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入编大陆不同教材的对比研究
2018-11-25陈婷朱泳诗
陈婷 朱泳诗
部编版将朱自清《背影》一文放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课文类型为精读课文。通过单元导读,可分析出该单元的学习对象是“散文”,它们的共同点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课前导语中的“默读课文,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是對单元导语要求的对应。课后习题中第2题: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和第三道题: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也与单元导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相呼应。第四题的要求与单元导语不谋而合。结合课后习题的第5题,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交流表达,再与本单元的写作标题为“语言要连贯”,意在写作时要求语言的表达连贯流畅准确也是互相照应。发现教材编撰者在本教材中更加强调文体的学习方法,注重品味语言以及在文章当中作者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人教版将《背影》一文放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类型为精读课文。单元以“爱”为主题,导读是“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要求“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特点”。课文以“爱”引入,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则从“四次背影”的描写和关键语句的分析来体会叙事的艺术特点,与单元目标相呼应。第3题和第4题意在让学生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怜爱,与单元主题“爱”和课前导读的“父爱”不谋而合。本单元的写作标题为《让世界充满爱》,要求是“叙事要详略得当”,意在写作时要求主题为“爱”,叙事要有详有略,恰好照应了单元导读和《背影》课前导读。
沪教版将本文放入七年级下册第6课,类型为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两代人心灵沟通”,课文辅助提示为“《背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是文中动人的一幕。画出文中直接描写“背影”的句子,揣摩其中的动作描写,体会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使“我”流泪,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这一旁批的课文辅助形式有利有弊,它对于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内容,更好地理解练习题的问题都是有所帮助的,但不足在于它可能会框定、限制学生和老师的解读思路。课后习题分为“表达”和“积累”。本教材的课后习题较为简单,抓住文章取名“背影”的原因和体会“交卸、奔丧、狼藉、踌躇、迂”等重点字词来学习本文。本单元的综合学习的主题是“架设心灵之桥”,意在让学生感受两代人的矛盾,两代人交流沟通的感受。可见,本教材的编者则是把《背影》的重点落在分析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动作描写,体会“父亲”和“儿子”两者之间的情感。
苏教版将本文放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类型为精读课文,单元主题是“至爱亲情”。课后习题第1题从“父爱”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怀。第2题仔细体味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第3题则是通过“从背影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外貌、动作”揣摩当时儿子看到父亲背影的感受和心情,注重儿子当时的独特感受,接着又进一步体会父子之间情深意切的感情。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是“一姿一容总关情”,恰好与《背影》当中父亲买橘子时的姿态动作所呼应,也与本单元的主题“至爱亲情”相贴切。由此来看,本教材有意渗透“亲情”这个主题,把《背影》作为口语交际的指导性文章,让学生抓住姿态、容貌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本单元的写作要求“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实际上也与《背影》中对于四次背影的安排布局和详略得当相对应。
北师大版将《背影》放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类型为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歌吟”。本教材实际上更加偏重于阐述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需要体会父母的深切关爱。课后习题一共有3题,第1题主要是从父爱入手,找出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背影》为什么写得如此好。第2题则是抓住三个“终于”和几个“定”来体会父亲对“我”的爱;第3题换种角度,从作者情感出发,“‘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想想看,这‘写实 是否也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虽然本教材依然落点关注到父爱身上,与单元主题“亲情歌吟”想对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考虑到作者的独特感受体验。
语文版将此文放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类型为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散文叙事”,单元要求是“读这样的散文,首先要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如《背影》以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为线索,第一道题抓住“背影”一词进行分析全文的叙事特点,与单元要求的相对应。第2题“熟读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过程中往返情景的语句,体会作者朴实、细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和第3题“结合课文内容和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作品的感人之处”则都是与单元要求“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所蕴涵的情感”相对照。
整体而言,大陆六套教材基本上都将朱自清的《背影》编选在七年级或八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背影》语言朴素自然,并无晦涩之词,且创作初衷是专为中学生所做,所以放置在中学的中低阶段来学习比较合理。除去部编版和语文版没有给出单元标题以外,仅从其他四个单元已有的标题看,基本上是围绕“亲情”开展定义的。此外,教材均将朱自清的《背影》定为精读课文以区别于略读课文,或是讲读课文以区别于导读和自读课文。除了人教版,其余五个版本的教材,更将朱自清的《背影》作为该单元之首的位置编制,且将《背影》定为该单元较重要的学习类型的课文,可以说这也是朱自清的《背影》经得起时空考验作为“名篇”的体现。通过六套教材的单元写作,可以看出各版本教材对于《背影》的写作教学价值的提取有所不同,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写亲情为主的写作价值的提取,以苏教版、北师大版、沪教本为代表,主要重在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二是以叙事描写为基础,重在对叙事手法的价值提取,以部编版、语文版、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代表,这一类教材对于写作手法的要求相对较高一些。
在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时,本研究发现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的部分教学价值。例如,语文版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4题“一个山里的孩子这样写道:‘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你也试着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背影》一文“父爱”的确值得关注。但是,根据学情及文章内容来分析,让学生“描写养育自己的亲人”这个训练要求对于《背影》这样一篇回忆性散文来说似乎并不是最佳选择,而且“亲人”的范围也太大,无法真正落到“父亲”的身上。查阅相关理论资料便可知,《背影》更加强调的是作者自身独特的感受,如果让学生尝试理解朱自清的独特感受或是谈一谈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这样会更加适合。但是,若从绝对意义上来讲,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教什么与不教什么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区别和划分标准。但是,部编版《背影》课后习题的第二大题“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就将核心教学价值确定在作者情感变化这一落点上,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进行细化处理,配合有针对性的课后训练习题,使学生真正有所获益。这是相对于其他版本的教材来说,部编版所具有的亮点之一。
我们需要做到细读文本,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美。《背影》是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对于往事的回忆和对父亲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从而理解作者语言背后的情感脉络。其次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出发点,立足文章作者想表达的“复杂”之情。比如教学《背影》,通过对作者所写的“父亲的四次背影”细心揣摩和分析,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离别的场景、多年后读“信”的场景等),结合作者的言行和心理活动,再理解文本传达出的作者对于父亲这种“既恨又爱”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老师、学生、文本三者间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多重对话。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对谈[J].书屋,2005.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陈婷,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朱泳诗,广东湛江岭南师范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