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剑谱十三式
2018-11-25张绍义
文/张绍义
孙武子是人们对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吴国人)的尊称。孙武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兵法学家,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名著。至今流传民间的“十三剑”就是以兵法为指导思想形成的优秀传统套路之一。虽说在孙武所处的春秋时代还未形成完整的武术套路,但受当时社会环境、风俗影响,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皆争相佩剑以自卫。剑在其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兴盛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孔子家语》载:“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这说明剑舞当时已经形成,周代佩剑之风盛行。《庄子·说剑篇》载:“昔赵惠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百余人,好之不厌。”在孙武为将的吴国,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不但击剑蔚然成风,而且剑术理论也基本形成。孙武在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中,根据剑的击法要求总结出十三种剑法,被后人不断丰富发展后尊称为“孙武子十三剑”流传至今。
“孙武子十三剑”所述十三字为:挂、划、裹、拨、圈、劈、砍、挑、撩、捅、扎、刺、剪。在兵书上将其分为“五顾八击”。挂、划、裹、拨、圈为顾,劈、砍、挑、撩、捅、扎、刺、剪为击。顾击相间并用,顾中有击,击中有顾,乃妙之所在也。
剑法发展至今己有二十种之多,但仍保留了挂、劈、挑、撩、刺、剪等古老的剑法。十三字中的挂、劈、挑、撩、刺、剪六字的技法含意及基本要求,大至同现代同名剑法。其他,“划”是指右手持创,手心向上左平行;手心向下持剑向右平行也属划法。“砍”是剑向前正落下行。“扎”是剑向后落行。“捅”是剑刃立出由近向远行。“圈”是剑竖转运行。“裹”是剑平转运行。“拨”则是力达剑尖转动。十三字技法在应用中,须与剑势、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方能体现出奥妙。
“十三剑”序论歌曰:“孙武圣人博刺传,传在世上剑为先。剑刃文武能习练,应用变化藏里面。剑术习功三尖对,身法内中刚柔绵。练习日久十三剑,气血充足养丹田。”歌中“剑术习功三尖对,身法内中刚柔绵”两句,指出了练剑时的基本要求,即三尖(鼻尖、脚尖、剑尖)要遥遥相对,演练及运用中要刚柔相济、绵软妙行。
“十三剑”是一种以柔为主、柔中寓刚、文静潇洒、剑法清晰、动静相兼、神形结合、内外上下协调完整、别有风格的传统套路,很早以前就有人赞美“十三剑”曰:“空中惊鸟,滚地尘不跑。中站如劲松,行步水焰枭。俊姿绣袍罩,掀袍出雪豹。转拆如游龙,舞动海咆哮。”
“十三剑”古剑谱
玉带缠腰藏剑八方,夜叉探海(疾裹)海底捞月;青龙探爪(剑收回)金鸡独立,玉腕托瓶(剑连砍)指地成刚;大盘献像(剑疾后扎)提袍卧身,四平式(剑挂)古树盘根(连二式);青龙探爪(疾砍)拨草寻蛇,白猿献果(左右捅)金丝穿腕;力劈华山(剑落疾剪)巧女纫针,白鹤展翅(又左右捅)金丝穿腕;颇风势(翻身疾劈后捅),亦颇风势(疾剪)又巧女纫针;指日高升(疾圈)隔肚穿线探爪;拨云见日左劈左青龙劈右青龙;(身落盘腿)回头望月势,判官像右捅翻判官像(连三剑);怀中抱月(左劈)亦回头望月(收式)。
上述古谱中包含了十三种剑法。第一句为“挂”、“划”之法,第二句为“扎”兼“裹”之法,第三句为“刺”法,第四句为“挑”兼“砍”之法,第五句为“圈”兼“扎”之法,第六句为“划”兼“挂”之法,第七句为“裹”兼“砍”之法,第八句为“圈”兼捅之法,第九句为“劈”兼“剪”之法,第十句为“捅”法,第十一句为“砍”兼“捅”之法,第十二句为“剪”法,第十三句为“撩”兼“圈”之法,第十四句、第十五句为“拨”兼“劈”之法,第十六句为“劈”兼“捅”之法,第十七句为“捅”兼“劈”之法。十三种剑法贯穿整个套路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