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的内在价值反思

2018-11-25

成人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成果发展

黄 娥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 401520)

一、引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正式掀起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热潮。在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对认证的理论基础、功能定位、标准建设、实施路径和工具选择等方面的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研究尚不成熟,其实践过程仍面临诸多困境。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经合组织和欧盟等国际组织在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领域的实践经验反思,对于我国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机制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0年3月,欧盟在葡萄牙达成并通过欧盟的首份十年经济发展规划,其主要的经济目标是“到2010年把欧盟建成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体”。同时,也加强了终身学习社会建设,欧盟委员会发布了《终身学习备忘录》和《构建终身学习的欧洲》,尤其要提高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社会地位。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受各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影响,人才的跨国流动强度较大,但却面临着国际间学历和职业资格制度壁垒。2002年3月,欧洲理事会批准了“目标报告后续工作计划”,对人才引进方式具体方法做了规定,以保证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的通用性。2007年,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和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07年欧盟各国认证策略和行动的分析》中,对欧盟各成员国的认证实践情况、发展水平以及取得的相应成果进行了说明。2010年3月,欧盟发布“欧洲2020战略”,强调以发展知识经济为重点,增强经济竞争力。2012年12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欧盟理事会关于非正规、非正式学习认证的建议书》。2015年欧盟发布了《欧洲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证指南》(简称〈欧洲指南〉)的更新版,《欧洲指南》对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认证过程与方法、认证的原则和条件、实施步骤及问题、认证工具等方面做了细致阐述,对于推动欧盟各成员国乃至世界各国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通过对欧盟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建立的历史脉络梳理,我们发现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人力资本需求在根本上决定教育规模和教育结构。同时,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保障、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等其他的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于教育,教育要承担特定时期的社会和经济作用。反思国内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理论与实践探索,只有基于明晰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内涵、建设的社会环境,才能明确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建设的逻辑和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所蕴含和表达的社会价值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才能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保持一致。

二、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内涵

厘清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内涵,是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功能定位的前提,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学习资源的限制,融于工作、读书、沙龙、社交、娱乐、思考等生活各个环节的学习,其主要目的在于就业和自我提升,旨在实现个体终身学习、生命成长、生命目的和价值,是一种“安其所,遂其生”的学习。

根据不同理论基础和研究范畴,学习分类也各有不同。目前,国内外对学习这一范畴分类常采用的是二分法和三分法。根据学习场所、学习时间、学习形式的不同、学习发生的过程机制差异以及学习成果形式,将学习分成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另一方面,从心理学维度分析,认为非正式学习不属于学习范畴,学习是有组织、有结构、有意识的专门行为或活动,将学习分为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将正规学习以外的学习统称为非正规学习。三分法是根据学习场所及来源、颁证资格、学习内容的结构性和学习目的等维度将学习分为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具有组织性、结构化,包含一定的学习目的,但不提供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学习,非正式学习是融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环境中获得的,学习发生大多是无意识的、偶然的,非正式学习是贯穿人一生的学习。“三分法在二分法基础上,整合终身教育的概念,更符合学习实践,更具有操作性和教育连贯性”。[1]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以来,知识、信息、学习和创新能力成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资本,正规教育体系提供的学习平台、学习形式、学习内容不能够完全满足现代人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正规教育的进入成本较高、时间较机械、教育形式较为陈旧,不便于成人学习和自我发展。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能够弥补正规学习灵活性、整合性不足这一缺陷,能满足“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需求,是现代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的功能不仅限于使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转向“位育”功能,即更加侧重于:“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对于个体层面而言,要能尽其才,人人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使个体能够安其位,然后,遂其生;对于社会层面而言,在人人安所遂生的前提下,保障社会各组织、系统能够协调,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功能的有效运转。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正是通过对人们融于生活、生产的学习进行制度化、系统化、专门化的导向,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来促进人们终身学习,从而建设学习型社会。

2.着重于社会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进修的作用

从时间纵向维度来说,正规学习、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三者相互衔接,相互协作,贯穿于人的一生,作用于个体生命的不同时间阶段。自个人出生到进入社会之前,以接受正规教育为主,以学校教育为主,更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形成。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社会大部分群体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活动,因此,以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和自我实现为主要途径,为成人提供灵活、多元化学习平台,有高度组织化和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囊括个体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对于个体发展和进步有显性和隐性的益处,显性的益处包括个体可以根据就业、薪酬、升职、创业等能力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性的对所需能力进行显性化处理和提升,在一定程度可以帮助个体提高经济创收能力。其隐形益处主要表现在增强个体工作技能,提高职位获取概率,知识的显性化处理,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人才流动有助于人力资本的市场优化配置,推动人才结构调整,盘活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秩序。

3.以学习者主体性为基础的博雅教育

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是一种包容性更广的新型教育制度,以促进全体学习者心智健全、德行兼备、技能培训为主要目的,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覆盖全体公民,涵盖所有科学、技术、人文知识,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各类教育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教育制度。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与正规学习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一是以学习者主体性为基础,该学习在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学习实践、学习内容等几个方面不具有强制性。学习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有指向性地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学习,以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行为的产生和学习效果的实现完全基于学习者的自主性。二是学习的包容性更广,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与正规学习既定的学习内容不同,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内容囊括社会生产、生活、消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其目的更加宽广,可以是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培养爱好,也可以是获取知识、提升技能、提高学历,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公民健全人格、自我实现。

三、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立的社会环境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其蕴含的社会价值、功能既要全面把握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态势需要,又要与教育发展现状和发展阶段相符合。

1.第三产业增速发展,人力资本需求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27 12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27 032亿元,比上年增加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6%,对经济增长贡献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从2013—2017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10.2个百分点。[2]随着经济发展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对人力资本水平提出了质量要求,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对人们受教育年限和质量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工作以后接受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能力。通过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将“做中学”的隐形工作经验可视化,形成人力资本评价指标。

2.人口红利日渐式微,社会问题凸显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关乎国计民生,[3]人口结构、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截止到2016年,我国大陆人口138 271万人,其中16—59岁(含不满60时周岁)人口数有90 74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5.6%,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3 08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6.7%,其中全国流动人口2 045万人,农民工总量达28 171万人。[4]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高龄化、流动化转向,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凸显,人口红利日渐式微,教育需求日益增加、就业形势严峻、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是教育多样化、专业化的需求,老年教育、新型农民工教育,给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快速培养现代产业急需人才,加速现有人才结构转型以适应和匹配现代产业结构的技术需求,人才专业化、高技术化的需求更是对现行教育制度对于正规教育之外的成人专业化教育和培训提出的新课题。

3.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科技强国之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把教育发展、科技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但我国是人口大国,办的是大国教育,虽然国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为教育产业发展提供了牢固、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产业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连续五年超过4%,2016年全国居民的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同比增长11.1%,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的11.2%,[5]大幅度的教育需求基数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对教育产业规模和质量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4.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全民素质全面提高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动力源泉。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建设人力资本强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

四、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三大内在价值反思

在建立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机制之前,首先,要明晰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的社会价值的嬗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向,对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是提高劳动力水平,兼有缓和社会阶层矛盾、提高社会服务、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作用。其次,要明确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不应被视为正规学习的延伸和补充,而应该是和正规学习共同组成终身学习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重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特色建设,才能使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用。最后,要认清课程认证取向的界限,课程认证是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过程中的手段和途径,在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开展过程中,应警惕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完全窄化为“课程认证”,从而窄化其学习成果的辐射范围。

1.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社会价值的嬗变

人们谈教育往往涉及的都是学校教育,我们基本也称之为“学生时代”,以“毕业”获取证书为“学生时代”即学校教育的结束,进入社会工作后,再谈教育大抵指的是成人继续教育,我们称之为传统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而承办单位大部分是电大、专业培训机构和部分高校的网络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很明确,取得某种具体的文凭或证书,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之间应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水平和结构要求不高。因此,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社会需求不大,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举办的规模亦不大,在学习内容、评价方式、学习形式等方面更是与学校教育如出一辙,学习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基本限于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这与参加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其评价方式大多是考试,评价标准重知识的有无,轻知识掌握的质量,因此,导致学习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信息记忆,甚至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学习。外部社会重文凭和证书的人才评价机制和用人机制影响亦是加深了这一社会现象,导致传统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着重于给成人提供再次获得文凭或证书的机会,而不是考虑这种方式是否能够真正激活他们的学习,以此为动机来促进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使学习目的变得功利化,忽视学习者内在的体验和收获以及对人性认识和领悟的更高层次的意义。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推进和落实,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持续酝酿。信息经济社会给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带来变革,经济模式的变革直接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转型,现代事物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在知识社会里,知识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们受教育水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对教育也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在这个具有开放性、瞬时性、互动性、创新性、智能化特征的社会,知识的生产和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随信息技术的变革而更新,人们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通过学生时代的学习而一劳永逸,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场所以及家庭生活中持续学习或培训才能获得一生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在信息化社会,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不再是正规教育的附属和补充,“学生时代”后的教育机会不再是被“给予”的,而是学习者深刻意识到学习对于现代生活、生存的重要意义后,产生的一种自发学习行为,不以获得证书或文凭为目的,以实现自我价值和间隔人格为目的的学习。现代社会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在举办主体和形式上也会发生较大改变,将和正规教育共同构成终身教育体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与正规学习的关系定位

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都是富有政策学涵义的概念,我们多是在教育制度架构中来讨论两者的差异,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范畴、学习对象、学习形式、学时安排等方面二者相辅相成。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是我国经济、教育发展到一定水平,教育系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的教育内部结构调整,与正规学习共同构成终身教育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终身学习思潮的掀起,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就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与回流教育和终身学习等概念息息相关。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使教育具有交替性和延后性,学习者可以打破正规教育固定的、直线式的学习时间限制,将学习与工作和休闲融合交替进行,使教育能够贯穿人生全过程,并以交互、间隔式的方式进行。与具有较强结构性和规范性的正规学习相比,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在促进个体自我发展、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进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盘活社会经济活力方面具有举重若轻的作用,更能与现代多元化教育需求相契合,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阶段我国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初步推行阶段没有能够较为顺畅的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和流通,主要还是受正规教育制度、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又缺乏主流的、明确的教育价值导向,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没能得到官方的正名,尚未以立法和政策的形式来明确其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在探索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过程中,要防止过度强调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与正规学习接轨的倾向,否则会在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的社会功能认识上,将导向获取正规教育学习成果,而窄化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其他社会功能,如: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提升公民素质等隐形社会功能。在我国大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应明确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并非正规学习的延伸和扩展,是和正规学习同等重要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速度较快,正规教育结构调整较为滞后的条件下,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能够起到很好地调和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与教育人才输出不匹配之间的矛盾。应着重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的制度建设、教学特色打造、品质提升,以提高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社会公信力,逐步消解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二元分化的局面,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3.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中的课程认证定位

目前,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模式主要有三种,包括个人取向模式、课程认证取向模式、融合发展取向模式。其中,个人取向模式是将个体先前在学校、工作或教育培训机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由课程认证中心通过科学的评审工具、规范的评审程序,对个人的先前学习进行认证,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个体而言,可以了解自身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能够清晰进行职业定位,同时为继续学习提供可视化路径;对社会而言,能够准确进行人才的识别,评估人力资本质量和结构。课程认证模式是以知识和能力为本位,由权威中心对申请提交的课程进行评估,课程质量决定评估通过与否。融合发展取向模式主要在于沟通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将两类学习成果的核心能力提取出来形成能力标准矩阵,通过能力单元比对匹配的方式,促进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融合发展。

我国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初步阶段,主要是借助学分银行平台进行的课程认证模式和融合发展模式,目的是向社会大众推广和使他们认可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上海市、北京市和浙江省等一线城市已经依托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立一系列正规学习成果和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标准,同时也建立了一系列非正规和非正式课程,鼓励市民在学分银行平台上实现个人学习的信息存储,学分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建立衔接正规学习课程群是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推行初期所采取的一种激励性策略,课程是知识、技能单元的载体,以课程为单位进行认证便于对学习成果进行量化统计、迁移流通,是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重要环节,而非全部,要防止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完全窄化为课程认证,窄化其社会功能,制约和限制其发展路径和思路。社会大众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是多元化的,如果将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功能导向为获得正规学习成果,其就会沦为正规教育的附属,不能实现其真正的社会价值。因此,在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发展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审视其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价值导向,不能仅在教育系统里谈论其价值,还应该在政治、文化、经济、消费等维度中进行分析,厘清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的发展路径,明晰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与课程认证的因果关系及其界限,这对于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成果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工大成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