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策略
2018-11-22高淑印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高淑印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程建娜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天津市政府于2016年颁布了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天津市2017年入学的高一年级全面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亦即天津市继上海市、浙江省后成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这一重磅消息让各学科都面临了新的高考方案、新的课程方案、新的课程标准和旧的课程教材(简称“三新一旧”)难题,特别是对于发展变化很大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更是严峻的考验,既考验教师,又考验各级教研人员。
● 现状与问题
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的关键性问题
首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结合与师生的座谈,汇总出天津市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以聚焦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探求解决策略。
①技术发展变化快。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是此次新课标修订中内容变化最大的一门学科,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计算思维的培养、程序与人工智能的必修设置以及开源硬件加入等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课改实施的难度,对学校课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相应的教学设备与环境配置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②课程地位不稳固。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基本只在高一年级开设,通常第一学期开设必修课程,第二学期开设选修课程。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属于非高考科目,其学业水平考试为区级组织,且学考的学分只考核认定必修课程内容,这种课时与学分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课程的开设。
③教学环境更新慢。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虽然配有信息技术专用教室,但是其后续维护投入力度不足,计算机配置陈旧得不到更新,软件版本滞后。
④教师生存靠流动。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知识薄弱,而新课标中对计算机科学专业知识在宽度和深度上都有加强,这无疑会加大备课与实施课程的难度。另外,教师平时的“业务繁杂”,教学专注度低。
2.“三新一旧”背景下新的教学实施问题
①课程结构和内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设计上,不仅安排有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还将必修课程由原来的一个模块变为“数据与计算”和“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且内容上也不再是简单的初中课程的重复进阶,而是指向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核心大概念。这些变化对于大多数习惯旧教材的教师来说非常陌生,教学中感到力不从心。
②学分、课时分配的两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将必修课程分为两个模块,但必修课程的总学分为3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共计54课时。如果按照以往的实施惯例,每个模块2学分,每周2课时,那么一学年是给4学分还是3学分?如果每周1课时,需要上3个学期,必然有一个模块讲不完,符合必修要求吗?
③教师面对教学方式转型的挑战。大多数教师自身的成长主要经历的是传统教学,通常缺少数字化学习方面的经验,并且很多教师基本没有从事过完整的项目开发设计,对项目的选题、方案设计和实施等流程不熟悉。
● 应对挑战与策略
围绕调研中汇总的典型问题,结合学科特点,我们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新高考和新课标等相关文件内涵,把握学科本质,制订出《天津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图1
图2
1.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旨,整合用好旧教材
在对新课程标准中信息素养的解读过程中,我们围绕在教学中教什么、学什么进而如何教、如何学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的内容结构,对《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和《网络技术应用》三本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组合,以新课标的结构方式实施新课程(如图1、图2所示)。
2.以落实文件为依据,开足课时,保障学分
为了保证信息技术学科“54+”课时的落实,我们提出与通用技术学科联合6学分,即“3+3=6”。建议学校高一开设信息技术课,每周2课时。同时规定信息技术合格性考试在每学年末以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涵盖两个模块所有知识,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评卷,各区县统一组织。
3.以多元培训为抓手,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①多级培训。从2017年暑期开始,连续进行市区校三级培训,由点到面辐射到每位高中教师,引领所有教师的发展。其中,市级培训主要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暑期集中培训和学期跟进培训;区级培训则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科教师开展集中与教研相结合的研训;校本教研则是最常态化的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修。
②多维内容。培训的内容不仅有课标组专家对课标的解读,以及其他省市优秀教学经验的分享,还有指向专业技能提升的项目学习,如Python程序设计以及移动开发设计等。
③多种形式。无论市级、区级还是校本培训,仅仅依靠单一的集中讲座式学习已经无法满足教师们专业成长需要,同伴互助式的“成长共同体”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更有利于增加培训的深度。例如,我们建立的“天津高中信息骨干教师微信群”已有成员293人,是全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学习、答疑解惑、交流分享的主要渠道。
4.以教研为引领,实践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教学
①细化课标内容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我们认为不能仅依靠专家解读,必须引领学科教师进行“深度学习”,要让教师在学习反思的基础上,结合课标内容进行顺应和同化。为此,我们设计了“课标分解表”,组织教师结合课标内容标准条目进行逐一分解细化。提炼其中涉及的核心素养、核心概念、学科方法,以及该内容实施时可以使用的技术工具、设计的相应任务活动以及相关资源等。
②聚焦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来源于学科课堂教学,主要指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把握教学关键问题,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共性的学科思想方法。为了帮助教师提炼关键问题,我们设计了“教学关键问题梳理表”,涉及到“有意义的情境问题”“计算思维培养”以及“项目活动设计”等问题及解决策略。
③竞赛激励“做中研”。在2017年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评比中,我们融入了新课程、新课标相关理念的学习和应用,以此为方向引领,指引学科教师在参与中进一步感受并深入研究新教学。
④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首先,制订了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其中“一级指标”包含动情入境、深度研习、实践应用、融合提升和特色项目等教学要素,分别指向多样有效的情境创设、问题解决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数字化学习和创新以及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关键点。其次,在学业水平命题中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测试。天津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以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其中应用实践部分依托“天津市中小学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组织开展,主要考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这部分试题的命制中,我们结合本市学生实际能力,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进行合格性表现定位,然后将课标中必修1和必修2模块的内容要求,与对应的学业要求进行对应,由此形成了对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内容的学业评价方案。再次,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到天津市的春季高考中,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引领。其考试方式主要采用笔试,考试内容则集中在必修模块。
● 展望未来与愿景
1.明确学科课程定位
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而言,目前只有高中学段有独立的课程标准,而小学和初中一直归类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没有明确的课程标准要求。因此,整个课程的建设缺少系统性,尤其是小学、初中和高中课程内容的衔接没有科学的定位,相应的课程目标指向缺失,这使得各学段在开展教学时出现同一内容反复出现的现象。因此,系统地构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是决定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定位的关键,更期待能真正解决必修模块学分“2+2=3”的尴尬。
2.出台教室配置规范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信息技术设备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工具和学习内容,是必要的基础设施。在保障每班上课时一人一台计算机和网络化教室设施的基础上,还需要能够保证设备的必要更新;同时,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还提出要有必要的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针对每个模块独立设立。而这些设备的配置,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尽快出台相应的规范,作为课程开设保障的基础。
3.提高学科专业程度
按课程要求配足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是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保障。同时,对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开展多样化的研修活动,也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培训的内容既要有指向性,也要有针对性,在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解读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以国家级培训为引领,逐层网状辐射,以期更有效地实现教师专业提升。
4.规范考试评价体系
目前,所有省市无论考试组织、方式和内容如何不同,都出现了“以考定学”的问题,学生在考试前大量练习“模拟题”,而不关心自己是否能真正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其中,除了考虑到教学组织问题外,也需要思考其共性的问题根源,即考试评价体系的完善。新高考、新课程也需要有新的系统化、科学化的考试评价体系,信息技术学科应该作为大的评价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切实参与到通过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综合评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