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4.0背景下技工院校机电专业建设的 适应性转型初探

2018-11-24王淑玲

职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校企工业技能

王淑玲

摘 要:第四次工业革命简称“工业4.0”。技工院校如何搞好专业建设来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革,是当前的一大课题。本文以机电专业为例,阐述了“工业4.0”背景下该专业如何把握人才需求的脉搏,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

关键词: 工业4.0 職业教育 专业建设

“工业4.0” 也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它在整个社会表现为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面临“工业4.0”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革,作为技工院校中传统专业的机电专业,如何搞好专业建设来适应“工业4.0”的发展,是需要技工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专业的转型建设

“工业4.0”背景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技工院校的教育观、人才观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我们必须通过转变育人观念、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构建适应“工业4.0”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框架,把握新型人才的培养先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1.转变育人观念,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工业4.0”时代,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是全方位的,并具有多专业的融合性、创新创意性和可延展性的特点。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体分析机电专业的职教现状,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夯实基础、注重实效,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与课程的改革和师资素质提升等方面积极应对。

2.调整培养目标,重构专业核心要素

“工业4.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智能化和网络化,智能设备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企业更需要集合懂信息化、网络化、工业化的新员工。可以预见,培养出具有“数字化”能力和素养的学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所以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也要顺应“工业4.0”的发展趋势,主动转变观念与其相适应。

二、机电专业的内涵建设

“工业4.0”时代,技能型人才要适应职业能力结构需求的变化,一劳永逸的就业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工作分工的重构迫切需要多专业的融合能力。所以教师要进行专业重组、课程重构,同时,还要与行业协会、先进企业联手设置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的改造。对多家企业进行调研,进行人才需求分析,依据产业动态调整专业内涵。改革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构筑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变应变,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素质层面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工作过程、工作实践为主导,将所学知识及能力内化,形成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其次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内容上不仅要新颖而且要灵活。还要将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等“绿色技能”知识融入其中,以构建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组合课程模块,合理确定课程类型和课程。

2.课程模式建设

“工业4.0”时代,“技能至上”的课程不断更新换代,智能化系统的使用,不仅需要技能型人才具有娴熟的技能,还要具有跨专业整合的能力,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及经济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拓宽视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使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更趋于合理化,形成一种能体现自身特色的课程模式。这也是提高专业内涵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4.0”阶段,校企融合,共同培养,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在这个方面,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给了教师很大的启发。“双元制”课程模式采用校、企双元交替方法来培养学生,学生每周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交替学习,教学内容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它是一种典型的以活动为主的课程模式,它的实践和理论课程每周所占时间比为第一年3:2,第二年以后则为4:1,总的课时比约为7:3或8:2。实践活动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这样既能确保学生在三年左右的学习期间内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又为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由此可见,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着重于能力的培养,它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内容侧重于技能的实际职业需要,具有融合性、广泛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这种课程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它非常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而且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不仅课时比重方面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对每一个实践项目都制订了详细周密的计划,以保证其顺利的实施。

3. 课程内容建设

在确定课程内容方面,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还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首先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鼓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积极编写教材或对原有教材进行大胆改革,增加实用性、趣味性,加强实用性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根据企业实际需要选定具体项目,从而确定授课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教师基于工作过程中编写的讲义或工作页;同时专业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定期深入到工作现场,将在生产中掌握的新工艺、新方法编入自己的教案中,力求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保持零距离。

其次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并更新,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研究、开发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习教学除了要与生产过程直接结合,还要在专门实训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前者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后者使学生进行全面的技能操作训练,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和考核。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还比较薄弱。对一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几乎不会用。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投入力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建立中外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机制

一方面择优聘用企业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程师或技师作为专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教学环节。可以选择其中理论知识比较系统、操作技术又比较熟练,并且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员,集中对他们进行教学教法等培训,以求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在大型企业设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部,作为实训和专业课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并且兼任对外培训的任务。还可以建立中外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机制,选派骨干教师对外交流,以点带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完善师资队伍的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激励教师投入教学一线中来。鼓励他们个人或带学生参加各类技术技能竞赛,通过日常备赛,及時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团队优势,积极组织集体教研活动,实行“1+1”合作导师制或师傅带徒弟等模式,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从而建立一支无论是创新意识还是技术水平都具有国际水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校企深度融合,积极开展“企学研”文化建设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设备更具有开放性和协同性,意味着信息和产业链的互动将会更加及时。学校要紧跟企业的发展步伐,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共享共赢。

1. 校企协同

校企协同就是学校与合作企业间的相互协同。首先是观念协同。这不是单纯基于需求的,而是两者在观念上都有主动性,学校与企业都主动为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营造环境和提供条件。其次是教学与教研协同。师傅进课堂,课堂到车间。在此基础上,除了有意识、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国外的优秀专业教材外,还要结合生产实际,与企业合作组织编写适合本校特色的专业教材。

2. 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中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地位平等,两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首先要做到资源共享。校企双方要有一个统一的目标,把双方最优秀的师资、场地及设备、技术和资金等等最大限度地投入进来。其次要做到合作成果共享。在合作过程中的执行方案和取得的经验以及技术革新成果合作编写的教材等等,都属于双方共同所有。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使得学校出人才、企业用人才、学生岗位成才成为可能。

五、职业能力建设

改革职业能力的评价方式,加强考试质量的研究。突出专业技能的占分比重,重新构建新的考评体系。考试试题的编制及试卷的评分标准均采用过程与结果导向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日常评价,实行教考分离。以学校、企业和行会考试认证三方考试为标准。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实习时所学的内容都要纳入最后的考试。考试分为期中、期末和毕业考试,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通过口试、笔试和实践考试的有效组合基本就可以真实地考察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和课程教学的效果。所有的考试全部由行业协会组织,学校予以配合。这样不仅注重了对实践中用到的知识和技能的考察,体现了考试的公平与公正,还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六、小结

总而言之,在走向“工业4.0”时代的进程中,社会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技工院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这就需要技工院校培养的功能更加多元化,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就业需求,还要关注学生岗位迁移以及创业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晓莉,“工业4.0” 背景下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7(10).

[2]刘晓玲, “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

[3] 王召鹏,“工业4.0”背景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2).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校企工业技能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工业人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画唇技能轻松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