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多维度人才观和培养目标体系构建
2018-11-25刘精武
刘精武
(长治学院体育系,山西 长治 046011)
站在21世纪世界经济文化等因素逐渐交融汇通的时代大门下,我国在先进的、科学的政策方针指引下制订了大量的满足我国实际生活需要的教育质量改进措施,以满足我国未来体育事业中的人才培养要求。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在传统的民族体育学科下设立了多个二级学科,同时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与培养方案中将民族传统体育定位为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培养目标。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在大学本科中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善问题,新时代的诉求与人民不断增进的物质生活需求,要求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进行根本上的转变与质量上的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才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以及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导致我国传统体育教育在新的环境下进行创新与转变时趋于随意化与多变化。因此,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与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下使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对以往传统武术体育教育进行深刻地反思与检讨,采用更新的教学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体系,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学的优势,培养新时代的体育事业接班人。
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观的多维性
曾经有学者这样说到,“我国的传统体育教育是基于我国现实的人文精神基础上具有多维性的”,这就是说我国长期以来的体育发展目标都是建立在我国独有的优秀思想文化背景之上的,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我国传统体育教育事业的实际发展。我国的人文价值与人文素养主要涵盖了掌握人文精神、理解人文意蕴、通晓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4个方面的内容,这4个人文精神视域的层次实际上也是我国传统体育发展中人才培养的4个维度。
1.1 掌握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也是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真谛。如果缺乏人文素质,对工作的各方面能力,如创造能力、洞察能力、预测事物发展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同时还会对大学生思想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产生恶劣的影响。由此说明,人文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素质的核心,必须要牢牢掌握。
1.2 理解人文意蕴
我们必须要理解人文意蕴,也就是说我国体育教育教学课程将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对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理解与运用之上,这个层次是我国体育教育的核心所在。只有理解了人文意蕴,我们才能更好地将人文的思想贯彻于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1.3 通晓人文方法
除了上述人文精神视域的两个层次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层次就是要通晓我国人文精神的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具体方法,我们才有可能在相关的教育教学领域得到质量上实质性的提升。
1.4 遵循人文精神
最后一个有关遵循人文精神的层次也是最为关键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与内在,而人文素养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与外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站在这种意义上来讲遵循人文精神就是在进一步地掌握人文精神。
2 传统体育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2.1 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历史沿革
2.1.1 民国时期 在20世纪初到1949年期间,传统体育是以武术为基本内容的,这一期间的培养目标集中体现在通才教育,这一理念主要与武术及教师资源有关。1942年2月,通过许禹生等人的努力,许多学校增添了中国旧有的武技,之后武术就被正式纳入了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中,使得武术由原来一对一的单传演变为班级式的团体教学,使得更多学生有了学习武术的机会,也使得中国这一优秀文化得以传播得更广,影响得更加深刻。此后,武术教学的阵地得到改变,主要集中在学校,如当时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就开设了武术课培养武术方面的人才,并且扩展武术方面的师资力量。不仅如此,在那一时期,还出现了以武术教育作为重点学科的体育学校,就是为了使既擅长体育又能够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教师得以培养,这无疑是一种通才教育的模式。在全面发展的教师的教育下,学生不仅在武术方面遥遥领先,在其他方面也得到全面发展。
2.1.2 武术专业时期 武术专业时期主要是指1949—1997年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适应新中国各方面的变化和各方面发展的需求,教育渐渐形成了与新的经济条件下相适应的“专才”这一培养目标。在体育方面,1952年,按照新的教育指示精神,创办了中央体育学院,随后各地专门学习体育的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渐渐地,“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对以武术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体育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影响着传统体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许多体育学院相继开设了有关武术的选修课,加大了武术在体育学院和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比重。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许多体育学院继续加强对武术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传统体育继续在正轨上运行,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形成了有层次的武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2.1.3 民族传统教育专业时期 这一时期较长,主要是指1997年之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加速发展,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人才的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素质教育”这一新名词孕育而生,使得本科教育和各种类型的教育有了更加清晰明了的目标。前面提到,民国时期“专才”的培养目标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息息相关的,在当时的背景下,“专才”培养目标可以说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一培养目标的缺陷暴露出来,如文化水平不高、能力欠缺等。而在今天,传统体育不仅仅把培养武术人才作为其独有的目标,而是把培养全才作为其坚定的目标。学生不仅会武术,还要懂得训练、管理、科研等,以及具备胜任各方面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2.2 当前培养目标存在的缺陷
2.2.1 目标定位不合理 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着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人才是有不同的种类和层次的,在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分明,什么样的职位就必须要什么层次的人才,不同层次的人才必须达到不同层次的标准。在20世纪60年代,传统体育的招生情况大有改善,特别是研究生的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从以前全国范围内的不到10人到现在已经有几百人,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于体育生高素质的需求。因此,可以说,体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于“高级人才”,而把本科体育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后备人才”,把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加以区别,使不同时期的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化、简单化。但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两者的培养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非常笼统地概括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2.2 培养特色不鲜明 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特色,这不仅会增加人才的各方面能力,使其更具有竞争力,而且还可以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学科的优势。各式各类人才都是为社会服务的,都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因此适应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非常重要的一个依据。适应社会,结合自身独有的优势,制订有特色的培养目标,才能使得服务社会的人才更有水平。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民族传统体育的目标都是从思想、素质、职业这几个方面来定位的,这与教育部的教育目标大同小异,这反应了许多民族传统体育目标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现象,并没有找准自身特色,结合自身特点来制订出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目标。在全国范围来看,基本上都没有制订出具有自己闪光点和独到之处的民族传统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和许多因素息息相关,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缺少特点的体育教育目标是不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的,这是在体育教育和体育人才培养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3 培养目标体系不健全 通过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检验,许多学者一致认为,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除了要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思想和这门学科的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等各个方面来确定目标,还必须结合市场的特征来确定目标。另外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人文素养环境及其现存的教育培养缺陷,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必须要建立在两个条件即宏观目标的指导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上,藉此,我国未来的教育培养目标体系应该是建立于现实基础上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按照设想,我国未来体育教育应该分为3个层次同时进行:首先是教育对象的学习层,它包括学生特长的发展目标、学生学习的适应目标、学生教育基础的考察与研究目标;其次应该是教育中的要素,它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知识学习的目标、学生智能的应用目标、教学价值目标、学生情智目标及行为目标等;最后是体育教育的内容层面,它包括教学内容的专业目标、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等。只有通过这样多维度的教育发展模式的建构,我国未来的传统体育教育在面对新时期的变化时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 结 语
多维度的体育教学体系不仅是对当代我国传统体育教育存在缺陷的回应,而且也是我国传统优秀人文精神视域下新时期的产物,进行多维模式的体育教育不仅有助于我国体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而且对于我国未来人才的多样化培养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