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当下网络新闻的伦理失范现象

2018-11-22李鸿宇

记者观察 2018年15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伦理公民

文 / 李鸿宇

网络媒体特有的传播速度快和交互性强等特点使其获得了庞大的关注群体和参与者,同时在这一平台上,新闻的传播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考验。许多网络新闻以经意或茫然的姿态触碰了新闻伦理与道德底线,产生了一系列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本文就部分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现象,以案例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动机,以期探索改善这一状况的方法。

一、网络新闻及新闻伦理

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英特网的新闻信息,而新闻伦理,则是指新闻从业工作者所必须要遵守的且符合普世价值观的工作准则。在网络这个纷繁庞大的数字信息世界里,新闻发布者要秉承传统新闻媒体变迁来的工作准则,又要因地制宜地顺从网络传播习惯,所以要更加慎重。

二、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的表现与原因

(一)哀乐收费:失真报道,追逐商业利益

2015年7月17日,搜狐新闻报道称,中国音著协有关人士宣称今后将向殡仪馆收取《哀乐》的使用费,以表达对其改编者罗浪先生的敬重。这篇文章在网上引起了轰动,连续在17号和18号登上了百度热搜前十名。然而不久后,该报道被证实为虚假报道。在这一事件中,新闻从业人员随意捏造新闻,随意消费他人的死亡有悖于普世价值观,暴露了相关人员基本新闻素养的欠缺。

相当数量的网络失真报道一定程度上是由网络新闻的商业性造成的。随着新媒体数量的增加,生存与发展成了网络新闻平台无法回避的问题,各网络新闻平台都在想方设法地扩大自身在市场中的份额和影响力。

2016年9月中国新闻APP市场渗透率中,仅今日头条和腾讯新闻等六大网络新闻APP便占据了35%,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新闻从业人员为了追求衡量新闻商业价值的点击量,在职业伦理和商业利益的抉择中常常会选择后者。而追求点击量的最好方式便是引发轰动效应,通过吸引人们的视线来达到追逐利润的目的。然而拥有爆炸性的新闻资料总是有限的,为了用有限的材料在近乎于无限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失真报道便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手段。

这些做法与对策在某种程度上让网络新闻获得了足够的关注,但同时也成为如今网络新闻行业内道德伦理失范现象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刺死辱母者》:情与理的失衡

2017年3月23日,《刺死辱母者》一文首发于《南方周末》,经各方转载后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报道有着大量的主观个人色彩,作者主观强调当事人苏银霞的无辜,却忽视了苏银霞的行为是属于借贷高利贷。作者在文中写道:“请给人民战胜恶法的权利”,却没有写出何为恶法,法又何恶之有,在宣泄感情之余没有充分的法理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作者从社会角度出发,呼吁人们关心这起社会事件,但却没能很好地把握个人情感与客观公正之间的平衡。

以新闻从业人员类别来看待报道的话,这篇文章属于一篇公民新闻。在叙述事件时,公民新闻经常采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第一人称亲近感强等优点,作者能够拉近自己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博得读者关注与同情,获得较高的社会反响。同时,公民新闻大多秉持人文思想,能够符合人们维护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念,在促进网络新闻伦理方面有着一定的贡献。但必须要注意的是,由于对报道的真实性与现场感过于看重,报道的公益性与非功利性也在被主观地强调。受此影响,报道的客观性也会产生偏差,权威性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在这种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报道的影响下,受众对信息的感知是比较片面的。

(三)复旦女生案:个人隐私的不尊重

2015年1月1日,一篇题为《复旦20岁才女外滩踩踏事故中遇难》的报道在《新京报》上发表,外滩踩踏事故中的遇难者杜某某的生平爱好和日常生活在这篇报道里被详细介绍。同样是在1月1日,一篇题为《遇难者杜宜俊》的报道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两者都集中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遇难者杜某某的个人生活。这些报道随后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批评,有人认为这些对死者生平的描述是对死者的不尊重,而报社则反驳称这些材料都是从遇难者生平所使用的社交媒体中获得的,不构成所谓的侵犯隐私。

在这一案例中,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和隐私保护相冲突,伦理准则方面忽视相关家属的心理感受。他们的报道对遇难人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并且在事后以“无法获知她是否愿意公布隐私”来解释,与其先前所说的“并不构成侵犯隐私”的言论相悖。

传统的隐私权是指公民的信息不得在本人不允许的情况下被不合法公开,并且能从外界的非法侵扰中保护好公民的个人生活。而在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将侵犯隐私权更进一步阐述为,任何人或者组织都不可在非紧急情况下随意转发、引用他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个人信息。网络有着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让网络新闻拥有传统新闻无法相比的高参与度,使得读者对整个网络新闻有了一种奇妙的关注感。但是,这种开放性与发布机制却和隐私的私密性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信息会被直接用作新闻的素材,其中隐私被忽略,个人基本权利遭受到侵犯。同样,由于网络新闻的信息发布机制更便捷,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得以迅速传播,如同在公共布告栏上被网民观看。所以,作为网络新闻平台,要时刻注意对新闻当事人的隐私保护,引领一个正常的新闻生态环境。

三、网络新闻的伦理失范现象解决对策

(一)提高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质

新媒体的出现在壮大了网络新闻从业人员队伍的同时,也拉低了这只支应由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的职业素质。根据2013年的新闻伦理调查报告,不清楚单位或者国家所制定的职业法规的人达到16.2%。

提高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迫在眉睫,可根据不同的境况,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加强职业知识培训,例如必须保持中立等基本事项。第二,不断强化正确的新闻道德观,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伦理情操。

(二)加重侵权的违规成本

相关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大对侵权现象的打击力度。在位于欧洲法系的法国,政府虽然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可若是公民发布违法言论,便有可能面临数万欧元的罚款甚至是一年以上的监禁。我国政府应与新媒体平台形成有效的联合惩治机制,对涉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虚假新闻与谣言保持一种处于常在状态的威慑力,给予虚假新闻严厉的处罚。

四、结语

网络新闻作为公民了解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在当下这种情况下网络新闻出现的伦理失范现象和其重要地位严重不符。信息的规范、客观和中立是保证良好传播环境的重要一环,信息的生产者应对每一条信息负责,以承担信息背后的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的新媒体舆论环境。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伦理公民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加强网络新闻的监督与管理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浅议网络新闻传播的实现途径
新时期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