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8-11-24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档案局李秀玲
文/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档案局 李秀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档案部门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态度,强化文化担当,发挥档案文化基础作用和独特的自身优势,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再创佳绩。
一、档案文化建设概述
(一)传承文明,承载历史。档案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记录和传承历史演变、社会形态变革、政权更迭的功能,对促进现代社会科学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档案文化内容丰富,真实还原了历史面貌。档案文化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中国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档案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以史为鉴,教化育人。档案是记录历史文明进步的载体,它客观翔实地对社会和人类活动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为现代人们深入深刻地研究历史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和资源。同时,档案又是教化育人的好教材,是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借鉴依据,也是经济发展、研究科学的重要资源。
(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档案是一门综合文化体系,前可追溯千万年,后可警示千秋万代,其内容丰富多彩,古有诗词歌赋、书画等典籍,现代有声像影音、多媒体。同时,档案文化又是文化体系的基石,文学创作、艺术创作、历史典籍等以其巨大的参考价值,给现代人们进行各类文学艺术创作、旅游项目策划、分析自然地理状态等各个领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四)弘扬文化,服务大众。档案文化的发展可以不断推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档案工作不但很好地对文化进行了保护,还给我们后人提供了很多的借鉴。很多档案馆给民众提供了很多公共场所,比如阅览室以及放映厅等,这不但给民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使民众在这里查阅自己需要的信息,及时对所需知识进行获取,使民众的心情更加愉悦。
二、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故步自封,浪费资源。馆藏档案资源来源单一,存在重保管、轻开放的问题,使档案资源的功能得不到发挥。由于历史因素和体制方面的影响,价值取向决定的档案文化得不到正确的认知,以及对其不进行充分的挖掘和运用。甚至档案文化被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长期以来把档案文化作为政治机构的附属品,使得档案的文化形象备受公众质疑,其作用和功能得不到发挥。
(二)放眼世界,自查自省。国外的政府和公民利用档案文化的效率非常高,档案文化意识也比较强;国内由于体制等各方面原因,档案与普通民众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利用率极低;国外档案部门是文化传播机构,其职能不仅在收藏和保存档案,更重要的是主动向社会开放和提供档案利用;我国的档案工作实行高度统一集中的管理模式,服务对象也主要是政府部门,档案馆被人为地边缘化,远离了公众的视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们利用档案的需求,国外近年普遍实行了更加合理的档案馆开放时间,这一点国内差距远不可及;国外已经普遍实现了数字化新技术等管理和利用档案,网络共享成为现实;我国的档案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档案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夯实基础,服务大局。利用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服务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自信,彰显文化特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要求。要借助档案文化资源发挥档案文化的独特作用,以举办档案展览,编研档案史料,拍摄档案专题片,提供档案利用的形式为公众服务。按照文化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档案文化平台,大力加强档案馆馆库建设,环境优雅宁静,让人赏心悦目,积极开展档案文化活动,传播地方档案文化,举办特色展览,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整合资源,集思广益。加强资料搜集和存储,构建反映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征集散存在社会上的具有价值的一些书信手稿,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老字号、名人传记等,培育文化服务品牌。并且与相关文化事业部门、公共媒体合作,利用档案资源,共同开发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依托档案资源编研出版多种史料、资料,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三)突出重点,强化效能。在夯实档案文化建设基础的前提下,完善档案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强化建设档案文化的社会功能,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点。在档案工作中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认识档案文化的特征,强化档案工作的文化意识,根据文化事业运行的规律,制定并完善档案文化发展的管理机制,防止出现行政管理代替文化事业管理的现象,树立全新的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档案文化形象,扩大接受档案的范围,增加开发档案的力度和范围,强化档案的社会教育价值,突出重点,资源共享,强化服务民众服务社会的功效。
(四)围绕中心、惠及民众。档案文化建设要找准定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只有着眼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为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文化强国服务,同时,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历史文化档案和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服务。这就要求相关人员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恪尽职守,履职尽责,并把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伟大美好愿望与理想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源泉,以优异的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
四、档案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践行新理念,实现新突破。探索档案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使档案文化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有效发挥,应该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的多种途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发档案文化的产品,开展档案文化建设的数字化工作,使各机关办公室系统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实现自动化,使其电子文件能进行及时的归档、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并实时开展档案文化的实践活动,活化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新机制,做强档案文化建设的研发机构,打造技术和思想双过硬的专业队伍,更好地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二)抓亮点、创品牌、求实效。档案工作是利用档案文化建设使社会文明得以传承,为公众提供足够的档案文化精品。优化馆藏档案资源配置,挖掘档案资源潜力,发挥潜能。运用各种工作方法和途径,加强搜集和整合,使其向社会纵深发展,广泛而全面地呈现社会面貌,实现档案文化建设与人们生活的接轨和有效融合,真正实现提升档案文化建设的价值,实现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向社会公众群体及其社会生活领域的有效延伸。在当前发展中应该对网络传播的手段进行充分的利用,对档案产品加强研发的力度,促进社会文明的传播,树立档案部门良好的文化形象,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档案文化贡献力量。
(三)转变思路,打造精品,做文化强国的基石。档案记载的是历史,承载的是文化,新时期,文化强国的理念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契机。树立档案即文化、传承档案就是传承文化的观念,深度挖掘档案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和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让沉睡的档案资源,变成知识库、思想库、智能库。精心打造档案文化产品特别是有影响力的精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档案文化产品成为我国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做文化强国的基石。
(四)抓住机遇,找准定位,强化大文化战略思考。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空前发展和繁荣,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一方面档案文化建设的宗旨之一就是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融入新时代社会前进和行列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切实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措施上得力,坚持自觉把档案工作放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工作大局中来审视、思考、谋划和落实。把服务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目标,作为服务大局新的着力点来抓,沿着大力推进文化跨越战略路径,抓住机遇,找准定位,积极作为,切实增强档案文化建设发展活力,实现档案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五)自我突破,勇于担当,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强国的理念,是新时期伟大的蓝图,也是进行档案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提高认识、实现自我突破的动力源泉。传统的模式根深蒂固,这就要求在档案文化建设中,要有担当、有作为、勇于探索创新,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桎梏,从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入手,积极把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融入文化建设领域的大环境中去。发挥档案资源优势,促进大文化建设品质有效提升,使其更加丰富繁荣发展。
(六)技术领先,大胆探索,实现“互联网+”视野下的资源共享。网络化强国、数字化强国的新理念,是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使档案文化资源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丰富的形式向社会各领域传播成为现实。尤其是融入“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推进档案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推进移动平台等新型传播载体和新媒体运用,不断夯实档案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支持,以更有效的档案文化服务方式和传播渠道,为人们提供更为方便快捷、低耗高效的资源共享服务。
(七)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公共服务能力转型。档案文化建设的传统思想和工作观念,封闭、半封闭的运营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和要求,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转变传统档案文化建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失衡的服务理念,才能有效实现单一服务模式的档案文化向公共服务的转型。首先,要认清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即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使其发挥出资源潜能和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参考和借鉴功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按部就班、更加科学规范、和谐有序地进行和发展。其次,建立开放型、服务型档案馆,方便公众学习历史文化科学知识和利用档案资源的能力,为人们提供了解历史、正视现实、规划未来等信息服务,不断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同时,加强档案文化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也是新时期社会文化发展与区域文化传承的需要,对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