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籍封面字体设计特征研究
2018-11-22安阳工学院455000
(安阳工学院455000)
关键字:民国;书籍封面;字体设计
中华民国(1912-1949)指的是辛亥革命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段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国仅仅存在了不到37个年头。在这37年中,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帝国侵犯、军阀割据、人民革命。在这个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北伐战争、五四青年运动、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一系列重要事件。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发生了雷霆万钧的变化。历史政治方面,中华民国破土而出,腐败的清王朝统治走到历史的尽头,五千年封建社会戛然而止,然而却被袁世凯夺取胜利果实。在经济方面,辛亥革命唤醒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民族资本家,促进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同时期,西方思想技术的传播,致使中国出现现代与封建并存,守旧与先进抗争的杂乱局面。文化思想领域,五四青年运动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的一扇窗。西学东渐的潮流,使民众对科学、体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成长于这样历史背景下的学者普遍到欧洲、美洲、日本学习先进思想。在现如今我们依然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当时的文学艺术家,集百家之长,凡是外来的文化艺术都要积极尝试,而新兴的装帧艺术风格也受到民众的喜爱和认同。技术的引进,也为印刷业提供了良好的锲机,新书如雨后春笋般的与读者见面。这一切都为书籍文字的设计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民国是一个历史交汇,朝代更迭的年代,因此这个时期的字体设计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的书写样式,包括书法字体、美术字体和印刷字体,又汲取西方设计思想潮流。正因为如此书籍封面字体设计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特征。
一、字体排列形式
民国书籍封面设计受到西方设计风格的影响,标题的字体设计排列是书籍封面整体设计当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受到影响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设计风格。不仅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竖排排列方式,又受到西方横排的影响,出现了竖排、横排、竖横排结合三种排列样式。
1.竖排
中国传统的书籍都是竖行排列。国人的文字书写方式决定了人们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这样既能上下活动颈椎,又能减轻视觉疲劳。正因为如此,民国时期一些书籍保留了这种习惯。无论是标题、扉页、还是正文,都保留了这种样式。例如丰子恺编排的《近代日本小品文选》就是竖行排列,又例如丰子恺的《铁流版画集》。再者如鲁迅先生的《二心集》、《鲁迅自选集》等,高鹤年《名山游访记》(图1)、徐志摩《落叶》、《翡冷翠的一夜》、《花边文学》(图2),闻一多《红烛》。这些著作都是采用了竖版结构,具有很强的中国民族性。
图1 《名山游访记》
图2 《花边文学》
2.竖横排结合
民国时期,大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书籍被引进,西方文化思想理念逐渐被大众接受。西方文字横排的阅读习惯对我国传统书籍封面字体排列方式产生影响,出现了许多模仿西方横排的结构样式。于此同时,设计师、艺术家又希望兼顾国人守旧思想,因此许多书籍采用横竖排列相结合的方式。例如鲁迅先生编译的《文艺与批评》(图3)就是典型的案例,书籍标题以“与”字作为转折点,形成90°折角,中文的排列方向为从右到左,而原著的署名则遵循了西方从左到右的原则。
图3 《文艺与批评》
图4 《离婚》
3.横排
在民国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横排文字。例如悬挂的横匾和对联的横批。但是这些统统采用的是从右到左的编排模式。五四运动之后,西方文化意识慢慢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同时为了达到中英文标题相契合的效果,横排结构渐渐成为主流,取代传统的竖排,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这个时期,相当多的书籍封面标题采用了横排模式。例如黄人影《创造社论》、穆时英《公墓》、朱自清《你我》等著作。但是有趣的是,阅读习惯却并没有统一,出现了从右到左和从左到右两种模式。虽然横排慢慢成为了主流趋势,但是古人长久以来留下的阅读习惯致使很多人仍然保留着从右到左的阅读方式,如闻一多的《死水》、戴望舒的《望舒草》。但也有一部分书籍沿用了西方模式,采用从左到右的板式,如《塔里的女人》、《红的天使》、《离婚》。
二、多元的字体风格
从事书籍装帧艺术的设计师、艺术家们不仅具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并且深受西方美术思想的熏陶,因此在字体设计样式上出现了多种风格并存的现象。例如有着传统古韵的书法字体、具有现代印刷字体特征的美术字体、又有汲取西方美术灵感的美术风格字体,可谓是百花齐放。
在这个阶段,文学家直接参与创作封面字体是较为常见的事情。这些文学家们常常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也乐意用书法题字去表现封面字体设计。例如丰子恺先生书法造诣深厚,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丰氏字体风格,在自己的书籍设计中广泛使用。又例如鲁迅先生也先后多次设计自己的书籍封面字体、例如《呐喊》。同时,许多书籍也采用了与印刷字体趋于一致的字体作为封面标题,日常多见的有宋体、仿宋和黑体,以及它们的美术字体变形。印刷体在历史上走过了很多年的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印刷字体的特征在众多使用者手里渐渐变得明朗起来。其次是设计师在保持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适应调整,不添加任何个人设计情感因素,形成一套完整的、稳定的字体结构。在这种印刷字体的基础之上,适时加入新的个性,绽放出新的活力。例如穆时英的《公墓》,即是融合了宋体和黑体共同特征的美术字体。
西方设计思想的融入对民国字体设计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的字体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国内产生了具有装饰效果和现代审美特征的美术字。文字在设计风格上,根据书籍的不同定位,呈现出不同的类别。例如《春醉集》,为了表现春风沉醉的意象,字体设计用舞动的线条,呼应卷舒的枝叶。又例如《沫沫集》,在字体的设计基础上十分追逐空间体积感,用几何图形取代统统的笔画,更具有现代感和简约感。
三、笔画多变,结构稳定
民国书籍封面字体特征丰富,分类众多。摆脱了传统书法的限制,根据书籍内容和装帧艺术风格,汲取西方字体装饰特征,对笔画进行再设计创作,遵循形式美观原则,丰富文字精神内涵,使字体附加了更多的文化属性。
无论是美术字体还是印刷字体,都拥有稳定的结构和固定的特征。字体的基本笔画形态包括:横、竖、点、撇、捺、提、折、勾。一般我们习惯将起到骨架作用的横竖称之为主笔画,将其他部件称之为幅笔画。打个比方来说,横竖在房屋中起到的就是支撑作用,点、撇、捺、勾则是房屋的附件,他们共同构建完整的建筑。宋体美术字,是在宋体的基础之上,改变了其笔画粗细,或在字体折角部分作出变形处理。整体来说,变化程度不大,符合人们的阅读行为习惯并且易于辨识。黑体美术字是在黑体的基础之上,对主笔画进行了保留,对副变化进行改变。比较常见的手法有变细、简化和图形化处理。宋体与黑体相结合的美术字,是保留黑体笔画等粗的基本特征,同时融入宋体折角装饰的特点,有时在副笔画上保留宋体字体特征。具有现代装饰风格的美术字,这类美术字往往是汲取西方美学思想和俄罗斯构成主义观念,特征丰富。习惯运用几何图形以及点、线、面取代字体中的某个结构。有些字体也会在轮廓外围进行描边并添加阴影效果。例如《总退却》字体设计,光源设定左上,在字体的右下方加粗描边。
四、字图和谐
书籍封面设计始于清朝末年,在这之前,书籍封面一直只有文字,没有图画。此时的封面图画更多的采用时装模特画像,或者直接呈现摄影作品。这种行为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一致评击。五四运动之后,新的文学群体出现,书籍内容以及种类持续发酵,不断递增。书籍封面设计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迎来了发展机遇。西方设计思潮的融入,也影响到书籍装帧艺术之中。在初期,盲目的跟随和模仿,致使出现了许多与书籍封面和内容不匹配的图像。教育模式的改变,艺术设计学科的兴起,培养了一批拥有美术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设计师,他们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这一窘况。
民国时期,有两种主流的封面设计形式:第一种是纯文字设计,被称之为“素封面”,例如。还有一种则是字图相宜,这是实在文字构成基础上,根据书籍内容、读者定位等,借助图像传播直观的优点,呈现富有冲击力的视觉语言。第二种封面之中,有一部分采用的是绘画作品,这样的形式在当时占据着主流,还有一部分封面采用的摄影作品。但是因为摄影技术不够成熟,器材不够普及,出现的相对较少。一个好的书籍封面字体设计,需要与书籍内容、封面图像、装订形式相适宜。保持整体风格,并趋于一致,建立关联。例如《曼殊小说集》封面一位女人唇红齿白,头挽发髻,手抚腮面,轻托琵琶,身穿大红旗袍,眼睛妩媚的斜视前方,欲语还休。再配上春风沉醉,杨柳飘飘的背景,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沉醉其中。字体采用了宋体美术字,厚重的笔触与女人丰满的体态依依呼应。
五、结论
民国时期封面字体特征分析,是探究民国时期文化史、思想史的一个有效途径。置身于历史的潮流中,探究字体的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来讲,却是探寻民国思想意识的表层。当我们深度挖掘这层现象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文化力量。在这篇文章落笔之时,民族救亡意识、爱国情怀、自由主义久久回荡胸怀,不断徘徊。民族情景总是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并以此为骄傲的我们满腔澎湃,李泽厚先生讲到五四运动之中,中国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救亡压倒启蒙。诚如先生所讲,民国时期的文化流向、民族科学都可以归属在这场自救运动中,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字体设计也不例外。字体设计在民国阶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字体的表现形式上尤为突出,创造了书籍封面字体设计的辉煌成就。他们对于字体风格的不断尝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的、科学的实践经验和视觉笔记。就字体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规范性、多样性方面都具有卓越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对现代字体设计产生极大启示,也传承着中国人自强自立的鲜活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