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变量层级模型的中国义务教育公平测度研究
2018-11-22罗志红陈建兰薛彦雄
罗志红, 陈建兰, 薛彦雄
(东华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学界对义务教育公平发展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由来已久。辖区内适龄儿童无差别地、等量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判别义务教育公平的基本标准,教育机会平等、能力差异、弱势补偿原则是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在义务教育非公平发展问题的研究分析框架方面,国际上主要基于义务教育公平为谁,义务教育公平是什么,义务教育公平如何评价,义务教育公平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1,2]。国内则主要遵循义务教育非公平的现状分析探析造成义务教育非公平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对策的逻辑框架[3]。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分析框架来看,对义务教育公平的测度分析是深入研究义务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国外学者主要基于教育财政视角、教育环境视角、社会经济视角、劳动力市场视角等,对义务教育的公平程度进行宽泛的分析[4]。国内学者主要基于义务教育的硬件设施配置视角、师资配备视角、经费投入视角[5]等,测度义务教育非公平程度,探讨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实现路径[6,7]。具体方法包括基尼系数法(Gini Coefficient)[8]、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 of Variance)[9]、泰尔指数法(Theil Index)[10]等。相比较而言,由于泰尔指数具有匿名性、独立性、齐次性、强洛伦兹性等优点,并且可以对样本组进行分解,测算出区域间、区域内差距对总体非公平程度的贡献率,因此泰尔指数分析法广泛运用于义务教育公平的实证分析。目前对义务教育公平测度的相关研究主要基于单一维度测算地区或城乡差别,只有极少数学者对义务教育公平程度考察时使用双变量泰尔指数法。在运用双变量泰尔指数法时,多数学者基本上以在校学生为权重,分析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分布相对于义务教育经费配置的均等水平,即Theil-L指数法。这种以人口为权重的Theil-L指数法并不符合人们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配置公平程度的一般理解习惯。相对于已有文献,本文拟建立双变量层级模型,采用Theil-T指数分析法分别测算义务教育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差异程度,实证考察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建立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支出总体差距、分组差距、子组间差异、子组内差异及其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厘清影响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1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1.1 双变量层级模型
双变量层级模型构建如下:
(1)
将Theil-T指数按区域维度分解如下
T=Dr+HrDc+Hrc
(2)
(3)
(4)
(5)
1.2 数据说明
由于预算内义务教育事业费支出能够更好地体现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支出责任,反映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本文将义务教育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代表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其中义务教育主要分为小学和初中两部分,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小学、初中)的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需指出的是,由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并没有城镇义务教育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小学、初中)和城镇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小学、初中),需将义务教育预算内事业费总支出(小学、初中)减去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内事业费(小学、初中),同样方法计算出城镇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小学、初中)。在研究区域划分方面,本文按照东部(11个)、中部(8个)、西部(11个)进行区域划分,其中西藏相关数据的信息不完备,因此未将其纳入西部地区予以统计。在时序选择方面,本文主要研究2003年重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的公平状况,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的时序选择区间为2003—2014年。
表1 小学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泰尔指数及其分解
2 义务教育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公平状况的实证分析
2.1 小学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泰尔指数
(1)小学阶段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泰尔指数总体呈阶段性上升的态势,表明我国小学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呈现出非公平状态亟需改变。
小学预算内事业费支出非公平状态主要源于区域内差距。2003—2014年期间,小学预算内事业支出的泰尔指数值从0.113增加到0.198,其中HrDc值从0.001上升到0.097,Hrc值从0.037缓慢增加到0.049;小学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区域间差距不断缩小,Dr值从0.076下降到0.053。
从表1来看,2003—2008年期间,小学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区域间差异主导了我国小学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差异变动,2008年以来小学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区域内差异成为总体差异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城乡间影响相对较小)。Dr值占比和Hrc值占比均呈下降的趋势,而HrDc值占比呈明显上升的趋势。2003—2014年期间Dr值、Hrc值占T值的比重分别从67.21%、32.34%下降到26.64%、24.60%,HrDc占T值的比重从0.44%快速提高到48.76%。
(2)从区域间差距的内部构成来看,小学阶段东部地区的预算内事业费支出长期处于有利地位,西部地区的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状况不断改善,中部地区的预算内事业费支出长期处于不利的地位。从Dr值中东中西部地区的加权对数值来看,东部地区为正值,说明该地区小学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份额超过该地区小学在校学生数份额,即东部地区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长期为负值,即中部地区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从负值转变为正值,说明西部地区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状态改善,逐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小学阶段的预算内事业费支出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但优势正不断减弱;中部地区存在的劣势正不断削减,但远远落后于东部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劣势已扭转,但仍然落后于东部地区。
(3)从区域内差距的构成来看,城乡间差距逐渐超过城乡内差距。2003—2014年,HrDc值迅速提高,从0.001增加到0.097,其所占比重亦从0.44%增加到48.76%;Hrc值基本上保持在0.040左右,其所占T值的比重在波动中不断下降,从32.34%下降到24.60%。可以看出,城乡间差距在区域整体差异的形成方面越来越发挥显著性影响。
从区域内城乡之间差距的衡量指标(HrDc)来看,东部地区城乡间差距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2003—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乡间T值分别从0.000、0.000、0.000增加到0.042、0.028、0.027,2014年三大地区对区域城乡间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43.07%、28.98%、27.95%。结合从小学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HrDc分解趋势来看,东部城乡间差距长期高于中部、西部地区城乡间差距(2003年除外)。
从小学预算内事业费支出Hrc分解趋势来看,东部地区的城镇内、农村内差距亦是最大,均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农村内差距远远高于城镇内差距。2003—2014年期间,东部地区农村内、城镇内差距的衡量指标平均值分别为0.033、0.010,其对城乡内差距的贡献率平均为67.56%、19.60%。但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农村内差距近几年快速扩大,其对城乡内差距的贡献率仅次于东部地区。
总体来看,小学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区域内差距具有显著特征,即东部地区城乡间、城乡内差距均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各区域农村内差距均高于本区域城镇内差距。
2.2 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泰尔指数
(1)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泰尔指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表明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非公平状态日益严重。
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非公平状态主要源于城乡间差距不断扩大。2003—2014年期间,初中预算内事业支出的泰尔指数值从0.080增加到0.323,其中HrDc值从0.004上升到0.262。而期间Dr值、Hrc值分别从0.016、0.060下降到0.004、0.057(见表2)。
表2 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泰尔指数及其分解
从表2来看,2003—2014年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区域内差异成为其差异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Dr值占T值的比重从2003年的20.41%下降到2014年的1.12%,同期HrDc和Hrc占T值的比重从79.59%上升到98.89%,其中HrDc占T值的比重从4.77%快速提高到81.10%,Hrc的占比从74.82%下降到17.78%。
(2)从区域间差距的内部构成来看,初中阶段东部地区的生均教育支出水平均远远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
2003—2014年,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Dr值加权对数值来看,东部地区生均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水平最高,其加权对数值从2003年的0.068下降到2014年的0.029,虽然其相对其它地区的优势有所减弱,但是仍然在初中阶段的预算内事业支出中处于有利地位,其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加权对数值均为负,分别从2003年的-0.033、-0.018上升到2014年的-0.016、-0.009(绝对值在下降),中西部地区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从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地区内差距的城乡分解来看,城乡之间差距基本上逐年上升,城乡内差距缩小且较为稳定,城乡间差距逐渐超过城乡内差距,成为影响区域差距的最大因素。
从区域城乡间差距的衡量指标来看,东部地区城乡间差距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2003—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乡间T值分别从0.000、0.001、0.002增加到0.098、0.074、0.089,对城乡间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从9.20%、37.53%、53.26%变化到37.52%、28.31%、34.17%。结合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HrDc分解趋势来看,东部城乡间差距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
从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Hrc分解来看,总体上城乡内部差距呈缩小的趋势,但是地区城乡内部差异明显。其中,东部地区的城镇内、农村内差距亦是最大,均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2003—2014年期间,东部地区农村内、城镇内差距的衡量指标分别从0.051、0.028下降到0.017、0.032,但对城乡内差距的贡献率平均值为71.81%,仍然远远超过了其它地区。另外,西部地区农村内部差距亦显著扩大,近年来其对本区域城乡内差距的贡献率基本上都保持在20%左右,仅次于东部地区。
3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主要结论
(1)总体来看,小学和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泰尔总指数均呈上升的趋势,表明我国义务教育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差距并未缩小,反而不断扩大。这一结果很令人吃惊,说明长期以来区域经济非公平发展政策、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等造成区域、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过大趋势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有效的遏制。另外,从小学和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总体差异的构成来看,区域间差距均不断缩小,而区域内差距则快速扩大,其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均远远超过区域间差距的贡献率。
(2)从预算内事业费支出Theil指数的区域间差距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东部地区的预算内事业费支出长期处于优势,西部地区的状况不断改善,中部地区长期处于劣势。从区域间差距的变动趋势来看,东部地区的优势不断减弱,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劣势逐渐削减,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逐渐缩小。
(3)从区域内差异的构成分解来看,城乡间差距的“贡献率”超过城乡内差距的“贡献率”。以2014年为例,小学、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HrDc值分别为0.097、0.098,占T值的比重分别为48.76%、81.10%,小学、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Hrc值分别为0.049、0.057,占T值的比重仅为24.60%、17.78%。这表明小学、初中教育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区域—城乡间差距是总体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实证考察Hrc值、HrDc值的时序变动,发现小学、初中教育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城乡内差距均呈缩小的趋势。
(4)在区域内部差距构成中,东部地区城乡间、城乡内小学和初中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差距对区域间差距、区域内差距的贡献率均是最高,远远超过其他地区。这不仅说明东部义务教育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的差距明显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亦说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义务教育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方面正处于低水平的均等状态。还需指出的是,从城乡内部差距构成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各区域农村内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差异程度基本上均高于本区域城镇内预算内事业支出差异程度。其中,西部地区农村内部的义务教育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差距对区域内差距的贡献率仅低于东部地区农村内部差距的贡献率。
3.2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的研究结论,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相关制度安排。
(1)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在义务教育方面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缓解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供给不足的矛盾,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区域内义务教育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差距。同时,加强中央对地方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管理,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与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同时建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机制。
(2)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机制,为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和动力。东部地区各省份应进一步统筹农村、城镇小学与初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公平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应进一步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增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以改变低水平的公平状态。
(3)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消除城乡义务教育二元结构壁垒。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尤其重点提高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各区域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实现城乡一体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使城乡居民享受均等的义务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