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创新研究
2018-11-23谢玮
谢玮
【摘要】针对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创新进行研究,从构建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体系;创新该课程群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重构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基于CDIO理念的考核方式;充实完善网络平台;培育教师团队六方面进行阐释。梳理本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创新解决的实际问题与研究特色。
【关键词】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构建;教学创新
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是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构建与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应用”概念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本文围绕太原工业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课程体系之间的结构与逻辑关系,融通课程间的界限,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能力训练,将培养方案中具有逻辑联系的课程通过重新整合构建为有机课程系统,为产品设计专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
一、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创新的研究目的
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构建具有建设集约化、系统开放性、成员团队化、连环互动性等特点,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同时从提高学生产品设计能力出发,以具体项目的实际流程为线索整合群内课程,实现课程系统化。建构融合课程教学、实践,围绕各环节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核心能力与态度,确立课程模块。课程团队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该课程群由“产品设计原理基础”“产品设计工程基础”“产品设计1、2、3”“产品设计表达”“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产品主题设计”六部分内容和课内外实验、实践部分組成。并针对课程群总体规划、体系构建、课程群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相关课程考核方式、网络平台、教师团队建设等几个部分展开研究。从产品前期市场、用户调研到产品开发设计与制造,通过整合凝练组织建构,培养适用于解决实际生活日用为目的的设计能力。
本研究结合我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环境,依托本学科行业背景,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充分考虑山西地域经济文化特色等因素,拓展教学空间,构建山西地域特色的课程群,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的产品设计。面向产品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该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课程群项目实施与评价方法。
二、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创新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构建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体系(如表1所示)
(二)创新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
为给学生营造能发挥主动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我们以开放式、互动式、主题性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教学。
首先,通过案例分析达到启迪设计思维的作用。例如我校师生参与编撰《中国当代设计全集》中纺织机械设计发展案例分析,《全国少数民族传统造物研究》中裕固族和鄂伦春族传统民居建筑、传统服装与首饰、生产与生活用具、传统餐饮器具与食材造型、传统礼俗宗教行序设计等典型案例等。以此具体项目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用真实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项目教学,以分组教学的模式强调师生间互动性,运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导学及考核,强化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以科研、竞赛促教学。最后,以校企合作达到对接就业岗位的目的。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磨合学校课程学习与岗位工作的差异。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集中讲授和分散实践、个别辅导与集体讲授、课堂教学与专业考察相结合,三种形式交叉融合进行,注重对专业整体性的思考。
(三)重构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
分层次从基础训练过渡到创新与应用型训练(如表2所示)。构建分三部分内容:首先,强化学生综合运用设计方法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考察其对知识应用技能的掌握;其次,强化学生对产品设计认知及分析能力,理解设计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最后,强化模型制作能力、设计方案评估能力的培养,加强系统化设计训练,在设计实践环节依据大纲要求的知识点,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探索基于CDIO理念的考核方式
CDIO从构思、设计、实现和营运四方面综合进行。①因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涉及软硬件综合应用技能的掌握,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需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系统技术能力,提倡学生以主动的、探索的、有机系统的方式学习,CDIO以项目设计为导,强调学习评估方法及学习成果,综合产品、过程及系统构建能力,融合学科知识。
我校产品设计专业在开课初期给学生布置综合性强,覆盖面宽,体现本课程群特点的课题,依托山西地域特色进行应用性强的产品开发设计,以“山西面食加工工具整合型礼品设计”为例,具体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了解山西面食加工工具设计的内涵及常用设计手段;了解现有面食加工工具的组合形式;深入理解整合型礼品设计的概念与意义;分析使用者在使用环境及使用行为过程中的使用方式;分析用户对面食工具设计各功能需求及现有类似功能面食工具设计的形式,以及其作为礼品设计方式的结合;分析产品中常用材料;查询并了解山西面食工具设计新材料特性;整合性礼品设计对于山西面食加工工具的表现等,以此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就解决方案作具体分析、说明。通过具体设计案例研究,提出创意中的可行性及创新性,以满足当前形势下的设计新需求。完成课题的形式由展示或功能模型、展示版面、设计册等构成。成绩评定由课程群教师组成团队,依据学生组设计演示及答辩等环节综合评定,从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展示性评价三种方式展开综合评价。针对项目完成情况及设计技能表现等全方位进行评价。
(五)充实完善网络平台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持续建立系统、完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的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已投入使用的优质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和微信平台,不断增加教学软件的利用,持续改进、动态完善多媒体课件,从点对点到点对面,再到面对面,提供持续性的教学服务,树立与课程网站教学服务互为补充的课程群构建理念,以提供多元交互学习模式。
(六)培育教师团队
以专业教研室为创新团队组织模式的载体,专兼结合、灵活组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群创新、科研项目等;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以提高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师资培训、专业教学研讨会、教学方法及实践技能培训,参与相关企业技术开发,持续获得教学科研经验;教师参与课程群内的教学计划和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近两年团队教师编撰《Pro/ ENGINEER Wildfire 5.0产品造型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已投入我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使用,且效果良好;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科研课题,使教科研研究成常态化;同时加强团队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包括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业务能力等,使团队教师在各个方面得到提高。
三、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创新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构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首先有效聚合设计能力评价点,同时融创新能力培养于课程群中。
(二)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力求多元化,这样一来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集体授课,授课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有计划地进行穿插,打破内容上的壁垒。我校产品设计专业在2014版培养方案中已经开始实施课程的集体授课,项目团队的教师已经具备了集体授课的教学经验,在对课程群构建的课堂教学中,能理性分析教学内容,有效组织教学。
(三)编写特色明显的、适合我系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使用的教材,构建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资源库,在原有资源共享课程网站的基础上推广并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的特色教学系统。
(四)基于CDIO理念开展考核方式,重视地域优势,将合作课题引入教学中,重视过程监控,规范学习评估方法和学习成果相结合。
四、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创新研究的特色
(一)两优两促:优化课程与实践内容;优化考核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化与项目化,促进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践教学综合化,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本研究针对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的构建原则及构建路径展开研究,基于对功能、造型、色彩、构造、材料等要素的技巧性训练,同时强调设计创新思维的开发、系统设计方法的应用和服务设计体系的探索。
(三)本课程群发展具有动态性,课程目标具有多维性,课程内容具有丰富性,课程实施具有组织性。本研究基于“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从建立系统的设计观、综合知识点到最终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
结语
通过对本研究的实施构建与创新研究,建立符合产品设计专业办学规律的教学模式。从而强化我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观念转变。本研究如果在产品设计专业中取得效果后,可为我院和同类本科院校相关专业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可为我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确立自己的特色。
注释:
*基金项目:2016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G112)。
①李翔,陈晓鹂.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创新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5(06).
参考文献:
[1]屈文涛,宋红,徐剑波,冀婷.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
[2]屈文涛,徐剑波,岳治.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
[3]李翔,陈晓鹂.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创新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5(06).
[4]屈文涛,鲍泽富,宋红,徐剑波,冀婷.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01).
[5]陽巧,谢亮.设计竞赛机制导入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群实践研究[J].民营科技,2015(10).
[6]屈文涛,岳治,徐剑波,鲍泽富.工业设计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0(06).
[7]刘永瞻,刘静华.产学研结合的产品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图学学报,2013,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