雌雄不育、植物坏死或直接死亡等。主要通过破坏植物叶绿体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叶绿素的损失容易导致植物矮化,植物侏儒症的程度与症状有关。一般情况下,玉米的矮化可归因于叶片面积和节间长度的减少,而叶片数极少受影响。也有病毒蛋白进入细胞核引起疾病,病毒使玉米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影响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病毒引起玉米内源激素含量和代谢过程发生变化等。

1 分布及危害

玉米病毒病常年为害,整个生长期都可能感染病毒,在叶、雄穗、雌穗和果实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根据食虫介质的发生造成不同程度减产甚至绝收,玉米矮叶病在华北地区危害严重。 1968年曾经在河南新乡地区大发生,近年来已逐渐扩散到全国各玉米种植区。近二十年以来,玉米矮花叶病毒在玉米制种田、繁种田呈逐年加重趋势。1995年大发生,导致玉米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玉米粗缩病主要发生地为黄淮海地区,条纹矮缩病在我国东南沿海及西北少量发生,秦皇岛市发生的玉米毒病主要是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

2 病原

水稻黑带矮缩病毒是玉米粗变病的主要病原,它具有系统感染特征,属于第二组斐济病毒。玉米矮花叶病主要由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的甘蔗叶病毒(SCMV)引起,并由蚜虫利用辅因子以非持久方式传播。

3 有毒昆虫

玉米粗缩病传染源是灰虱;玉米矮叶病的病原是蚜虫。

4 症状

玉米矮化叶病可在玉米生育期受到感染,其中幼苗期感染最严重,小穗后轻度发病。玉米的3叶期可出现症状,这种疾病最初出现在心脏和叶子的底部静脉之间出现许多椭圆形绿点或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逐渐扩展到整个叶,在厚静脉之间形成若干长短不一不同颜色的条纹,静脉是绿色和黄色,静脉保持绿色,形成清晰的黄色和绿色条纹,随着玉米的生长,病情加重,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变黄,组织变硬,脆易折叠。紫色的条纹逐渐从叶尖出现,最后干枯。生长缓慢,株高往往小于健康植株的1/2。大多数毒株不能抽穗就早死,少数种子可抽穗和播种,但穗小、种子少。

玉米粗度可在整个生育期受到感染,幼苗期影响最严重的。5~6片叶时会出现症状。它开始在中脉两侧出现虚线斑点,逐渐扩展到全叶和新生叶。幼苗呈浓绿,叶僵硬,宽度短而厚。该菌株生长缓慢,矮化,玉米生长至9~10叶期,矮株越来越突出,上节不能延长,粗而短的收缩,顶叶簇生,病株株高往往小于健康植物的一半,且大多不能抽穗结实。

5 侵染循环

玉米矮花叶病毒的传播媒介是蚜虫。蚜虫在越冬寄主植物上服药后被带到玉米田觅食。将病毒传染给玉米引起发病。后来在春、夏玉米和杂草上辗转为害,在玉米收成后,把有毒的蚜虫带回杂草上过冬。越冬毒源量和早春蚜虫密度及迁飞情况,影响春玉米发病的轻重;越冬毒源寄主数量相对较少,早春蚜虫数量也较小,春玉米发病率相对较低;小麦收获前后,蚜虫繁殖、迁移,春玉米上的毒源数量也有所增加。夏玉米发病率迅速增加会达到发病高峰。

玉米粗缩病的侵染是灰虱。这种病毒寄生在冬小麦和其他野草上过冬。它也可以在调節剂中过冬。翌年,飞虱从麦田传播到玉米田,并将病毒传播到玉米幼苗和其他寄主如高粱、小米和杂草。随着连续一代灰飞虱的出现,不断危害春、夏玉米。秋季玉米收割后灰飞虱又陆续迁入早播麦田或杂草上为害。入冬后,病毒就在麦苗、杂草或虫体内越冬。

6 发病条件及影响因素

两种病害都是在苗期易感病,玉米抗病能力在中后期逐渐增强。当苗期与迁徙高峰重合时,病情就会恶化。发生的程度也与毒素源的数量和有毒介质的数量有关。在有一定毒源存在时,传毒介体数量是发病主要因素。

7 防治方法

7.1 抗病品种是控制病毒病流行,减轻损失的经济有效的措施,应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开展抗病性鉴定。

7.2 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调整播期:尽量使玉米苗期与传毒介体的活动盛期错开。根据作物的生长变化,加强对(飞 虱、蚜虫)等害虫采取防治措施。并对害虫的生长规律做统计,以便及时防治。

7.3 治虫防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适时控制媒介昆虫和春季蚜虫和小麦飞虱来控制感染源。10%吡虫啉可用于玉米苗期20~30g, 50~75kg喷雾防治介体昆虫。

7.4 增加田间管理和除草。

(作者单位:066000秦皇岛市植物保护站)

猜你喜欢

介体飞虱矮化
直接多重TaqMan qPCR方法快速鉴定褐飞虱属3种飞虱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冀西北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矮化中间砧苹果幼树抽条调查
介体不同投加方式强化低温污水生物反硝化脱氮
矮化盆栽菊花的方法
【第三部】
漆酶介体催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