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与“归宿”——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构建着力点*
2018-11-25张月恒
张月恒
“出发”与“归宿”——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构建着力点*
张月恒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阐述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开展现状及基本特征,提出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构建策略,主要有:与学校常规教育有效结合,探索多元化的活动性课程,与体育课程寻求融合途径,多学科渗透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
2022;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构建;要点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快速发展,便被深深地烙印上教育的基本属性。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面发展当中,倡导的是一种体育、教育以及文化之间的融合路径。我国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奥林匹克教育便得到高度关注,成为一种追求身体、精神以及意志协同发展的重要教育理念。如何在继承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发挥基础之上,探索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构建途径,是本次研究的基础核心[1]。
1 中国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开展现状及基本特征
1.1 中国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开展现状
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已经得到高度关注,并且已经相继在教育领域开展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建设和命名“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规模达到556所,充分说明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已经真正走入到教育领域当中,在突破创新中寻求全新的发展空间;其二,北京地区普遍开展奥林匹克交流活动,学校、奥委会以及相关主体开展交流活动,真正融合了文化、体育以及教育内容,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丰富和开拓了广大学生的视野,营造了一种具备浓厚奥运精神的人文氛围环境;其三,奥林匹克教育已经成功的被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当中,并且通过资源层面的倾斜为奥林匹克教育模式更好推广和开展提供诸多条件,初步形成了“以校为本”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2]。并且在相应的活动、教材等多方面,都将奥林匹克的核心精神进行呈现,最大限度上的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教育内容;其四,各行政部门十分关注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和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科研工作,对奥林匹克精神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体系当中提供理论支撑和可行性条件,而教师的专业培训,则是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总的来说,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已经得到高度关注,并且在多资源层面为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推广提供便捷,发展至今也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果。
1.2 中国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基本特征
经过近年来的教育实践,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所展现出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奥林匹克教育模式普及率较高。伴随着奥林匹克教育的快速推进并走向与教育体系融合,其覆盖面已经得到全面提升,覆盖了我国广大青少年群体,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影响力也明显提升;其二,创新性特征。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以及教师更愿意将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教育实践相结合,从而得出全新的实践成果,在不断地交流和互动中,奥林匹克教育的创新性得到呈现,奥林匹克教育资源也得到丰富;其三,融合发展。对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开展现状调查已经可以发现,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走向融合,呈现出教育层面的融合发展特征,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便捷条件;其四,常态发展特点。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常态的发展格局,这使得奥林匹克的持续发展得到全面推动[3]。
2 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从中国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现状与发展特点来看,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且逐渐形成相对系统的框架体系。而为了全面适应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构建要求,需要从多角度着手。
2.1 与学校常规教育有效结合
奥林匹克教育模式需要与学校常规教育走向融合,从现阶段的融合程度来看,还无法全面适应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求。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奥林匹克教育模式与学校常规教育的有效融合。这种融合工作,需要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创新为核心,打造既能够全面响应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构建要求,也能够保持较强的生命力以及可持续性。从常规的教学模式出发,课程是构建常规教育的核心要素,为符合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要求,则需要做到对常规课程的有效调整。将传统的课程内容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显性课程当中包括活动课、体育课以及其他学科课程等,充分将奥林匹克教育渗透其中,在赋予常规教育全新内容的基础之上,也打造了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基本推广环境[4]。隐性课程的设计则包括奥林匹克环境以及奥林匹克文化内容,作为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主阵地,隐性课程同样值得关注。由此可见,想要与学校常规教育走向融合,则需要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协调优化和具体处理,确保适应奥林匹克教育模式构建要求。
2.2 探索多元化的活动性课程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一种奥运精神的传递,对于活动性的课程有较强的需求。从现状调查当中已经可以发现,目前在北京地区各个校园已经相继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受益。而为了适应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构建的基本要求,需要探索多元化的活动性课程。具体包括研究性学习、主题班会、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等。这些活动性的课程与奥林匹克精神之间有一定的共通性,例如一些班会活动等内容,能够结合实践性的活动课程来增强学生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充分认知,发挥出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5]。
2.3 与体育课程寻求融合途径
从奥林匹克教育的本质出发,体育课程是重要的实现形式。为保证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全面实施,需要与体育课程寻求融合路径,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例如,结合体育的理论课程,将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使得学生充分了解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理论知识内容作为奥林匹克教育模式构建的关键性内容,能够保证学生对于奥林匹克精神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更主动的参与到课程活动之中,传播奥林匹克的价值观,弘扬现代和传统的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教育模式与体育课程走向融合,对于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构建作用显著,也能够为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构建找准着力点[6]。
2.4 多学科渗透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
为确保奥林匹克教育模式能够适应2022年冬奥会的要求,不单单需要与体育学科走向融合,在当前还需要实现该教育模式与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借助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开展不同学科的主题综合性的课程,为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达到奥林匹克精神传递以及知识传播的效用。当然,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和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学校应该积极增加资源层面的投入,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宣传,通过资源的倾斜以及良好的宣传优势,形成基于校园文化氛围下的奥林匹克文化氛围,使得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去接触和了解奥运知识,感受奥运精神。由此可见,多学科渗透与融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需要高度关注。并且学校层面也需要寻求资源倾斜的路径,为全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余莉萍,任海.北京冬奥会环境教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3):13-17.
[2]闫晓军,姚海晨.加强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以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可行性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7,36(6):50-53.
[3]朱寒潇.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价值[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0):236-237.
[4]任礼姝.高校开展奥运精神教育调查与思政教育探讨[J].统计与管理,2017(3):42-43.
[5]赵松,白春燕,魏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流变与当代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 42(2):27-31.
[6]庞建民.“体育竞技”到“文化教育”——从青奥会看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教育理念的回归[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4):198-199.
"Departure" and "Destiny"——the Construction of Olympic Education Model in 2022
ZHANG Yueheng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0, Jiangsu, Chin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课题名称: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7BTY052)。
张月恒(1986—),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