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8-11-25朱文杰

体育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体育类河南省文化遗产

朱文杰



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朱文杰

(许昌学院体育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探索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分析体育类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利用路径,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分析体育类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对策。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资产中独具魅力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从而促进人类的发展,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获批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出,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种类较多,其中有享誉国内外、传承与发展较好的少林武术、太极拳等项目,也有众多发展前景不好,甚至频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 近年来,河南省发展迅速,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城市群等相继获批,这些重大的发展决策对于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与经济区建设积极协同发展,为河南省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索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分析体育类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利用对策。

1 关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学者麻晨俊、应菊英均给予改概念做一个界定,如麻晨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非生产性身体活动密切相关,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各种身体练习形式和文化空间。[1]而应菊英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地区各民族的武术、球类、龙舟、棋牌、游戏等各种传统体育竞技活动。[2]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体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个分支。它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生活、生产以及文化活动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因此,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种层次或范围:(1)现存原始土著民族的各种各类体育文化中的精华或代表性形态形式。(2)一个国家中各个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体育文化的形态和形式;(3)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种族特殊形式的濒危状态的体育非物质文化。

2 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

2.1 获批省级以上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等文件精神要求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在国家审批通过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省获批民间民俗体育项目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达到了28项之多(见表1)。河南省和各地市也不断审批了一些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给予了政策支持。

表1 河南省获批的国家级和省级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级 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统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武术、太极拳(陈氏);狮舞(文狮子、小相狮子);八极拳(月山八极拳);心意六合拳;撂石锁;苌家拳;东北庄杂技;高跷。9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八极拳;苌家拳;打铁花;少林功夫;太极拳;东北庄杂技;石锁; 黄派查拳;通背拳;梅花拳;小尚炮拳(炮捶); 圣门莲花拳;六道大方地棋;两仪拳;余家杂技;霸王鞭;岳家拳;南无拳;子路八卦拳(白拳);回族七式拳;阴阳八卦拳;马坡八卦掌;杨家枪;摔跤[沈氏摔跤];转秋;中原民间游戏;太乙拳。28项

2.2 体育类非物质遗产单项赛事举办情况

近年来,武术和太极拳发展势头良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在国内外影响较大。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目前已举办10届,目前,该项赛事不但项目众多,并根据年龄、体重等分成多个组别。这样一来可以吸引更多的代表队伍和选手报名参赛。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一共有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207个团队1870多名运动员以武会友,切磋技艺。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两年举办一届,如今,参加每届年会的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他项目开展赛事与交流活动较少。

2.3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训练基地建设

为了不断促进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深入开展,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已联合命名8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很好地传承与发展。分别是:郑州大学为珠球、毽球、民族式摔跤训练基地;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为毽球、石锁训练基地;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为毽球、木球训练基地;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为蹴球训练基地;黄淮学院体育系为板鞋竞速、陀螺训练基地;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为民族式摔跤训练基地;漯河市体育运动学校为珍珠球、蹴球、板鞋竞速训练基地;洛阳市回民中学为木球训练基地。这8个训练基地的分布颇具代表性和区域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训练基地分布在全省7个地市,比较分散,便于在全省范围内不断普及开来。二是训练基地分跨了重点大学、新升本院校、体校、中学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具有人才和场地优势,有利于训练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后备人才培养。

3 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

3.1 积极开发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赛事节会,做大做强优势项目

充分利用国家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以及旅游业发展等优势,积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赛事节会,做大做强优势项目,进而带动其他项目均衡发展。河南省应在开发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这两大优势品牌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等品牌体育赛事。同时,应充分利用中原文化优势,鼓励各地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开发出一些当地品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赛事节会,最终形成传统,定期举办。培育和发展更多的精品赛事,进一步做大做强,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带动弱势项目均衡发展,才能促进整个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发展态势。

3.2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全民健身运动,使健身运动生活化

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体育依靠其强大的渗透力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使“生活化体育、体育生活化”成为了我国健身运动的发展趋势。全民健身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以体育为主要手段的,为人们欢度余暇、增进健康的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积极生活方式。在此积极的生活方式中,它不仅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参与健身的人数的增加,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带动体育产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全民健身、休闲体育,使健身运动生活化,不少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竞技性不高,休闲娱乐性强,对技术性要求不高,二就是这些项目往往会受到广大健身爱好者的喜爱。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适合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太极拳、民间游戏、空竹、陀螺等等。使其融入到全民健身过程中,生活化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可以使参与者获得各种需求,领悟到身心的愉悦,通过真实情感的流露还能让人们体验到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

3.3 在高等学校建设更多的项目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训练基地

目前,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已联合命名郑州大学为珠球、毽球、民族式摔跤训练基地;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为毽球、石锁训练基地;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为毽球、木球训练基地;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为蹴球训练基地;黄淮学院体育系为板鞋竞速、陀螺训练基地;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为民族式摔跤训练基地;漯河市体育运动学校为珍珠球、蹴球、板鞋竞速训练基地;洛阳市回民中学为木球训练基地。等8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和场地优势,并有不少高校开设有体育专业,在这些高校建设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训练基地,不仅有利于训练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后备人才培养,更在普及上面具有更大优势。

3.4 以赛事活动带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河南省参加了第二届之后的每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是我省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一大创举,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助力,更为各民族加强团结、增进友谊、协作交流搭建了重要桥梁和纽带。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四年举办一届,自1982年举办第1届至今已开展10届。单项赛事与活动举办较少,仅仅局限于少林武术和太极拳,省级赛事四年一届周期较长,地市级比赛举办也仅仅局限于少数几个城市,大多数城市则没有很好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因此,在赛事活动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还远远不够。

3.5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到发展与挖掘相结合,重点保护频临灭绝项目

目前,还有不少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没有被我们大众所发现和了解,这项项目知名度较低,传承与保护就是当面面临的一大难题,更不用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项目没有被广大民众所熟知,缺乏新一代的传承人,因此,我们要制定相关政策对这些项目在资金和政策上进行保护,做到发展与挖掘相结合。如对前几年媒体上报道的武子梅花拳、洛阳通臂拳等多个项目濒临灭绝,而对于该类项目各级政府都要做好重点保护,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和政策帮扶。

4 结论

河南省体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较多,应加以保护和利用。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主要有几个方面:积极开发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赛事节会,做大做强优势项目;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全民健身运动,使健身运动生活化;在高等学校建设更多的项目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训练基地;以赛事活动带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到发展与挖掘相结合,重点保护频临灭绝项目等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

[1]麻晨俊.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2]应菊英.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1).

[3]陈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

[4]李凤梅.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保护原则[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 .

[5]王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4) .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nan

ZHU Wenjie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Henan, China)

本文系2018 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8-ZDJH-296)阶段性成果。

朱文杰(1976—),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类河南省文化遗产
送伞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Tough Nut to Crack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