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淮生态经济区乡土性空间生态产业优势梳理

2018-11-22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23001

大众文艺 2018年22期
关键词:经济区农耕乡土

(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23001)

自20世纪80年代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使乡村聚落空间环境面临新的发展背景和机制,数字化智慧型生存方式为新的农村空间结构提供了条件。城乡人居环境互动的适应性及刚性需求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乡土空间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也必将面临着不断地发展。江淮生态经济区农业经济发展优势突出,乡土产业种类及环境资源充沛,但欠缺整合开发,农村环境的发展滞后也影响农业经济的拓展。研究提炼农耕环境区块有效资源数据,发挥其生态优势、乡土产业竞争力,找准定位,有利于农业产业综合延伸。深入挖掘乡土场域功能体系,尝试形式多样的生态乡土共融活化策略,实现经济产业差异化竞争。

一、原生农耕产业活动梳理

农耕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良好的自然环境能为农耕提供较好的自然条件,而人们的原生产业活动也为农耕创造出来了一个良好的结果。春夏秋三季是人们从事农耕活动最多的时节。人们根据季候变化,了解土地的湿度、温度,种植适宜的农作物,也是现有农耕环境提供的最原始的产业活动。

1.农耕作物季节配比

近年来,江淮生态区经济区农业发展趋势不容小觑,当前农业规划主攻绿色可持续发展,强调农业的绿色功能。在一系列考察研究中基本梳理江淮生态经济区本土性农作物类别,并根据农作物各生长影响因子,整合主要农作物种植占比率。现阶段江淮生态经济区农耕发展迅速,已成为江苏省粮棉有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结合发展现状梳理生态乡土环境建设思路,明确生态乡土发展不是盲目新建,而要把“生态”放在“经济”前面,在保持地域底色的同时构建经济发展战略下的乡土性环境适应性框架,并寻求带动生态乡土场域功能空间自身经济循环建设路径方法。各种作物可用于区域农业的气候条件。规划中可结合季节变化种植不同的农作物,给游览者多样的农耕体验。(表1)

表1:江淮生态经济区不同季节种植的农作物图表(图表来源:作者自绘)

2.农耕行为动态诱因

农耕行为是劳动人民数千年来一直在实践的一种实践,以不同形式延续的本质已经集中并传承至今。长期以来,为了满足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创造了多样化的农业生产和丰富的农耕文化。

从游客农耕参与行为对乡土的一般认知调查中可以反映出,精神享受成为游客对乡土环境参与最大的诱因,可以间接反映出乡土的体验式的农耕行为,也是人们对新农村建设旅游发展项目的拓展期待。农业建设,农业设施,当地家具,服饰和其他物质群体以及当地风俗,民间艺术和文化的无形精神层面普遍表现出农业行为。(表2)这些带有乡土气息的农耕行为活动,从中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动态元素,并将其合理的运用与实例创新中。

表2:典型乡土景观元素 (图表来源:作者自绘)

二、乡土性空间生态产业优势

乡土性空间的田园风貌的界定及形成,由多种诱因形成。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平原地理环境、历史积淀等,既具有日积月累的自然风貌,也有因势利导的人文景观,每一个乡土村落都是独特个体,在各种环境下形成自身的田园审美面貌。江淮生态经济区所指乡土性空间即为本乡本土,与通俗所称农村的、落后的、土里土气的、全然不同。农村田园风格大多被理解为区域特征,农村化和庸俗化,并且与该地区以外的其他模式的个性相协调。同时,还有区域特征,传统特征和民族特征等术语。在这里,邹德钧教授和其他人用来比较论文“中国地域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景”中设置的建筑相关点和景观。

1.原生乡土环境多维体系剖析

乡土自然环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空间体系,反映着人与土地的各种交互动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对乡土环境的感知不仅仅停留于面积的层面。因此乡土环境区块的划分,应从田园色彩、建筑形式、人文民俗等多方位思考。本文将其从四个方面对当地原生区块进行分析:宜居、宜业、宜游、宜文。

(1)“居”

宜居: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对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整合宜居的人居环境;通过改造道路和改善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良好便利的生活条件;如改造农舍建筑及共享空间,塑造村落形象,保留农耕环境传统特色,增加其乡土意蕴吸引力。

(2)“业”

宜业:在充分研究和挖掘地方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提炼产业门类。重点发展主导产业,树立产业优势,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格局,特别是将特色产业与特色旅游相结合,拓展就业渠道,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积极探寻新农村乡土空间自循路径。

(3)“游”

宜游:乡土自然区的划分要富有乡土特色,其主体是田园风貌,由自然风貌与农业风光所组成。农耕活动使田园风貌充满了活力和美感,使相对静止的景观变得鲜活起来。

对乡土环境的宜游体验式潜力开发除了利用原生本土资源环境,更多的是将体验者带入田园意境,将乡土文化与社会精神通过农村生活及农耕行为予以传承,同时植入现代文化理念及物质需求。以乡土体验作为新农村建设创新服务平台,让更多的参与者享受田园风貌、体验自然回归并以此带动产业拓展,长期联系参与农耕行为,增加后期循序兴趣。多元化构建乡土生活及农耕行为模块框架。

(4)“文”

宜文:充分挖掘当地的环境特色和乡镇的历史文化元素,注重对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再利用。特别是与当代居民生活的有机融合,使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得以展现,使居民的社会习俗健康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2.生态乡土景观产业优势分析

江淮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乡土资源环境充沛:农村人口众多、农舍村落占比较大,发展潜力无限。因此乡土“短线游”的概念提出不仅节省体验者路程时间也带动了城市边缘沿村地带的发展生机,甚至可以尝试以重点农村为点串联成具有一定生态衍生机制的面状乡土空间重构体系,推动周边产业发展。正如王澍的浙江富阳洞桥镇文村的改造,尊重乡土文化改造,主打生态旅游,带动村落的发展。从外围景观、田园生产与生活行为、乡土性环境空间三个角度,扩大乡村循序建设的辐射面,形成多样性产业资源体系。

在乡土短线游选线方面,以时间轴线拉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梳理“30、60、90”分钟自驾可行性线路。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使上班族很少有长期充足的休闲假期,绝大部分为周末双休及三至五日短期假期。但大部分参与人群在短期假期中因线路较远、道路拥堵、天气因素等无法实现远途乡土游体验。因此“30-60-90”的乡土“短线游”构想有着巨大的发展契机。(以淮安为例)

(1)“30”

由市区到近郊周边乡村所用时间约为30min。选线则可借助周末的闲暇时光选择位于近郊的乡土环境,结合乡土环境发展策略完善田园风貌。将近郊游客引入乡村,了解本土文化、感受风土人情、体验农耕生活,采摘当地新鲜的瓜果蔬菜都是乡土“近郊游”生态产业优势。

(2)“60”

淮安市区到邻市交界农村洪泽区、涟水县车程约为一个小时左右。选择“60 min”路线到淮安市邻市交界的农村体验不同主题乡土游,如洪泽湖的“渔家乐”观赏“桃花岛”,到涟水县的“欣欣生态观光园”体验“纯生态、活文化”的休闲农业等等。

(3)“90”

淮安市区到跨市区较远的宿迁、盐城,车程大概1.5小时或者2小时左右。选择“90 min”路线的话,可以更大范围的了解周边城市的文化特色,可参与体验宿迁“杉荷园”采摘有机桃,去盐城畅游大丰的“荷兰花海”等等。

“30-60-90”的交通路线的设置为人们的度假提供了新的选择,极大的带动江淮生态经济区乡土生态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同时通过对村落的再设计,激活民间已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一方面寻找人们内心的乡土文化认同和情感需求,另一方面更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

三、乡土性景观空间生态潜力价值

乡村景观的审美对象比传统的农业景观审美对象更为广泛。乡土环境的审美对象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景观,它还包含定居景观,村落建筑景观以及民间生产和生活景观。因此,本土乡村景观的生态潜力价值也更加丰富多样。

与城市景观不同,原生景观首先具有自然美景。城市中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和坚固的沥青路面给人一种冷酷的感觉,而原生的景观则很尴尬。水线,温和的麦田和柔软的土地给人一种自然而亲密的感觉。其次,乡土景观具有变化美特点。与不变的城市结构相比,蓬勃的乡村景观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它们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生长,萌芽和绽放。 根据一天中的时间呈现不同的颜色手势。原生景观源于大自然,唱着载着万物的土地和勉强的生命。它也源于人民,体现了生存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民间文学之美现实表象。

四、结论

乡土性空间已不仅是历史上传统乡村的原生秩序空间和农业种植功能的基础载体。而是持有中国农业生产的核心人口与空间多维体系。江淮生态经济区乡土性空间的生态产业优势潜力研究结合地域生态资源。最大程度的维持乡村环境的“原真性”、保持乡村地域的“本土性”。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圈层乡土空间游憩带,以宜居为前提条件。同时改变多元文化冲击下乡土环境混乱的现状,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实现在利用中传承乡土文化,开发新型农村本土循序建设体系。

猜你喜欢

经济区农耕乡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农耕旧事十二韵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白云:空港经济区住宅稀缺 时代龙湖·云来之城:30万首付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老圃作品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