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会计学专业顶岗实习模式创新与实践
——基于“最后一里”课程建设
2018-11-25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101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纳税人公众服务平台北京100045)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沟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适应未来社会需求、获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体系构架中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体系的效用直接决定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由于企业会计岗位资源的有限性、商业信息的保密性以及学生实习时间的限制,在校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难以接触到企业完整真实业务的账务处理,导致校外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很难达到培养计划中的预期要求。因此,如何使会计学专业在校学生具备独立完成企业真实业务的账务处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破解长期以来横在校企之间、学生学与用之间“最后一里”的障碍,是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学专业校外实习的现状
(一)理论视角下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实践性强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特色,因而各高校在制定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时均设计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其中,实践教学体系遵循的设计思路为:专业认识实践——手工模拟实训——理论课程相关实训——专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具体操作模式是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这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视角下会计学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效果的弱化
对于会计学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课程,学生一般均能高质量地顺利完成,包括专业认识实践、手工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以及毕业论文。对于校外实践教学,从形式上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实习单位,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其他企业的财务相关岗位等,综合来看,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则良莠不齐,且大多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很难接触到会计岗位的核心业务。实习岗位多是审计助理或者财务助理等,实习内容则多是帮助项目审计经理整理资料、复印抽查凭证或到银行送取单据等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真正能够顶岗会计岗位、处理企业发生业务账务的实习机会少之又少。究其原因:(1)企业会计岗位自身的特殊性。企业的财务信息一般涉及到单位的商业机密且责任重大,用人单位不太愿意让未毕业的学生接触这些岗位。(2)学生的实习期一般都比较短,财务信息又相对复杂,交接成本和风险都较高,增加了单位接收实习生顶岗实习的难度。(3)各单位的财务岗位数量有限,只能解决少数学生的实习。(4)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大量的低成本人员从事简单工作。因此,大部分会计学专业学生更容易在会计师事务所找到实习机会,从事一些简单的服务性工作,或者跟随事务所指导教师辅助审计。这样的实习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难以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从而使关键性的校外实习环节流于形式。
(三)专业顶岗实习模式急需创新
会计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校外实习是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重要保障。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校内实验和模拟实训的内容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一些复杂的因素,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交易往往比模拟的业务交易复杂,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比如涉及到各种税金的缴纳及会计职业判断等。学生刚步入工作岗位后,会发现真实经济业务的发生与在校时学习的理论化或者简单化的业务处理存在较大差异,很难马上适应单位会计岗位的要求。校外实习关键环节效果的弱化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即所学与所用之间出现了“最后一里”现象,因此,会计学专业的顶岗实习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以强化校外实习质量,缩小校外实习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差距。
二、“最后一里”实践创新探索
(一)设计理念创新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学校应抓住机遇,积极与企业合作,以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为前提,推进协同创新理念。即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种资源,构建以实践教学内容的协同、实践教学实现途径(校企合作平台)的协同以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协同等为主要内容的崭新的协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不仅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而且引入了互惠共赢、协同创新理念,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化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填补了学生学、用之间的断裂,实现了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无缝对接。通过对北京区域财务工作人员供需的分析调研,一方面,会计学专业学生急需到校外从事会计相关岗位的顶岗实习;另一方面,北京区域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助推了对会计类服务业人员的需求,尤其是小型企业的财务外包业务已初具规模,服务类企业需要大量的员工完成会计核算处理业务,为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财会类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机会。因此,学校应树立创新的会计学专业顶岗实习理念,以校企双方需求为出发点,以共同利益为前提,以校企资源为保障,以学生学、用无缝隙对接为目标,采用“学生走出去,真实业务引进来”的思路,积极建设专业顶岗实习新模式。
(二)“最后一里”专业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和建设
1.探索合建“最后一里”课程。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按照培养方案制定的标准,立足会计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协同创新、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理念,实现与多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长达十几年的实习合作。针对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单位难以满足会计学专业学生到企业财务部门顶岗实践的难题,校企双方积极探索,在长期合作互相信任的基础上,2015年,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纳税人公众服务平台实现了突破性的合作创新——建设“最后一里”课程。即合作单位将企业真实业务的原始凭证带进课堂,由企业专家亲临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企业真实业务的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全流程,真正解决学生学与用之间“最后一里”的难题。
2.学校需要提供的资源。为保证实训的顺利进行,学校需要提供实训场所和必要的实训设施,具体包括:(1)提供符合实训要求的实践环境,包括实训实验室和电脑等硬件资源。(2)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和实训规范化程序,确保所有业务凭证的安全使用和收回。(3)配备专业教师进行辅助教学。
3.企业需要提供的资源。企业作为实训资料的提供者和实训实施的主导者,需要提供的资源包括:(1)连续2个月及以上的几十家企业的真实业务凭证,满足实训学生的需求。(2)实训所需的软件,提前安装完毕确保实训时正常运行。(3)配备企业专家现场授课并全程指导。
4.具体实训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企业真实业务的账务处理实训不同于模拟实训,企业业务在进行账务处理后需要进行纳税申报,因此,该实训对时间有着特殊的要求,考虑到企业需要纳税申报及征税期的问题,实训活动定于4月和5月各进行一个循环操作。实训前,学生需要进行分组,一般以4—5人为一组,这样做,一是保证业务处理的进度,二是在实训过程中小组成员间可以进行讨论和沟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三是为实训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竞赛做铺垫。具体实训内容包括四个模块:(1)认知相关证件并手工编制凭证。(2)企业专家审核记账凭证后,由学生录入财务系统。(3)讲解审核过程中发现的存在问题的凭证、完成结账和报表工作。(4)讲解纳税申报系统并指导学生进行申报纳税。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将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实训相结合,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保证学生处理业务的正确性,在实训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纠错监控程序。
5.实训的考核。考核是提高和改进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结合实训的特点,该实训课程在考核内容、考核过程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由考核学习成绩向考核学习成果转变,由考核最终成果向考核学习过程转变,由静态考核向动态考核转变。评定内容主要由四部分构成:(1)企业真实业务的难易程度。(2)在录入系统前业务处理的正确性。(3)纳税申报的正确性。 (4)课堂纪律。 (5)实训报告。 (6)课后实训竞赛成绩。该实训课程各部分成绩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和专业辅助教师共同予以给定。
6.实训效果检验及持续改进。该实践创新活动于2015年首次开展,历经4年、近600多名学生的学习与反馈,课程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优化。通过对课后财会类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87%的学生认为参加该课程有很大收获,86%的学生乐意接受这种授课模式,100%的学生认为企业教师的授课和指导态度很认真。学生的收获从高到低依次为:培养和训练了实操能力、有助于对会计理论课程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实际工作综合能力、掌握会计工作的过程和方法、对就业帮助很大。虽然学生认为提高就业仅是该课程的附加值,但依据第三方机构的调研结果,近三年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其中与财会类岗位相关的比例高达90%。因此,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具体的课程设置,应从学生的需求、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以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为目标,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经调查,四个学习内容模块中学生急需提高的内容是纳税申报模块。为加强学生对该模块的学习,会计学专业与某税务机关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税务讲座,将税务变化的最新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
三、“最后一里”课程实践创新的价值
(一)创新性地解决了会计学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难题
企业真实业务的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项目引进课堂的实践活动彻底破解了长期以来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与用之间“最后一里”的难题,使校外顶岗实习不再流于形式,保证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质量,向学生提供了在校内能够全面、完整、系统地完成企业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的实战机会。企业真实经济业务账务处理的实践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业务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合作单位人员的沟通能力。学生在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熟练地掌握了会计学的基本方法和业务技能,以及纳税申报的全部流程。该实践活动将学生走出去和项目引进来进行互补衔接,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有效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同时,通过在高度仿真场景下的实训,学生具备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学、用的无缝隙对接。
(二)提升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创新为优化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资源,该实践活动的实施解决了学生仿真业务模拟与真实业务处理的差距,以及学生在校外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质量难以监控的弊端,有效实现了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与校外实习的高度融合。将企业真实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引入课堂的会计实践教学不仅在实践时间上得到了有效的保证,而且在实践内容和实践质量上都不同程度地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对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构建一条完整的学用无缝隙衔接的实践链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不仅在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搭建了坚实的桥梁,而且完善了会计学专业进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现了校企合作双方互惠共赢的目标
校企双方践行互惠共赢的合作宗旨,实践教学创新活动使学生、学校和企业等多方受益。第一,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该实践创新不仅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真实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掌握坚实的会计核算实务操作技能、纳税实务操作技能等专业基本技能,而且在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第二,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该课程几年的实践建设过程中,会计学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拓宽校企合作内容,推行“教师走出去”和“项目引进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三,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正向影响力。通过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合作,推进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逐步扩大学校在社会中的正向影响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步入社会,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声誉,为后续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合作资源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会计学专业人才良性循环的运作系统。第四,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人力资源成本是服务类企业成本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业务,能够有效降低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接受零距离岗位训练后的学生在就业时可以进一步降低用人单位启动工作时的摩擦成本。此外,合作企业与高校一起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承担了一定的企业社会责任,营造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结语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的多形式和多途径,构建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有效地解决了会计学专业学生学、用之间的障碍。只有转变传统的校企合作理念,打破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改进校外实习的运作和管理,以学校、企业、学生及教师等多角度互惠共赢为前提,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一个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动态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