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结合温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1例疗效观察
2018-11-25张欣
张欣
摘要:目的 观察耳穴针刺加温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耳针合温针灸治疗。结果 针灸组总有效率81.0%,对照组总有效率61.9%,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耳针结合温针灸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耳针疗法;温针灸;随机对照试验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8-0059-02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导致发病关节突发剧烈疼痛。多在夜间急性发作,以单侧第一跖趾关节最多见,也可累及踝、膝、手、肘等关节。近年来笔者采用耳针结合温针灸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观察选取我科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住院患者42例。患者按住院时间对应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针灸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平均年龄(46.25+ 12.45)歲。对照组21例,男18例,女3例,平均(47.35+14.12)岁。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依据美国风湿病协会制订的《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关节液中检测到尿酸盐结晶;痛风结节中找到尿酸盐结晶;《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中对痛风性关节炎的十二条诊断标准符合六条以上。以上3项满足任意一项即可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
1.3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痛风性关节炎健康知识宣讲,告诫患者长期坚持低嘌呤饮食,禁止饮用任何酒精饮料,注意休息、安定情绪、避风寒,养成多饮水、多排尿的习惯。
对照组予以常规非甾体抗炎药西乐葆口服治疗,200 mg,每日1次,连续应用10 d。针灸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耳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耳针取相应病变部位(趾、踝、膝、指等)、内分泌、交感、下脚端、神门、肾[2]。用0.30×25 mm毫针刺入耳穴,稍捻转使患者产生较强胀痛得气感,留针20 min,隔日1次,共做5次。温针灸取穴:双肾俞、双脾输、双膈俞、双阴陵泉、双太白。用0.30×50 mm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柄上插2 cm长艾条施以温针灸,每穴灸完两段艾条后取针,每日1次,10 d为1疗程。
1.4 疗效标准[3]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痛风性关节炎相关标准。临床痊愈:受累关节疼痛、红肿消失,活动正常;有效:受累关节疼痛、红肿减轻,活动基本正常;无效:受累关节疼痛、红肿依然存在,较前无明显变化,活动明显受限。
2 治疗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甚至累及肾脏功能减退。本病属于中医学“痹症”、“历节风”的范畴,病机属风湿热合而为患,淤血痰浊阻滞经络,日久则邪入脏腑,耗伤气血呈现心、脾、肾同病[2]。
耳是经脉聚会之处,十二经脉与耳皆有密切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走于耳而为听”。人体脏腑关节发病时,病情皆可通过经脉反应于耳部穴位。所以针刺耳穴就能调整经脉气血运行从而起到治病防病的效果。耳针镇痛是耳针应用的一大特点,耳穴功能归类“十止”中“止痛”居于首位[4]。应用耳针治疗以疼痛剧烈著称的痛风性关节炎就是为了达到迅速止痛的效果,同时相对于一些在红肿疼痛的关节局部治疗的手段,患者也易于接受。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两种治疗手段的结合,取双侧肾俞、脾俞、膈俞、阴陵泉、太白有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活血通经之效,艾灸则主要起到温经通络、活血清热之效。耳针结合温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既能迅速镇痛又可化痰除湿、清热活血,调理受损脏腑机能,标本同治,大大提高了常规药物治疗的效果,无毒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Neogi T,Jansen TLTA,Dalbeth N,et al.2015 Gout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J].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2016.75(12):473.
[2]孙国杰.针灸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66.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
[4]黄丽春.耳穴诊断治疗学[M].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65-113.
(收稿日期:201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