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代油画中的疏离感
2018-11-22刘思聪
文 / 刘思聪
一、疏离感的概念
疏离感(Alienation)在哲学上一般翻译成“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分离出对立面的客体,这个客体逐渐跟主体疏远,从而成为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反对主体本身。在艺术上可以通过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上对疏离感的解释来阐述疏离感在艺术学上的概念,艺术不止是作为视觉的观看形式传递给观者,它更深的学科意义是它具有一种启迪性的研究,不管是对当下还是未来,都在启迪人类的思考,艺术家作为艺术的主体,他们思想的倾注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家对自身成长的认知和现实生存环境的认知让他们有了异化于自己和大众的客体,这个异化的客体无尽地想象和思考当下现实,产生了艺术家的孤独、无奈、焦虑、无意义、自我分离等等情感,这些情感就是艺术上的疏离之感。
二、疏离感在中国当代油画中的表现与分析
(一)中国当代油画的特征
中国油画的发展从西方引进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一百多年间中国油画以一种恶补式的学习把西方的油画史复制了一遍,不管从语言和形式,甚至情感表达上都是一种拿来主义的发展,完全照搬与模仿让中国的油画毫无新意。中国当代油画的开始让中国油画有了新的面貌,它不同于西方的现代艺术和当代绘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与表达方式,按照西方传统的理论研究,中国的当代绘画很难找到某个适合的范畴去系统到西方的当代艺术中去。“文革”结束后,中国油画迎来了新时期,艺术家们有了想表达自己长时期压抑的感伤之情,所以中国这时出现了叫作伤痕美术的绘画阶段。正是伤痕美术强烈的个人疏离感的出现,铺垫了中国当代油画开始的序曲。中国当代油画从出现到发展之所以有自己的独立性,与中国艺术家的身份、社会现状、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二)中国当代油画疏离感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也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不管大众的收入怎样增长,依然抵挡不了这个消费时代,以至很多人无法找到生活的真正方向。同时人们还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交替的时代里,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和教育方式层出不穷。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和自媒体的飞速发展,让大众享受到了共享时代的美好和便利,但是公共信息的快速覆盖和个人信息的安全隐患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已出现端倪。同时虚拟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隔阂,这些当代社会现象所影射出的负面情感正是中国油画艺术家内心对这些社会现象反应的疏离感。
中国的当代油画艺术正是出现在这样一个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思想文化的开放,让压抑已久的油画艺术家们有了高涨的创作激情,很快这种短暂的创作激情就被社会中快速增长的物质欲望所侵袭,他们不得不又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来认真思考个体的处境和对社会的责任。艺术家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分离出对立面的客体,这个客体逐渐跟艺术家看到的主流社会疏远,从而成为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反对艺术家看到的主流社会现象本身。在这个不知不觉的思考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家的画面上已经影射出了不同的疏离感,这些不同的疏离感正是代表了这个时代我们不同境遇的情感。
(三)中国当代油画中不同形式的疏离感的表现分析
中国当代油画百花齐放,表达各种观念与各种情感,从体现疏离感的角度大致归为以下几类:对传统文化秩序破坏的疏离感;用怀旧模式来隐喻当下社会共性的疏离感;在消费社会里逃避经典文化,以艳俗自嘲的方式表达内心无力的疏离感;在后工业时代里,物质欲望成为主流,通过借用卡通形象来表达内心孤独的疏离感。
在对传统文化秩序破坏产生的疏离感中当属尚扬先生为代表,他对社会和人文的深层次关怀是他一直以来创作的核心。尚扬先生的每一幅画作中都表现出来一种极其强烈的“文化秩序已坏”的疏离感。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创作了《大风景》系列作品,尚扬先生以一种极度冷静的思考,把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杂乱无章的事物统一固化在一起,也正是尚扬先生想通过这样一种挤压与分割来反映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他对当代社会的焦虑以及对人类发展的担忧。在后来创作的《董其昌计划》系列作品中,他发出了对后工业时代与全球化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与文化断层担忧的疏离感,同时文化重建是他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人们生活的这种消费时代,传统文化的自然境况已经被消费文化解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和骄傲,一个民族想要强大和持久发展,首先要把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继承好。
张晓刚的油画作品也是中国当代油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当中每个系列都折射出了作者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记忆与流逝的强烈疏离感。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创作的《大家庭》系列作品。《大家庭》系列作品是张晓刚偶然看到家中的老照片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时代记忆感而萌生的好作品。《大家庭》系列作品中都是以老照片的形式,采用中国特有的胸像构图,组合成一张典型中国式的家庭合照,这种画面让观者瞬间回到了那个特定的时期。张晓刚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时期和社会变革以及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型,他对个人家庭的描述不单单是体现了个人的情怀,而是家庭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个单元,它更多地强调了当时人们的特征。同时《大家庭》中刻画的人物单眼皮、小嘴巴、尖下巴和相同的着装,这些特征贯穿每一张作品之中,在这种共同特征的背后作者表现的是一种在特殊历史时期一尘不变的认知,这种一尘不变的认知也不单单是家庭单元的个体行为,而是社会大众共同意识形态的体现。这些正是张晓刚作品背后所要表达的人们无法对共性认知的无力疏离感。
中国的当代油画发展一直在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同时世界的目光也正在聚焦在我们华夏大地之上,看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在当代油画上做出的贡献,这是艺术家们用深入的思考和最直接的感受来书写具有中华民族时代特色的画面,他们审视周围、观望世界,将他们内心的痛楚和焦虑通过画作传达给大众。疏离感的带入是中国当代油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情感,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现状正处在这种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文化的缺失让当代油画艺术家冷静思考,通过长期个人经验生成的疏离感反映到画作之中,画作再通过视觉传达给大众作者想要表现的隐隐疏离感,从而启示了大众对一些现象的深度关注。强烈且有共鸣的疏离感是感染大众能够看懂当代油画、认识画作背后艺术家要表达对现实社会和个人体验最好的入口。
三、疏离感在中国当代油画中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经济、科技在飞速发展,艺术领域的多元发展也正在迅猛地展开,大众在不断出现的新鲜事物和新艺术形式中眼花缭乱,在这快节奏的消费时代里迷失方向。作为中国本土的架上艺术——油画也有它存在的必然意义。油画艺术家内心的强烈疏离感在关注着人类真正的困惑,这种强烈的疏离感在提醒着人们该怎样去重新看待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同时艺术家的疏离感也是中国绘画艺术重要的情感所在,从中国的古代绘画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情感一直没有割断,一直是中国绘画艺术家传承的真情实感,中国当代油画中的疏离感承载着重大的使命,现在是,将来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