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一座城市的百年荣辱

2018-11-21江寒秋

齐鲁周刊 2018年46期
关键词:青岛山东德国

江寒秋

青岛的著名景点有很多,但称得上城市地标的,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开埠初期就修建的栈桥,再一个就是1997年建成的五四广场。

外地人来青岛,必定会到五四广场。其主体部分“五月的风”雕塑,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喻示出一种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五四广场和“五月的风”都因五四运动而得名——1919年的五四运动,其重要主题便是“还我青岛”。

从1898年德国强占青岛到1922年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主权,24年的殖民经历一方面催生了现代青岛的城市原型,另一方面,作为近代史上标志性的导火索事件,青岛的失与得也在某种程度上,构建了整个国家的国耻记忆。

胶澳开埠

1891年6月,内忧外患之下的清政府终于决定在胶州湾设防。次年冬,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2000余人驻防青岛。从1893年开始,除了建造总兵衙门、前海栈桥,章高元还在团岛、衙门山等处开始修筑炮台,试图重新恢复已形同虚设的海防。但在1897年11月14日那个清晨,当德国东亚舰队的士兵们在前海栈桥登陆后,章高元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了乌有。

1897年11月14日清晨,落潮。在晴好的天气和微微的东风中,德国海军登陆部队700多人登上了栈桥,迅速将军队布置在桥头兵营前的广场上。德军占领信号山,建立了通讯信号站。

在控制清军所有的兵营和弹药库并切断电报线路后,德国海军司令派其副官、海军上尉封·阿蒙受命前往总兵衙门,命令驻扎的章高元将其部队撤离退出青岛。德国海军部队到达总兵衙门时,清军还行持枪礼,章高元向迪特里希套近乎,要副官回去问迪特里希是否可以应他的邀请赴第二天举行的宴会。

然而,当章高元接到迪特里希给他的最后通牒的时候才大吃一惊。章高元立即给北洋大臣王文韶和山东巡抚李秉衡发电报。称德国军队纷纷上岸,将军营围住,限3点钟将驻防兵全行退出女姑口、崂山以外,只允许带火枪一车,以48小时退清。

这时收到电报的北洋大臣王文韶和山东巡抚立刻向清政府报告。清政府在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刻手足无措,在多方考虑之后,军机处奉光绪的旨意,向北洋大臣和山东巡抚发电称:敌情虽横,朝廷绝不动兵。若轻言决战,立起兵端,必致震动海疆,延误大局。命令章高元于胶澳附近驻扎,非奉旨不准妄动。

章高元离开德国军舰后,带领队伍向烟台转扎。在清军撤离之时,德军以炮火攻击,致使清军兵士一死四伤,军械、帐篷、粮食被抢。于是胶澳就这样被德国军队占领。

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和不战而退的章高元就这样将青岛放弃了。1898年3月6日,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青岛自此沦落为德国租借地长达17年。这段屈辱的历史没有被忘记,从1998年开始,每一年的11月14日,青岛都会鸣防空警报。

日德之战

一战爆发后,随着战事的升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当时袁世凯为争取日本支持恢复帝制,放弃了收回胶州湾的拟议,于1914年8月6日公布《中华民国中立之正式宣布》,决定保持中立。

欧洲战事紧张,自顾不暇的德国无力顾及远在亚洲的胶澳殖民地,打起了提前归还青岛的算盘。8月13日,德国表示:愿将胶州湾租借地直接归还中国。德国当然不是良心发现,德皇威廉二世不会把到嘴的肉轻易吐出来。根据1898年《胶澳租界条约》规定,“嗣后如德国租期未满之前,自愿将胶澳归还中国,德国所有在胶澳费项,中国应予赔还,另将较此相宜之处让与德国。”

对于德国的阴谋,北洋政府没有上当。素有“中国的马基雅维里”之称的梁士诒建议德国先把青岛交给美国,让美国再归还给中国,但是这一策略因被美国拒绝而落空。

8月15日,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幡酉吉与北京政府外交总长孙宝琦会晤,逼迫中国政府打消收回胶州湾的念头。同日,日本驻华代办小幡对袁世凯进行恫吓:“中国议收回胶州湾,此事不向英日咨,直接与德商,必生出日后重大危险。”为逼迫北京政府就范,日本还祭出了杀手锏:日本政府可以帮助中国政府镇压革命党、维护其统治。

在频频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的同时,也是在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其从日本和中国的所有水域撤走所有德国舰船,并在一个月内将胶澳的全部租借地交给日本,“无条件地,无偿地”,但“目的是最终原封不动地归还中国”。

此后,北洋政府又向英法两国提出自己出兵收复青岛的建议,仍遭日本的反对而失敗。

1914年9月2日,日军调动了以第十八师团为主力的陆军4.5万人,于山东龙口强行登陆。日军先是在15天内先后侵占了黄县、掖县、平度、即墨以及胶济铁路沿线城镇,最终攻占青岛。

谈到日德青岛之战的影响,青岛市档案馆历史学者周兆利认为,日德青岛之战改变了东亚的国际关系格局。青岛失守后,德国人丢掉了他们在亚洲大陆上最后的殖民地,也失去了德国在欧洲以外的最后一个战略据点。而日本独占青岛后,一方面开始大量投资工业和纺织业,进行经济掠夺;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称霸东亚的野心,为其成为二战策源地埋下了伏笔。刘增平认为,一战给中国带来了思想觉醒,引发无数仁人志士睁开眼睛看世界,一战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及重要转折点。

“二十一条”和五四运动

日本攻占青岛后,山东督军靳云鹏呈请北京政府,与日本政府谈判,要求日军迅速撤退。袁世凯于11月18日令靳云鹏去青岛见日本总司令神尾光臣中将,提出撤退军队,撤销邮局,拆除军用铁轨等要求,28日又向日本驻华公使馆提出同样要求。

1915年1月8日,中国政府宣布撤销山东作战地区,再次照会日本,要求日军撤军。

但日本政府于18日提出了要求,即历史上所说的“二十一条”,从8日到18日仅10天,可见日本帝国主义是蓄谋已久的。

5月25日,外交总长陆征祥与日本公使签订了草约,这年12月12日袁世凯当上了皇帝,但受到民众强烈反抗,蔡锷起义,许多省响应。1916年1月23日袁世凯下台,皇帝梦破灭,6月6日袁世凯死亡。北洋军阀权力重新洗牌。

此时,北洋政府尚未对德宣战,以章太炎、谭人凤为首的反战中立派认为协约国战胜同盟国之日便是中国亡国之时。

他们主要理由是,过去俄国南下英国北进,大有吞并中国之势。幸得德奥等现在的同盟国成员的阻扰,才没有成功。假使同盟国战败,协约国无后顾之忧,中国必被其瓜分。如若同盟国继续茍存,就能推迟中国的灭亡。

正是因为章太炎和谭人凤的论调在当时的中国颇有市场。时任总统黎元洪才能否决段祺瑞的开战要求。

最终,扭转中国舆论偏向,给段祺瑞制造宣战借口的恰恰是臭名昭著的“无限潜艇战”。很多人只知道这种德国人搞出的超限战,曾经将美国拉入一战。但这同样也是将民国拉入战争的原因。

1917年3月初,德国潜艇击沉了一艘载有500多名华人的法国邮轮。消息不胫而走,顿时举国哗然,对德国的谴责声一浪大过一浪,以至于压过反战中立派的声音。

借此良机,段祺瑞召开了国务会议,顺利通过与德绝交的议案。同年8月14日,民国正式对德宣战。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后,压抑在人们心目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5月2日,山东工人在济南北岗子举行了“收回青岛”演说大会。两天后,就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

外面硝烟正起,处在风暴中心的青岛却异常平静。由于日本人在青岛封锁消息,提前采取了高压防范策略,青岛一直没有什么抗议出现,直到明德学堂的学生首先组织起来。

据青岛文史专家鲁海介绍,明德学堂是基督教美国长老会1911年在青岛创办的一所学校,学生在校长王守清支持下,高举自制的横幅、旗帜上街游行,自胶州路至山东路(今中山路),一路上高呼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收回青岛和胶济铁路!”在全市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也是“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岛唯一的一次游行。这次活动之后,日本守备军司令部立即下令查封了明德学堂。为了不使学生失学,校方将学校迁至潍县(今潍坊)。1920年,明德学堂重返青岛,改称明德中学,后又改名为胶东中学、青岛市私立崇德中学。解放后,改称青岛第十一中学。

赎回主权

有部电影叫《我的1919》,由著名演员陈道明扮演中华民国的代表之一顾维钧,在巴黎合会上有这么几段台词:

“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孟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战争期间,中国派往欧洲的劳工就达十四万,他们遍布战场的各个角落,他们和所有战胜国的军人一样在流血,在牺牲,我想让大家再看一张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华工墓地照片,这样的墓地在法国在欧洲就有十几处,他们大多来自中国的山东省,他们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换回自己家园的和平和安宁!”

巴黎和会中方全权代表之一王正廷后来回忆说:“我一生有一桩得意事,就是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但青岛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英美诸国皆支持中国收回山东权益。日本极不情愿地与中国开始权力交接。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胶济铁路和青岛回归拉开帷幕。1922年3月,王正廷出任鲁案善后督办,他代表中国政府和日本经过艰难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之后,12月1日,中日在北京签署《山东悬案细目协定》,中国付出巨款,赎回了青岛主权和胶济铁路,仅胶济铁路就花了四千万日元。

1922年12月10日,中日双方在青岛举行了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收回青岛主权,青岛结束了它长达25年的遭受德日殖民统治的惨痛历史。

然而好景不长,全面抗战打响后,1938年1月14日,日本华北方面军的国崎支队和海军第四舰队先后进入青岛市区。至此,青岛再次沦陷,第二次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猜你喜欢

青岛山东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青岛明月申牌?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