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2018-11-25杨艳丽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既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感受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和深刻内涵。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和想象而创作的,那么学生在阅读中也要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文学作品的意境中。
学生进行语文文本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想象的过程,由体会文本细节来还原作品描述的本来面貌,并对文本进行思考和加工,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到再创造性的过程。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仅凭想象也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来进行阅读想象的实现。由此,在阅读中想象的教学流程基本可以概括为:“(读)文本——想象——(说、读)还原文本内容——创造——(听、说、读)新的理解——(写)文本。”
学生首先是阅读文本,根据文本的描述进行想象,然后再通过大脑进行创新,通过自己的理解与作者、文本进行互动。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由浅入深的逐渐理解和体会文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以苏轼的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一边閱读,一边品鉴,对诗词中的描写进行想象。沙湖道、大雨、树林、淋雨的人、竹杖、草鞋等景象出现在学生的大脑中,是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信息提取和想象的阶段。随着学生的阅读深入,词中的描写的景物就更加活灵活现:作者和朋友去春游,几个人在沙湖道上忽遇下雨,大家倍感狼狈,只有作者毫不在意,继续前行……这样一幅雨后初晴的画面就展现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学生对阅读的初步想象。
其次,学生对诗词进行进一步的品读,大脑中的画面也逐渐丰富起来,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苏轼创作这首词时正处于人生低谷,由于“乌台诗案”被朝廷贬到黄州已有三年。词中通过“莫听穿林打叶声”对春天狂风骤雨进行了渲染和刻画,由于仆人带伞提前走了,同行的人都比较狼狈,只有作者不觉,照样徐徐前行,“何妨”一词给全词增加了一些俏皮的色彩,也体现出作者挑战自然的意味。作者穿着草鞋,拿着竹杖赛过骑马,还能怕这点春雨,描绘出了词人风雨中前行,并且自我感觉良好的乐观态度,给人一种迎接风雨、从容面对人生意外的轻松之情。通过“一蓑烟雨任平生”将作者的情感更加的体现出来,升华了词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由途中忽遇大雨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增强了作者不惧风雨、坚持自我的情怀和态度。
最后,学生通过诗词的阅读和想象,体会到作者旷达的胸怀和豪迈之情。词的上片描绘了雨中前行的景象,下片转为雨过天晴的景象,与上片呼应,为后面情感的抒发做足了铺垫,引出全词的主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通过雨后初晴来回顾雨中的情景,既描绘出了雨中前行的景象,也道出了人生的哲理。这就要求学生要在字面的基础上,对作者所寄托的情感进行丰富的想象,下雨和雨过天晴属于自然界的天气现象,并没有什么差别,从而引申到人生的哲学:在人的一生中宠辱得失皆是人生的各种状态,是人生的体验和历练,泰然处之即可。词中“风雨”一语双关,字面上指词中所遇到的风雨天气,同时也暗示作者的人生经历,回过头来看,这都算不了什么。
学生通过全词的阅读,不仅能感到词中描写的景物,更能从景物中感受到作者一生的政治沉浮,造就了作者情感上的豁达,让学生对全词有更深入的感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苏轼的笔下被描写的情真意切,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简朴中体现出文章的深意,从而抒发了作者宽阔的胸襟,体现出了作者虽然处于人生的低谷,却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表现出不畏惧的性格,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胸怀的旷达。全词语言优美,即景生情,体现出诗词的文学美,写出了意境美,给人们展现了作者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步完成了对词的想象,从听、说、读、写等方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从文本到画面,再到意境和情感的阅读效果,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杨艳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