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助力技能大赛 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2018-11-22
“中联重科是大赛的协办单位,ZE150E-9挖掘机和E系列全液压双驱单钢轮压路机,将作为交通技能大赛筑路工比赛项目的指定用机。”听闻这条信息,不少参赛的筑路工操作手愈发显得底气十足。
性能稳定、可靠高效的机械设备是充分发挥竞技水平的先决保障,如果再加上得心应手的操作体验和舒适的驾驶环境,当然更会为比赛成绩增色不少。作为国内一流、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作为多项全球之最的缔造者和业界标准的制定者,中联重科在业界的深厚底蕴和产品的良好口碑,足以让“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十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主办单位和参赛选手们充满信心。
筑路机械是提高公路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技能大赛对筑路机械要求很高,当然需要有业内的王牌企业赞助和支持。交通行业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与高端装备制造全球龙头企业的合作,不仅是双方对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的高度认同,更是在交通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构建交通运输装备体系和创新发展体系的必然。
行业翘楚助力技能大赛
自2007年首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活动举办至今,技能大赛逐渐成为一线从业人员展示行业风采、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平台。正如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所讲,建设交通强国,对于交通运输这样一个以技能型人员为主体的行业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坎要过,技能大赛为交通运输行业广大技能人员成长成才、施展才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舞台。
中联重科将为技能大赛舞台上的生力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中联重科的前身是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拥有60余年的技术积淀,是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发源地。传承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技术底蕴和行业使命,中联重科通过科技创新源源不断推出有助于客户成功的产品、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20多年的创新发展,使中联重科逐步成长为一家全球化企业,主导产品覆盖9大类别、49个产品系列、800多个品种。中联重科先后实现深港两地上市,成为业内首家A+H股上市公司,目前,公司拥有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金融服务三大板块,是国内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中联重科的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械两大产品体系,不仅是国内翘楚,在全球工程机械领域也保持着技术和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并数次参与承办国家级大型职业技能竞赛。中联重科为何要协办此次交通职业技能竞赛?为何要为大赛提供在中联重科产品体系中并不占绝对优势的土方机械和路面机械产品?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中联重科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院院长、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公司总经理付玲女士。作为中联重科的技术负责人和科技创新的先锋人物,付玲总工曾获“湖南省技术创新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并且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付玲总工向记者表示,中联重科是工程机械行业产品链最长的企业之一,尽管压路机和挖掘机两大产品在中联重科整体产品体系中占据份额不大,但深厚的技术底蕴业内有口皆碑,在市场上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客户美誉度非常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联重科压路机产品在青藏铁路建设压路机性能大比武中名列前茅,就已经成为压路机行业当之无愧的明星,获得铁路建设者赞誉。中联重科在并购陕西黄工之后,土方机械事业部得益于中联重科雄厚的研发支撑,构建了现代化挖掘机制造体系,以高配置、高附加值和高可靠性获得行业客户的瞩目。
在全国最优秀的挖掘机和压路机操作手面前亮剑过招,当然要拿得出过硬的设备和服务。
此次大赛指定挖掘机——中联重科ZE150E-9挖掘机,是中联重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并依托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以高配高效、稳定可靠为核心竞争力开发的新一代挖掘机产品,适用于小型土石方工程、市政工程、路面修复、混凝土破碎、埋设电缆、自来水管道的铺设及河道河沟清淤及农田水利工程等,实现了精准的机电液一体化匹配,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中表现尤为突出。
技能大赛选手实际操作ZE150E-9挖掘机后表示,挖掘机动力、液压和工作装置的精准匹配,实现了最短时间内的高效操作,完美保障比赛选手发挥出最高竞技水平。
同样,中联重科E系列全液压双驱压路机更不容小视。不仅以小清新、流线型、大视野的造型设计,被誉为行业最美压路机,并且在几个主要性能参数上全面领先行业:E系列压路机工作质量为单驱1.3倍,单位激振力高出同行双驱10%以上;采用全液压、全轮驱动,驱动力比单驱大100%,爬坡能力可达50%坡度;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实际压实作业中,E系列压路机采用全电液控制,启停平稳无拥包,可消除操纵习惯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且全液压双驱无从动轮,不会出现拥土现象,防止虚压;铰接机构还可实全方位转动,确保轮面始终与压实面有效贴合。
在操作舒适性方面,E系列压路机整机采用世界先进的多级减振系统,座椅频响峰值降低了25%以上,为竞赛选手舒适操作、稳定发挥发挥创造了最大的可能。
付玲总工表示,中联重科不仅要借助此次技能大赛,彰显做大做强土方机械和路面机械两大产品体系的决心,进一步扩展中联重科挖掘机和压路机在交通基建领域的影响力,并且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操作手亲密接触,让他们感触到中联重科产品的优异性能,更要请他们提出中肯的意见,了解他们最新的需求动向,帮助中联重科进一步改进产品和提升技术。
工匠精神筑牢合作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需要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技能大赛选择中联重科作为合作伙伴,中联重科选择协办技能大赛,关键原因在于双方对于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的高度一致。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工匠精神不仅表现为注重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而且包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工匠精神催生着各行各业的探索者和发明家,推动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当前,交通强国建设已经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交通运输创新发展、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核心主题,弘扬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技能大赛将“择一事 终一生”作为主题的关键所在。
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基础在于培育技能人才。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刘小明副部长在大赛启动仪式上讲话时,对交通运输行业技能人才提出鼓励并指出,要以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作理念和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扎根行业、扎根基层,苦练本领、锻造技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交通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不仅是在交通运输行业,在制造业领域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则显得更加迫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但仍存在大而不强问题。数据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但不容否认的是,中国制造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科技竞争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的现状更是被业界所诟病。
早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就曾经表示,中国装备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就必须发扬“工匠精神”。在詹纯新看来,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 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从创建伊始,中联重科便严格追求产品质量,精益求精。2007年,中联重科引入美国质量大师克劳士比“零缺陷”质量管理的理念,并通过举办“创建零缺陷文化高层研讨会”和全员零缺陷质量文化培训,使得“零缺陷”质量理念在全公司得到了广泛传播,改变和提升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和质量责任感。同时,为激发全体员工参与质量改进的积极性,中联重科还颁布了《质量管理奖励方案》,设立了质量改进项目奖、质量卓越奖等,以表彰质量管理水平有明显提升的集体和在质量管理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
凭借着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联重科先后开发出101米世界最长碳纤维臂架泵车、113米全球最高的登高平台消防车、5200吨·米世界最大水平臂塔机……
近年来,为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中联重科着力推进“产品4.0工程”,以“模块化平台+智能化产品”为核心,使中联的产品“能感知、有大脑、会思考”,让中国智造走得更远、更稳。
“模块化平台”是中联重科4.0产品的第一核心。将产品的各个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进行标准化设计和生产,再根据不同产品的需求进行“组装”,组合出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同时,中联重科以研发“智能化产品”为另一大核心,通过在设备上加装传感器,让设备拥有“大脑”,通过传感器可实时获取设备运动特性,诊断设备健康状况、感知外部作业环境,并从效率、质量、安全全方位考虑,真正让用户受益。
通过4.0产品,中联重科实现了制造商、客户、产品之间的互联、物联,为客户提供实时、在线、主动的服务,改变传统的研发、销售、服务、管理方式,使公司从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
经过2016年的全面亮相到2018年的迭代升级,中联重科4.0系列产品在产品性能、施工效率、安全监控、绿色节能等方面显著提升,语音控制、无人操作、自主学习、智慧工地等智能技术逐渐在产品中得以实现,大大增强了施工效率,成为交通基建领域备受推崇的工程利器。
国之重器推动转型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论及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定信心,奋起直追,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
中联重科工业物联网平台
2012年9月28日,中联重科研制下线了101米臂架泵车,成为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数年过去了,这一纪录还未被打破。业内人士指出,泵车臂架延长哪怕一米都需要克服重重技术难关,而中联重科101米泵车运用了碳纤维、高强铝合金和陶瓷等材料,达到了臂架超长、轻量化、减震、操控智能等效果,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
正是在智能制造和基础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方面的研发创新,中联重科攻克了制约工程机械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有力支撑了中联重科的转型发展。
付玲总工是中联重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研发的关键人物之一,2008年至今,付玲作为中联重科技术负责人主持了国家863项目“工程机械远程监控及维护系统”、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因素耦合的大型海上平台起重机械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等在内的多项结构基础、共性技术科研项目,其中超高强度钢箱型焊接结构疲劳强度研究制定了高强度钢结构疲劳设计规范,填补了在高强钢结构方面缺乏疲劳设计基础数据、寿命预测模型及疲劳设计规范的空白。
付玲总工向记者介绍说,中联重科深知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像种庄稼,有投入就几乎肯定有产出。抛开基础研究巨大的不确定性不谈,即使是在他国已经走通的工程技术领域,很多关键点也是不容易攻克的。
在研发体系上,中联重科设置了中央和各事业部“双层”研发体系,中央研究院侧重于共性技术和基础领域研究,各事业部侧重于产品研发。已经成立近10年的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方向一定是技术研发前瞻性领域,瞄准的是解决深层次核心技术难题,不要求快速出业绩成果,而是看研究人员深入进去做研发的定力与耐心,看研发人员的钻劲和韧劲,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科技攻关、技术研发。
混凝土输送泵管是混凝土机械中的关键零部件,传统输送泵管存在易磨损、安装难等问题。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创造性地将中联重科成熟领先的碳纤维复合臂架技术进一步扩展,研究应用在混凝土输送泵管,开发出内层钢管、外层复合材料的新型输送泵管,不仅重量轻,而且更耐磨,安装劳动强度大幅降低,以创新的技术和工艺,得到了西方高劳动力成本国家用户的欢迎,颠覆了中国制造以性价比优势占领市场的旧思维理念。
在智能制造领域,中联重科不仅是要实现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更要在关键核心的工艺技术上有所突破,解决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问题。
大型工程机械臂架结构,以前采用的焊接工艺不仅要在折弯后打坡口,工人师傅还要缩在里面进行焊接,而外层通常要焊接3、4道口,还经常在高强度使用过程中出现开裂现象,是制约工程机械的一道行业难题。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科技攻关,通过复合型焊接工艺实现了创造性的变革,不需要再打坡口,只需要一次性焊接就可完成,不仅省了材料,还大大减少了焊接变形,减少了校型工序,保证了焊接质量,解决了制约工程机械超高强度箱型臂架焊接的行业难题。
核心技术的沉淀积累是企业高速成长的核心密码。中共十九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说,创新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改变观念,创新商业模式,依托人才和机制,培育有工匠精神的工人和专业的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把握新一轮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真正实现“装备制造+互联网”,“产品+服务”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