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小说中的“面子”书写

2018-11-24张洁茹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面子孔乙己鲁迅

张洁茹

摘要:面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情况下是影响现代社会中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鲁迅名篇《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这一形象分析,阐释爱面子的孔乙己形象背后,鲁迅通过这一形象传达自己对虚伪的揭露,对逃避现实的批判,对本心的追求的主题。

关键词:鲁迅;《孔乙己》;面子文化

我们通常在生活中提及某人的时候,可能会说这个人很好面子,这件事情做的并不体面,或者这人很伤我的面子等等。面子是饱含中国味儿的表达,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是一个很普遍的存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脸”与“面”是有不同的内在涵义的,两者关系恰如儒家“实”与“名”,“从一个‘实中,可以衍生出许多个‘名,儒家文化中,‘德‘礼‘名的基本观念,为脸面概念及其内在的二重性‘脸和‘面子的生成,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全面的框架”。“‘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修整后,所表示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面子是这一已形成的心理、行为在他人心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1]面子是根植于文化的社会心理建构,在人际交往中的形成与表现,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是一个人自尊与尊严的体现,面子是一个人的自我心像,是重道义轻功利伦理情趣的表征。面子是当今社会支配着人们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日益凸显的社会现象。[1]

面子心理的总和等同于面子文化,面子心理是人本质的反应。“面子心理是人主观层面的表达,但是人们的心理会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面子心理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经过实践,积累的一种思想,而这样的思想和意识是由面子文化影响的。人是具有差异性的,人们的实践和经历是不同的,在面子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面子心理也是具有差异的,但面子心理不会太多的偏离面子文化,因为面子文化是人们产生面子心理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面子心理的总和等同面子文化的总和。”[2]

通常我们可以借由一个人的行为看到其本质,而在作品中,作家常常用人物形象做自己的传声筒,把自己的情感赋予作品中的人物,并通过人物的性格,行为,做事,思想等表达。中外学界对“面子”一词众说纷纭,各占胜场。在本文中,以“面子”为中心主线,来深入探索鲁迅作品中对“孔乙己”的“面子”的书写。

爱面子并不完全是贬义,在很多情况下,起着正项的功能。在面子文化的语境中,人们很看重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我们为了实现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满足自我的社会评价,会做很多有利于自己形象的事情,比如微笑,帮助别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够获得他人的好评,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另一方同样也会这样。一定程度上,人们好面子,看重面子,有利于和他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是细说到文本,或者鲁迅小说中的形象,面子的书写却包含着很多的负项功能意义。鲁迅是通过爱面子这一特征去揭示固定的主题,他笔下的很多人物形象:他们具备虚伪、自私、古板、自以为是、自卑又自尊、爱面子的性格特点。鲁迅实际上是通过塑造这些典型的形象传达了自己对虚伪的揭露,对逃避现实的批判,对本心的追求。

鲁迅批判封建礼教虚伪的一个生动的方式便是设置表里不一:对孔孟圣言阴奉阳违的人物形象,形成反讽效果,他们为了面子而装作卫道者,实则显现着私欲。鲁迅笔下的很多人物形象具备这样的特征,他们爱面子,把自己提升到卫道者的地位,认为自己是一个懂礼教的大家,但其实是一个非常虚伪的人。鲁迅在塑造孔乙己这一形象时,将他塑造成了一个特别爱面子的人,自卑又自尊,迂腐守旧,潦倒穷酸。孔乙己是那个时代正儿八经的念过书的人,是有文化的人,但是他却没有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不能依靠自己的知识获取报酬,养活自己。他认为读书人不应该从事体力劳动,所以也就没有了收入来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孔乙己在接受教育后一直坚信的想法。没有收入来源,没法生活,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理念不肯改变,也不肯出去讨饭,孔乙己觉得这是丢面子的事,他不愿意干,所以只能去偷。这种人在社会上已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肥皂》中,四铭因一时邪念引起一场家庭风暴,外表伪成“君子坦荡荡”的模样,自以为维持住了“面子”,但行为举止与内心活动却早已暴露其阴暗面,经过戏剧性的铺排,实际上将虚伪的面具撕得粉碎。鲁迅借由这类形象,揭露出那个时代许多人的虚伪,对他们加以批判和讽刺,警示世人。

鲁迅笔下,还有一类形象,他们不愿面对现实与真实的自我。在个人的遭遇面前,一味地自欺欺人,逃避现实,为了面子装出一个自以为完美的自己,实则显示着滑稽,这是作为战士的鲁迅所极为批判的。作者批判他们的对现实的逃避,批判性格中的怯弱,批判他们不敢面对真实,不愿从固有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就像蚕茧一样,躲在自己厚重的心房中,一点点的腐烂,发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孔乙己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孔乙己越显出看不起人家的样子,人家就越要讥笑他,说:“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孔乙己逃避现实,他的处境已经非常可怜,但是依然活在自己是读书人的幻境中,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当现实中被人戳破时只剩毫无说服力的掩盖和争辩。就像《幸福的家庭》中的“他”一方面为了迎合读者,迎合所谓的潮流,保住作为作家的面子,想方设法要构造出一个幸福的家庭,结果却不断被现实生活的琐屑所干扰,这是对违心的追求面子的行为极大的讽刺。

鲁迅批判虚伪者,实则借以表达对本心的追求。鲁迅令人敬佩之处在于他拒绝虚假,追求真实。早年的文章《破恶声论》便表达了对真诚信仰的追求,以及对追随世俗潮流的那些伪士们的讽刺,本心被鲁迅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将本心视为破除天下之寂寞的有力武器。《狂人日记》里狂人的一声声呼唤不过就是呼唤被礼教所缠绕的人们能够找到本心。鲁迅塑造了那些虚伪的怯懦者,并对其进行批判,实则在警示他人,更警示自我,不要遗忘本心。那些形象都在鲁迅冷静、仔细的审视之下,孔乙己和阿Q极力地掩饰,给读者自己带来含泪的笑,这也是敢于面对人生的不顺利,正视鲜血淋漓之警示;四銘、鲁四老爷那样可笑的卫道者不就向人们揭示了传统礼教早已不适合那个时代,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应发自内心地体验生活,找到属于自己时代的思想与文化。就这样,面子在鲁迅生动的形象塑造与讽刺笔法下,拥有了深刻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力。

参考文献:

[1]成中英.脸面观念及其儒学根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刘宏伟,金毅.浅析面子及面子文化的内涵[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翟志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张中良.《孔乙己》细读[J].鲁迅研究月刊,2016.

猜你喜欢

面子孔乙己鲁迅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鲁迅《自嘲》句
面子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