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2018-11-21梁晓辉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9期
关键词: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梁晓辉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给予综合性疗法,包括注意休息、调节饮食、肠外营养支持、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解除精神因素及药物对症治疗等。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7%。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以综合性疗法为主。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且发病机制并不明确的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并可连续逐渐进展。其临床表现可有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还可伴有多发性硬化症、视神经炎或骨质疏松等一些肠外症状。近年来,我国对此病的医学认识已逐渐重视,各项临床研究也均处于发展阶段,通常多认为免疫因素、感染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等共同作用所致。本文整理和归纳相关的研究文献,并结合个人的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对本院2013年8月-2017年2月期间诊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概述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8月-2017年2月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21~ 67岁,平均(38.55±3.25)岁。全部患者均经检查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方法: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是综合性疗法,包括注意休息、调节饮食、肠外营养支持、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解除精神因素及药物对症治疗等。药物治疗方法如下:①柳氮磺胺吡啶口服,4~6g/d,待症状缓解后可采用维持用量2g/d。局部使用此药(如灌肠)可减少其不良反应,若同时进行全身治疗可获得更良好的协同作用效果。②4-氨基水杨酸口服,2g/次,2次/d;或每日灌肠1次,将2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治疗8周。或者应用5-氨基水杨酸,口服,1.5~3g/d;灌肠,2~4g/次。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地塞米松,40~60mg/d;病重者可静脉滴注200~300mg/d。④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剂:可选用硫唑嘌呤、氨甲蝶呤、环磷酰胺、干扰素及环孢素A(10mg/kg)等药物。⑤鱼油口服,5.4g/d。⑥色甘酸钠餐前口服,200mg/次,3次/d;或用600 mg进行保留灌肠治疗。⑦抗感染药物:对并发感染患者,针对性选用抗生素药物治疗。⑧其他药物:可乐定口服,0.15~0.25mg/次,3次/d;桂利嗪(钙通道阻滞剂)口服,50mg,4次/d。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观察6个月无复发。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性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③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结果

100例患者中,治愈62例,有效3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讨论

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可与胃肠道的上皮细胞结构及功能异常改变,尤其与黏液糖蛋白发生性质改变有关,使得结肠黏膜易感染细菌,且易受毒素及免疫反应的恶性攻击,而引发一系列炎性变化。另外,南于结肠黏膜自身代谢率较高,易受到氧自由基、肠血流量、营养物质及废物代谢不彻底等影响[2],使毛细血管和黏膜的透性增加、上皮细小结构异常改变、黏液层被降解、血浆渗出,促进了细菌的弥散,激活和吸引了更多炎性细胞,进而引发结肠黏膜糜烂,导致水泻或黏液便等症状的出现。此外,补体途经中的产物也是炎症发生的机理之一。在当前的临床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柳氮磺胺吡啶为轻、中度患者的主要用药[3],其次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剂以及抗感染药物等的治疗效果也很不错,并且具有很高的研究的价值。

本研究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给予综合性疗法,包括注意休息、调节饮食、肠外营养支持、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解除精神因素及药物对症治疗等。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97%。

综上所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有多种,其发病机制很复杂,临床中以综合性疗法为主,已有多种新型药物被应用于临床,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及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杨泽云.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4(30):180-181.

[2]栗靜,霍丽娟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J].医药前沿,2017,7(26):142-143

[3]梁广龙.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分析[J].医药,2016,2(11):312.

猜你喜欢

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美沙拉嗪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肠炎清对ICUC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TLR4mRNA的影响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