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金公司的自购风险

2018-11-21宗禾

齐鲁周刊 2018年46期
关键词:金额投资者次数

宗禾

公募基金正掀起一股自购热潮。统计显示,截至11月13日,今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次数达到218次,创近4年的新高,自购金额达到27.26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基金发行寒冬下,虽然自购行為很大程度上基于营销的需要,但是基金管理人拿出“真金白银”也体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理念以及专业机构对后市乐观的看法。

在此逻辑下,市场进一步关注的是,这一颇具诚意的行为过去是否真的能给基金业绩带来实质性变化?购买“自购基金”是不是一笔好的投资?

市场低位的基金自购高潮

Wind统计显示,截至11月13日,今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次数达到218次,已超过前3年的水平。2015年、2016年、2017年基金公司的自购次数分别为169次、102次和146次。

从净申购金额来看,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净申购金额达到27.26亿元,远超过2015年和2017年,逼近2016年全年水平。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这一金额分别达到21.46亿元、29.82亿元、23.27亿元。

据查,基金公司自购最早始于2005年,当年共有14家基金公司参与,涉及自购金额约为4.7亿元,此后随着基金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产品类型更为丰富,自购次数与金额持续提升,并于2015年攀升至20亿元以上的级别。

在基金的自购行为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金公司因为定开产品的设置原因,必须要进行1000万元的自购,这类更多是由于产品的属性,而另一类则是基金经理、基金公司员工的自购。

从自购产品类型来看,债基(包括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偏债混合型基金)、偏股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是今年基金公司自购的主战场。

统计显示,今年218次自购行为合计的金额为27.26亿元。其中,债基发生的自购次数达到125次,自购金额达到15.93亿元,偏股基金发生自购的次数为65次,自购金额达到8.88亿元,两者合计190次占到总次数87%,合计金额24.81亿元占总金额91%,由此债基和股基成为在自购产品中最典型的基金类型。

再具体到基金公司,今年以来,有2家基金公司自购次数超过10次,分别为广发基金和创金合信基金,有14家基金公司的自购次数超过5次,而去年同期仅有4家公司自购次数超过5次,没有1家超过10次。

显然,基金公司今年对于自家产品,不管是出手的次数,还是出手的金额,都毫不吝啬。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发行的养老目标基金上,多家基金公司更是全员自购。有基金公司员工甚至开玩笑说:“发工资感觉就是发份额,因为发了工资就买了基金。”

还有基金公司员工说:“我不仅自己买了,还发动全家上下都购买了,加起来估计也有几十万元。”

而在其他产品上,近期也有多家基金公司在产品海报上打出“自购”的字眼,瞬间让人有种都在集体自购的感觉。

联泰基金金融产品部总监陈东认为,基金公司自购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在单一客户持有比例不能超过50%的新规下,基金公司为满足机构投资者的定制需求,通过员工自购和发起式基金的形式稳定产品持有人结构和产品规模;二是基金公司出于对自身投研能力认可或者营销的目的,以员工自购产品与投资者同舟共济作为亮点,吸引更多的资金,很多个人投资者会认为员工自购的产品在业绩上会更加“稳健”;三是在市场表现较差的情况下,投资者信心缺失,避险情绪持续升温,产品募集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通过员工自购来保证产品成立。

“基金自购并不一定是弱市市场下的必然行为。在强势市场和弱势市场均会出现,今年以来自购规模同比增加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年初以来由于受外部贸易争端的影响,国内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这也是自购规模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陈东说。

自购产品回报如何?

天风证券分析师吴先兴表示,从近10年来基金持有人变化数据看,机构重配和管理人自购的基金产品有一定超额收益,但自购只是对产品信心的表现,并不完全等同于真实业绩优秀。从风格上来看,管理人持有规模大的基金更多的暴露在大盘风格上,收益波动相对不大。

虽然自购看上去很美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投资者信心,然而在自购的基金中,其实业绩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以金信价值精选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9月1日,属于发起式基金,成立时有效认购总户数仅为8户,募集期净认购金额为1010.1万元。记者注意到,在这1000万元中,基金管理人股东认购了约500.03万元,基金管理人认购了10万元,而基金经理等人员认购了约500万元。

最新的三季报显示,该基金的份额在这一年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略微有点增长,A类和C类份额累计有1142.14万份,不过资产净值仅为735万元,已经出现较大幅度缩水。从基金净值来看,截至9月底,基金单位净值为0.6436元,也就是说,从去年9月1日至今年9月底,短短1年左右时间,基金经理等人员认购了的500万元,已经浮亏约178万元。

而根据11月6日最新的净值0.5422元计算的话,基金经理等人员认购了的500万元,相当于1年多的时间,就已经浮亏约229万元,差不多接近一半。

如果把基金公司股东的500.03万份也算上的话,那么两者累计1000万份的份额,在基金成立1年多以来,已经浮亏将近500万元。

以上只是众多基金中的一例。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基金自购基金数量达到217只,但多数处于亏损之中,业绩最差者亏损已超20%。

今年截至目前仅有浦银普益一只基金宣布成功募集,发行份额为2.05亿份。而10月以来,更有近20只产品发布延期募集公告,其中不乏养老目标基金等当红基金品种。

公募基金一向以专业投资能力而被投资者认可,但从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权益投资来看,业绩难尽如人意。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混合型及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均现亏损,而基金自购权益产品也全线净值下跌,最多者亏损幅度已近27%。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广发基金自购中证京津冀ETF联接A、广发中证基建工程指数A各1000万元,但截至目前两只产品亏损已达到26.99%及24.1%,这意味着这两笔自购亏损已超过500万元。此外,广发基金自购的中小盘精选混合、广发沪深港龙头混合以及广发沪深300指数增强A亏损幅度均超过7%。富荣富康混合基金成立以来下跌达到23.25%,该公司自购金额为400万元。目前基金持有份额最多的鑫元价值精选A、东方阿尔法精选混合、国泰量化价值精选,成立以来分别下跌15.44%、13.68%以及10.29%。

对于投资者来说,自购的基金是否具有风险?陈东认为,基金的风险更多是取决于基金的类型和投资策略,投资者在选择自购基金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应关注整个市场的情况,尤其需要关注基金产品管理人的资产管理能力。从历史业绩看,自购基金与普通基金区别并不大,仅是在持有人结构上有较大的不同,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情况选择是否投资自购基金。在自购基金中,普通的自购基金封闭期较短,一般在1个月左右,封闭期过后可随时赎回,投资者在选择此类基金的时候主要应该关注产品的投资范围和投资策略是否和自身需求匹配;在发起式基金中,多数产品是由机构定制的,并且产品要求员工自购持有期不少于3年,因此在投资策略上会追求绝对收益,比普通的自购基金更加稳健,但由于是发起式基金,封闭期也会比较长,投资者在认、申购时应注意考虑流动性需求。

(文据《上海证券报》《每日经济新闻》等)

猜你喜欢

金额投资者次数
2001年-2020年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资金来源情况表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一类无界算子的二次数值域和谱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