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的实践研究
2018-11-21姜庆军曹慧
姜庆军 曹慧
摘要:为了进一步激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应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下移现实,常州市外国语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与行动研究等方法,构建了包含师德修养、教育绩效、教学绩效、教育科研、专业影响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和18个维度的二级指标,以及对指标赋分的“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模型”。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评估保障体系具备了评价主体多元化、方法多样性以及评价结果有效利用的特点。该评估以“模型”为评估基点,以信息化电子档案为评估着力点,以多元评估主体介入为评估质点,以年度和阶段性反馈为评估焦点,以学术奖励实施为评估支点,建立了衡量标准具体、有一定区分度的教师发展保障机制。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360度评价;校本评估;评估模型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B-0046-05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受到教师个人、学校、社会的全面关注,更在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各级各类评优评先、荣誉称号评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职改要向基层倾斜”的意见。职评及各类评优评先等名额分配出现下移的遴选趋势,多元信息整合表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评价将面临公平、客观、科学的挑战。在校本管理蓬勃发展,带动校本评价的广泛应用的同时,作为校本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本评价,逐渐引起众多学者和学校有关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如何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几乎没有统一的认识[1],加之我国的校本评价存在着制度不完善、角色不清、内容结构不合理,以及评价者缺乏评价理论与技术指导等问题[2],因此急需构建以实现评价、引导、激励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校本评估体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的内涵
360度评价又称多评价者评估多源反馈系统或全方位评价,其原型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绩效评价[3]。这种综合上级、同级、下级以及专业人士的立体评价,有利于改变评价偏颇、缺乏验证与调整以及主体单一等问题[4],多角度反馈可以使个人明确自身的不足、长处与发展需要,使以后的职业发展更为顺畅[5]。校本评估是由一所学校、学校中的一个部门或个人实施的针对学校的实际运行状况的系统检查[6],是校本管理(SBM)的重要方面。它既不等同于内部评价,也不是外部评价的反义词,而是两者的结合[7]。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是建立在教育评价的理念之下的,是学校通过主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以及专业人士的,有步骤地、系统地从数量和质量上对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价。这种多主体、多角度、多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估反馈,不仅能够实现诊断、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更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适应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适应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及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培育的需求。
二、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的实践
(一)构建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模型
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估目的、准则及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8],选择科学的评估模型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估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起到关键作用。在查阅了文献、文件资料,专家效度(a=0.854)检测后,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估的反复实践,笔者确定了教师师德修养、教育绩效、教学绩效、教育科研、专业影响等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18个维度的二级指标,并针对相应指标的赋分标准,构建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模型。
1.师德修养维度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将专业知识与师德修养作为一个基本内容,突出了师德为先的理念,《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办法》中也强调了教师继续教育课时是量化体现教师是否能够坚持学习、愿意交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的重要指标之一。结合我校教师发展情况,在这个维度设置了4个二级维度指标,并给予相应赋分(见表1)。
2.教育绩效
基于“教师应该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理念,我们兼顾了基层学校教师的学科特点和工作能力以及不同教育管理工作的角色,在教育绩效维度上设置了4个二级维度指标,同时给予了相应的赋分(见表2)。
3.教学绩效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也是教师面对具体学科内容时所特有的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形式的知识(PCK)体现[9],结合我校教师专业发展评估实践,教学绩效维度设置了4个二级维度指标,并给与了赋分(见表3)。
4.教育科研
教师具有教学研究的能力,是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10],实践证实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不仅是简单的经验、成果凝练,更能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促进效能。结合我校教师教育科研现状,我们设置了3个二级维度指标并予以赋分(见表4)。
5.学科影响(加分项)
為了兼顾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我校的校本评估实践,我们设置了学科影响这个维度,主要包含担任评委、专家讲座以及教材编写二级维度并处以适当的赋分(见表5)。
(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保障机制
调查显示我国教师评价具有惩罚性与发展性相融合的特点[11]。英国教育界调查显示:问责和监督机制对于提高最底层10%的教师的绩效可能是有效果的,但却扼杀了前面90%教师的士气和效果,同时也剥夺了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12]。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犹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样,都能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13],发展性的、高效能的评价机制不但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期望。基于此,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着眼于发展性和激励性的视角,打造校本的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
1.建设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电子档案
为了使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结果显性化,并使评价效能最大化,我们在学校平台上开辟了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平台,分别设置了综合荣誉、教学成绩、辅导学生获奖、论文发展、课题研究、专著等内容。教师根据个人的发展情况适时将各种绩效以扫描或照片形式上传到平台,在实现个人材料的电子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专业发展档案电子化(如图2)。
2.形成学校“教师学术性研究活动津贴及成果奖励方案”(以下简称“奖励方案”)
为了更好地激励教师关于与学术研究成果凝练、实现教师“教中研”“研中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保障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效能最大化,学校提请学校“教代会”独创性地形成了独立于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之外的“奖励方案”。奖励方案包含了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奖、优秀学生培养奖、教师德育工作奖、荣誉教师奖四个部分,涵盖了教师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教育绩效、教学绩效以及教育科研等等。
3.融汇多元评价主体,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教师继续教育情况采纳江苏省教师网培系统结果,以及学校教师培训管理部门结果对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进行汇总评价。教师的满意度调查均采用先动员再调查的网上问卷的形式,对教师的德能勤廉进行全方位的同行、学生以及家长评价,保障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学校成立了校内外专家联席的“学术委员会”,对教师年度(或阶段)专业发展综合评价,兼顾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结果,最大化地保证了公正性。
4.长效、显性反馈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
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向教师反馈年度反馈雷达图、阶段反馈折线图的形式,长效地、显性地呈现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情况。这种个人发展的评估结果在个人平台呈现,实现了过程激励与行为激励的有机结合。实践也证实了这种长效的、显性的反馈对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行为意识的内驱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反思
(一)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是“发展性”评价观的具体化
正如教师效能增值性评价带来的学生成绩反馈“偏误”、高风险人事决策依据“质疑”[14]一样,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和“本土化”特征。也恰如教师效能增值性评价能较好地区分不容绩效的教师[15]一样,教师专业发展360评估具备了国际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特征(评价主体多元化、方法多样性以及评价结果有效利用[16])的特点。构建“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模型”尽管在区分度上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在总体上已经能客观公正、科学长效地评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并体现在基层学校校本管理的“一事多用”的应用中。因此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体现了评价角色不清的矫正、内容结构的合理化、评价理论与技术的优化等价值,是发展性评价观的中国化与具体化。
(二)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建立了衡量标准具体、有一定区分度的教师发展保障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模型”研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评估的基点,具体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状态;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平台作为校本评估的着力点,形象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结果;多元化的评估主体介入作为校本评估的质点,科学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年度和阶段性教师专业发展反馈作为校本评估的焦点,显性化了教师专业发展态势;“奖励方案”的实施作为校本评估的支点,物化了教师专业发展成果。360度校本评估的“基点”“起点”“质点”“焦点”“支点”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管理保障机制。多元化的评估模型、信息化的评价方式与反馈、独创性的学术奖励方案,形成了学校教师发展标准具体明确、区分度有一定科学性的创新性的校本评估保障机制。
(三)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360度校本评估”实施的三年来看,用具体化(评分结果)的学校教师发展趋势(教学比赛成绩、研究成果数量、学生学业发展态势等等)呈现上升态势。从第三方专业机构(上海普教所)教师专业发展评估结果看:在区分度上尚有不足之处,但是独创性的“奖励方案”、显性的评估结果反馈对改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意识行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360度校本评估”的构建,实现了评估结果引导、激励教师关注专业发展与提升的校本评估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为业务疲软、职业倦怠等情况提供了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兄.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有效性评价走向概念性框架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1(7):7-10.
[2]张凤芹.中小学校本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11.
[3]胡中锋.校本评价方法与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0.
[4]黄葳,贾汇亮.校本评价:理念与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37-40.
[5]王蘊.试论高校教师“360度绩效评估制度”[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6(6):126-128.
[6]D Hopkin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chooling: lessons from the OECD,International school Improvement project[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1987:347.
[7]陈煜,等.基于校本评价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94-97.
[8]韩信传.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准则与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2009(3):70-75.
[9]陈冬丽,张颖之.教师PCK内涵和模型的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2):59-64.
[10]陈柏桦.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师专业素养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50-53.
[11]王吉康.国际视野中教师评价特点及对我国校长评价教师工作的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6):65-68.
[12]崔俊萍.英国公立学校为何留不住教师[J].上海教育,2016(14):46-49.
[13]闻万春,刘桂秋.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64-66.
[14][15]张雅楠,杜屏.增值评价在美国教师评价中的运用和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17(1):67-78.
[16]陳法宝,李学书.旨在促进专业发展的国际教师评价研究[J].外国语中小学教育,2017(1):50-55.
责任编辑:赵赟
Abstract: To further stimulate the internal dr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ackle the realistic problems, our school conduct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action research to construct the first level index of five dimensions and the second level index of 18 dimensions including teacher morality,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teaching performanc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influence, and we have also constructed the omni-directional school-based evaluation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ubjects, method varieties and effective use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e evaluation is based on the models, focuses on informational electronic files, guarantees the quality of evaluation with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ubjects, stresses the yearly and stage feedback as the focus, and adopts the academic awards as the fulcrum of evaluation, eventually having established the concrete and divided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360-degree evaluation; school-based evaluation;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