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模式下文化互融建设浅议

2018-11-22冯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校企合作文化

冯虹

[提要] 纵观目前校企合作的诸多模式,其中校企文化互融既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有利于企业长足发展及其软实力的提升,真正实现校企之间“人与人”的深度合作,而不是传统意义的“人与物、人与岗位”的简单合作。

关键词:校企合作;文化;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9月12日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都成为高职院校长足发展的重要对策。高职的各项建设都是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建设,离开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是没有实效意思的。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和其相关企业之间都达成了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合作模式。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现状模式

传统意思的校企合作基本是顶岗实习、双挂牌基地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第一,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传统惯用模式,其基本做法是企业根据自身运营需要,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企业生产或服务的繁忙季节)为学生安排短期实习岗位;第二,双挂牌基地模式指学校在行业企业内建立挂牌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将学生输送到基地实习,而企业也在学校建立挂牌人才培养基地,定期来学校培训、选拔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学生;第三,校企合作模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根据其自身发展要求以及未来市场需要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学校在企业主导和协作下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合作的办学模式。这几种传统型校企合作模式都是“人与物,人与岗位”的合作模式,缺乏维系双方关系的坚实基础。合作的前提是校企双方互赢,而传统模式下的合作,企業得不到与学校对等的受益,学生基本无法给企业创造利润,企业与学生是一种“师徒关系”的合作,无法实现长效合作。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对等合作,应从双方受益文化上进行相互学习、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二、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一词源自于拉丁语。原意是指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以及对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加以驯化和培养。在古代的中国,文化历史上最早是“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总称,体现了一个行为养成的过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即较大的次文化或母文化。这两大文化都是以人为着眼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都有着向导作用、规范作用、凝集作用等。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次文化,各自有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内涵。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特点。目前,大家普遍较为认可的校园文化是指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组织制度、道德规范,是由全校师生的教风、学风、校风及学校独特的校容校貌、师生的精神风貌等共同构成的人文环境。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又不同于传统认可的校园文化,其实质是“企业化”的校园文化,要以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为主题,实践“技术自尊、技术自强、技术创新、技术人生”的教育思想。同时,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的文化要求。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企业校园文化”,把相应行业专业需要的不同文化素质要求贯彻于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文体生活等方面。

(二)企业文化特点。美国管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企业文化概念,他们总结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文化,认为企业文化是“静悄悄的企业革命”和“现代管理的成功之道”。其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足发展以及经营业绩有着极其重要地位,它是企业的灵魂,是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其作用体现在导向、提升、凝聚及稳定等方面。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增加品牌价值。被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存在一种同化力量,对一些消极的思想和精神起到削弱和改造的作用。正如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所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这种信念可称之为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校企文化交融的可能性。两种物质是否可以相溶,是其化学性质决定的。好比盐可以溶与水,但油和水不可以互溶。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主流文化中较大的亚文化,故二者自有相似及“貌和”之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交融才有可能性。无论是高职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都是借助文化这一载体提升自身修养、实现人心凝聚、增强集体竞争力。两者强调的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管理文化。从两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看,它们包含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主要通过各种信息传递和其成员的动态发展,吸收各种文化如科技文化、经济文化、民俗文化、娱乐文化等。而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也非常类似。目前,有些新兴技术行业,它们与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联系,有的甚至是直接从高校衍生而来的,深刻地受到大学文化的熏陶。由于高职教育办学性质的职业性特征,使得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所以具有文化通融和对接的可能性。

(二)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高职教育的特性及企业建设发展决定了两种文化融合的必要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教育教学内容要更贴近市场、贴近企业,与市场和企业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两者文化的融合是要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这一技术型人才构成企业人力资源的基础,也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因此建立校园化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培养基层人才的需要。其次,从实施校企结合和产学研结合的需要来看,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对接非常有必要。走产学研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开展校企联合。在高职院校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与融合的校园文化,不仅适应了校企联合和产学研结合的需要,而且也会有力地推动校企联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深入发展。两种文化的融合尤其对高职毕业生高效率就业打下企业化基础。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也就是说它是直接以就业为目标而开展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将决定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要实现高职毕业生与企业之间“零距离”就业的目标,除了学习知识、专业技能等以外,更重要的还应有价值理念的“零距离”对接,要让学生就业后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其价值观。因此,建立企业和高职院校文化的互融对接是双方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四、校企文化渗透和融合模式设计

传统的校企合作重视技术合作,但校企文化对接和互融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有效的校企合作应是校企互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提前介入学生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前提下提前了解了企业的文化制度、价值观念、行业准则、行业道德规范,以及吸收企业的核心价值和强化职业感受。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具体表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一)校企物质文化互渗互融。物质文化概括性理解为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的一切物质性对象。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合作可以进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学校可以吸收企业的能够彰显职业特色、行业气息的物质文化,强化学生的职业感。按照企业的标准和文化特点,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来注入企业文化。结合专业特点借鉴企业的物质文化,比如机电类专业实训基地按照工厂的模式进行布置,而且这些实训场所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脏、乱、差体现出不好的文化现象,而幽静、整洁、有序体现的是好的文化现象,在校园绿化美化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企业文化元素。通过物质文化的熏陶强化学生的职业自豪感,比如在学校宣传栏中展示合作企业中技术能手的风采、实训楼张贴合作企业优秀员工的照片及体现先进管理理念的经典语录、企业的工作服作为学生的校服等等。相对于精神文化而言,物质文化是一种浅层次的显性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一种物质的载体,企业和学校之间可以建设共同的阐释行业专业特点的物质文化,比如校企共同的校训(长训)、校歌(厂歌)、校园标识(车间标识)以及造型一致的校园(厂房)建筑等。反映企业精神价值理念的物质文化,比如设立一块镌刻有“诚”字的巨石,以及刻有“信”字的汉白玉,诚石(实)、信玉(誉)直观地阐发了学校和企业“诚信”道德职业精神与企业文化氛围。建设企业和学校数字化物质文化,形成一个校企合作的数字空间,从而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比如校企“QQ群”、校企“微信群”、校企“BBS”等数字平台。再比如在学校和企业建设连锁式的休闲“音乐欣赏吧”,从店面的设计,到服务的品种,以及服务人员的工作服等都一致,这样增强了企业和学校的认同感,来学校讲座的行业能手,讲学之余休闲于音乐吧,有一种来到自己公司的归宿感。同样去企业实习的学生,也可以来到有亲切感和熟悉感的“自家”音乐吧。任何合作都是以“双赢双利”为基本前提,同样校企之间的文化合作必须使双方获益,才可以达到长效的合作。企业也可以从学校的物质文化中受益,比如学校图书馆采购专业图书,可以咨询企业的行业专家,及时了解专业的最新技术动态,采购适用的专业文献及专业资料书籍等。总之,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物质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主要体现在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良好的校企物质文化将促使学校和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尤其一个优化、富有个性的物质文化建设,既可以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校貌厂容厂貌的作用,同时还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促使广大校企员工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熏陶,從而影响其观念和行为。

(二)校企精神文化互渗互融。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是对待社会、对待事物、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校企精神文化相互渗透和融通,多元兼容、张扬行业品行、德技双馨。相对物质文化而言,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校园的隐形文化,是校园文化更深层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学校风气、班级风气、校园传统、价值趋向、心理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彰显着人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高职学校中教师无私的传授精神,对学生做到“倾囊相授”,但是在企业中师傅带徒弟往往是“韬光养晦”留一手,如果通过校企精神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企业中的师傅也能蜕变成徒弟的良师益友。把企业的价值理念“热爱劳动、尊重职业、崇尚技术、诚实守信、以质量求发展”等渗透到校风、校训、学风、教风中,并引导学生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使学生尽快适应校园以外的世界,在短时间内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学院教师与企业员工相互渗透轮岗,定期聘请业内专家前来学院为学生举办讲座,推行“与行业专家面对面”系列讲座,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还能随时了解行业实际情况;学院以继续教育“送教上门”的形式为企业员工提供学历或非学历培训考证,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校企合作过程中资源流向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既有企业的优势资源流向学校,也有学校的优势资源流向企业,从而实现校企文化互渗融合。学校图书馆面向企业员工开放,构建学习型企业既是高职院校的义务,也是企业发展的需求。校企精神文化的互渗互融,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举办企业文化培训班、校企联合开展文体活动、技能比赛、职业资格鉴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企业学校文化精神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师生员工心灵。

(三)校企制度文化对接、规训一体。制度文化可以理解为在进行文化活动时形成的各种行为准则。作为行业或学校文化运行的内在机制,制度文化既有柔性的一面也有刚性的一面。柔性的包括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师生(师徒、同事)之间互敬互爱的礼仪习惯;刚性的包括成文或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

从组织机构上建设校企制度文化的对接,可以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实行“责任到人,任务到人”的企业化班级管理模式。制度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文化,校企之间也可以互派人员相互挂职,如企业老总可以到学校院系挂职副院长、副主任等职务,学校院系主任也可以到企业担任副总、车间副主任等职务,从而为校企文化互融开辟直通车。学校可以根据企业来制定实习实训工作纪律、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安全和卫生管理规范,努力营造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比如,针对高职学生上课迟到现象,可以借鉴企业的上班打卡制度、手纹制度,杜绝学生的迟到或者旷课现象。现在高校推行的绩效工资其实就是借鉴于企业传统的“多劳多得薪酬制度”,教师的课酬、科研、论文、指导学生参赛获奖等直接挂钩于教师的年终绩效奖金。企业制度文明在管理上体现了严格、规范、公平、标准和高效,强调过程的严格管理,实现校企制度文化的互融互通,既可以培养学生守时、守纪的习惯,也可以敦促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校企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是实现校企深度、长足、双赢合作的有效途径。融合企业文化,吸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种零距离的文化对接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探索了新途径。同时,学校文化进企业,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文化素养,为他们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邓虹.关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1).

[2]魏杰.企业与文化塑造[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4.1.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校企合作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