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视角下校园足球与学校体育协同发展研究
2018-11-25刘雪朋
刘雪朋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长期的体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陷入困境,针对这一问题的出现,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于2009年联合启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这一活动不仅能够促进青少年体质的增强,也为我国足球项目的发展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发展,使我国学校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强的推动力。然而,中国足球的发展进程却是缓慢而曲折的,学者孙科(2015)通过解读《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认为从高层的战略来看,足球改革是体育管理体制的突破口,校园足球要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经统计,全国校足办2009年和2011年共计培训校长、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11 000人次,其中体育教师4 400人。2011年,全国44个布局城市中共有1 500所小学、792所中学正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共计110多万学生参与其中;截止2014年底,全国已有49个国家级布局城市,3个试点县,11个省的82个省级布局城市,近6 326所大中小学的270万名学生参与其中,注册人数191 766万人。在校园足球大力发展的时期,参与的人数可谓逐步攀升,与此同时,校园足球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复杂,本研究将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并总结问题的所在,试图从自组织中协同学理论出发,解释校园足球启动时引发的3个热议,拓展校园足球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其健康发展,并提出当下校园足球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以校园足球与学校体育协同发展为基础去解决,在“竞争”与“协同”中最终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梳理
1.1 校园足球文化与意义的研究
肖子亮(2004)对文化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的文化观进行分析及比较,构建足球文化哲学的基础,定义足球文化为足球运动主体创造的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足球文化是足球运动主体创造的,而不是天生的、地造的。足球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足球物质文化、足球制度文化和足球精神文化。孙科(2016)等以足球文化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探讨了全民健身与足球文化的形成关系,提出困扰足球运动发展的3大问题为“师资、场地、时间”,这3个问题反映出的是“意识问题、认知问题、政策的导向问题”,强调应该发挥足球文化的渗透性和统治性,使其成为族民典型的文化特征,并上扬为共时、共享的审美情趣。这些研究为我们探寻校园足球与学校体育协同发展研究的初探确定了根本,那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切活动以学生为本。
1.2 校园足球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李卫东、何志林(2011)运用实地考察法、访问座谈法和逻辑分析法,指出阻碍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原因在于5个方面,提出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领会足球的内涵,制定统一切规范的管理体制,加强校内学生足球活动,构建多元化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梁伟等人(2014)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切入点,深度剖析国家、布局城市和定点学校3个层面分别是如何推进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重点在于定点学校需要围绕突出问题发挥自己的作用给出解答,充分展现足球运动的教育功能,目标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在寻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上有所突破,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深挖掘和细调查中发现,出现的问题围绕着“制度”“师资”“场地”等关键词展开,而这些关键词反映出的是政府、学校、教师需要花更多的经历和时间去投入校园足球的建设,校园足球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指挥——服从”的组织思想展开,无法从中得到突破,于是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站在自组织的角度,去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寻找解决的途径。
1.3 自组织理论在足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戴元星等人(2009)运用协同学理论,深入探讨协同学的方法和思想对足球运动中核心球员领导力提升的作用,期望以竞争与合作作为双重推动力,在偶然与必然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提升核心球员领导力之路。立足于耗散结构视角下,认为足球是一套系统工程,具备耗散结构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和非线性作用的特征。足球系统不断创新、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是系统机制、体质以及理念有无数“小涨落”引起的“巨涨落”反复的过程。贺光伟、舒敏(2014)应用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提出足球球队是具有自组织结构的团队组织,为更加深入地分析足球竞技过程中的复杂性,以组织特征、行为模式以及内部动力机制为切入点,阐述了实现自组织的条件,揭示了其中的原理,重点探讨足球竞技中某些典型现象的本质,未来研究中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足球竞技领域能够有更高、更好、更长远的发展。鉴于可持续发展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以自组织为视角讨论足球的学者,并没有将足球作为体育大环境中的一个要素去进行深入探讨,忽视了校园足球与体育大环境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而作为自组织发展的有效途径的协同学理论,必将引领校园足球与学校体育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由混乱无序走向高级有序。
2 校园足球与学校体育协同发展
学校体育是我国国民体育的基础,而校园足球则是一项在学校发展足球的政策,学校体育包含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各式体育比赛、早操和课间操以及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校园足球当属于其中展开的课外体育活动部分,但是校园足球提出后引发的3个热议是否在发展了7年之后给出了现实的解释呢?应立足于协同学理论去理性看待,解释3个热议,剖析校园足球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以及校园足球在协同学路径下促进自身以及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1 校园足球的开展是否一刀切
协同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是系统产生新结构的直接根源。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当中的一部分,自成一个小的系统要素,而这个要素在发展了7年之后,在推动学校体育形成自组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自身还处于形成自组织的过程中。热议的第一个问题是“校园足球的提出是否会形成一刀切”,答案从当前发展校园足球学校的数目中可以得到,截止2014年底的6 326所与2009年假设的2万所还相差甚远,说明各地区学校在响应号召的同时,不是盲目地发展足球,反而更加重视自身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以及学校发展的特色。对于已经开展了校园足球的学校,是在有基础条件的情况下开展的,这就有利于形成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系统自组织发展过程中要素的自我涨落,这种涨落建立在学校体育发展的已有基础上,自身发展得越好就越能够推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2.2 校园足球是否将纳入进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了社会发展需要,为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这种教育的方式背离了我国当前素质教育与“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是填鸭式教育的真实反映。足球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其自身具备自组织条件,那么在自组织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协同学则是推进其继续发展的有效动力。协同学中的“竞争”与“协同”是把系统中的要素与周围要素做关系的梳理,校园足球的发展中,与学校体育中的体育教学、早操和课间操等部分存在无形中的“竞争”与“协同”。竞争在于集中精力发展校园足球时,会占用其他体育项目活动的时间,毕竟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么当足球作为体育教学前的暖身操,作为枯燥的课间操的替补,学生会不会更加乐于接受呢?一味地进行单独项目的练习,任谁都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但是在协同几个项目共同发展时,势必会得到新的局面和启发,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参与意愿,使局部的小涨落,在各要素的共同推进下形成巨涨落,最终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形成内在的自组织情怀,积极主动地发展自身,发展校园足球或学校体育。
2.3 校园足球是否只是在做政绩工程
当校园足球作为政策出台时,学校以及地方只要积极响应做成绩,就会免不了被贴上“政绩工程”的标签。广州市副市长王东于2014年12月4日到部分足球特色校视察,现场表示:“足球进校园不搞应试,旨在提高青少年体能并培养兴趣”。同时提出,“当前足球师资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不搞一刀切式的体育教师招聘,应当积极吸收引进退役运动员到学校当教练。”领导指挥,下属的学校与单位只是去配合,去做工作,这是形式以及实质上的他组织模式,而自组织系统的模式是上层的重视以及政策的导向切合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两者向自组织方向迈出一大步,只有紧密联系才能显现出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在竞争中协同,在协同中促发展,在有宏观保障的基础上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体现出自组织结构的特征。
3 结 语
自组织系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某个领导、某个地区、某所学校一己之力就可以达到的,校园足球进入教育领域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当前出现的问题是需要与学校体育共同面对与解决的,是校园足球与学校体育在缓慢自组织系统已有的耗散结构条件达成之后,力求通过协同途径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时机,把握改革潮流——复杂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的涨落,逐步使这种涨落扩大影响,影响系统内部其它要素、小组织涨落的出现,即学校体育系统中校园足球的非线性作用的涨落发生,以此促使校园体育系统自组织的形成,真正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