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公式,不会用怎么办

2018-11-23丁连根

新高考·高三数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数学公式题型公式

丁连根

编者按:在高三冲刺阶段,有些同学在做题时还是记不清公式,一个符号的错误往往导致一道题全军覆没.到底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公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下文.

学数学,不可避免地要与公式打交道.常有学生抱怨:课上老师把公式推导和例题都讲了,公式的意义也分析了,我还跟着老师练了不少习题,可怎么还记不住数学公式,即使记住了,一到课后自己运用公式做题,就会出错或者压根儿想不到用什么公式;甚至有的老师一直在提醒我们“别忘了这个,别丢了那个”,可我还是一错再错,从而影响解题的速度与质量,该死的公式,真让人头疼!

这是我们学习数学公式时出现的常见问题,大致原因是:

(1)对公式只是盲目死记硬背,不了解公式的本质、由来,对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握不清,表面上似乎记住了,时间稍长就会忘记或用错;

(2)对公式的结构特征、系统性不清楚,导致公式烂熟于心,却不知在何时何地准确应用公式.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

我们只有理解了公式,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并加以灵活运用.任何一个数学公式,都不是凭空捏造的,都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例如,我们在处理数列求通项公式以an及求前n项和Sn的题目时,经常觉得无从下手,如果在学习公式的过程中,我们自己动手,而不只是看老师或课本上的公式推导过程,通过推导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的公式,了解公式的本质、由来,才能把公式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遇到类似的题型自然而然就能想到求an和求Sn的方法,解决此类问题.以此类推,如果能独立地推导公式,那么即使暂时遗忘,也无法阻挡我们继续探索真理的脚步,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

例如,求21+3·2 2+5·2 3+…+(2n-1).2n

此式看起来很复杂,但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了错位相减的方法,就可能想到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和:

二、把握公式的结构,总结特殊题型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将数学公式机械地加以堆积和记忆,必然导致效率低下.数学公式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我们应该重视公式基本结构的研习,对公式的“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如式子是两数和的平方还是平方和,公式中有几个变元,最高次是什么,是否各项次数相同(齐次),条件和结论中出现的代数式有什么联系,等等;同时,要对特殊题型、某些公式的特定适用范围和特殊结构形式进行总结.掌握了公式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后,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辨识、比较数学式子的结构,我们就能够理解其构成,把握其性质,做出猜想和判断,探寻相关问题的求解方向,进而能够迅速地选择并运用公式.

例如,在不等式中有一种特殊题型:“1”的代换,我们可以总结:在不等式中,如果条件是和为定值,且所求为和的最值,这类题型为“1”的代换.请看下面这道题:

本题所求为和的最值,直接运用基本不等式或者消元的方法都不能解决,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分母x与1-x的和为定值1,根据结构自然能想到本题为“1”的代换典型题型.

总而言之,要解决公式会写但不会用这个问题,同学们应做到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公式的内容,会分析其条件与结论间的内在关系,总结认识公式的结构特征,并且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明确其使用的条件和适用的范围及应用的规律.通过听讲或查询资料,了解公式的建立、发展过程,领悟公式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达到灵活掌握公式、应用公式,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最后,送同學们一句话:理解公式有所悟,善于运用存乎心.

猜你喜欢

数学公式题型公式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数学公式识别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例说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型
聚焦圆锥曲线的新颖题型
活用数学公式 优化数学课堂
巧拼火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