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尘埃里的一战华工

2018-11-21海欣

齐鲁周刊 2018年46期
关键词:华工工人法国

海欣

一战期间,德日两国在中国开战,中国军队只能作壁上观,参战的方式是派劳工远赴欧洲。有大约14万劳工被英法两国招募。这些劳工背井离乡到达欧洲后,既在法国工厂工作,也在比利时的英国前线从事非战斗类工作,为协约国的作战辛苦劳碌,不少人客死他乡魂飘海外。

这段被尘封甚至被欧洲国家的主流叙事有意无意忽略的历史事实,正在越来越多的历史记忆打捞中浮出水面。在国际传播中,讲述真实的历史,不是呼唤悲情,不是展示伤痕,而是让世界能够正视历史,尊重在人类长河中奉献过的每一个生命,他们不应悄无声息地默默故去。

“以工代兵”的华工命运

“既然我們在中国举行纪念日活动,那么,我在此也想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一战的欧洲战场上,有14万中国劳工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一个世纪以来,这段历史在世界各国的史书中都鲜有提及。” 11月11日,加拿大驻华大使麦家廉在使馆举办的一战停战百年纪念日活动上说。

所幸,在众多人士和组织的推动下,那些被遗忘和淡忘的历史正在记忆中回归。

时钟拨回到100多年前。由于日本的强烈反对,中国虽在1915年不能直接参加一战,但提出一个杰出的外交策略,叫做“以工代兵”。1915年夏天,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为一战付出严重代价,尤其是法国,伤亡率极高。所以战争还没有进入第二个年头,法国人和英国人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战争、全面战争,不仅依靠经济军事实力,还是人力的较量。时任税务督办梁士诒对法国人提出,我们可以为法国提供大量工人。

法国人很快接受了。他们派了一位退役上校来中国和梁士诒谈判,因为中国当时还是中立国,没有参战,所以必须把这个谈判伪装成私人的交往。梁士诒首先创立一个公司叫“惠民公司”,后来在天津、上海、香港都设立过分公司,这个法国退役上校假装是农业科学家,与梁士诒签订合约。于是从1916年初,中国开始向法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华工。

到了1916年夏天,英国人也坐不住了。大英帝国本身命悬一线,丘吉尔在英国下院发表演说,为了存亡,英国必须接受各种帮助,“even from the Chinese”(即使是来自于中国人)。最终法国在中国招募了4万华工,英国招募了大约10万人。

美国参战后,向法国政府借了1万华工,为美国在欧洲的远征军服务。在美华人的地位很低,且多数是南方人,身材矮小,靠开饭店、洗衣店谋生。在法国的华人,不仅人高马大,还有法律保护。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在美国的中国人,是不能申请国籍、拥有资产的。但是在法华工,在法律上是和英国人、美国人平等的。

华工绝大多数是山东人,一开始英国想要在殖民地香港招募,但是遭到了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反对。他的考量有两点,一、英国招募的华工,绝对不能踏入英国国土,对英国工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当时英国的工会非常厉害——只能送到法国战场。(而法国的天气冷,南方人无法适应。)第二,他认为南方人不如北方人强壮。山东的面积不到法国的四分之一,但是人口可能是法国的两倍。华工分三种,穿白色制服的技术工人,穿灰色衣服的一般工人,还有工头和警察。不同工种薪水不同。当时想要去法国成为劳工,竞争非常激烈。首先要进行21项身体指标的检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筛查沙眼。

英法所招的华工大多身高六英尺,一米八以上。每个被录取的人,要经过所谓“sausage machine”,先剪掉辫子,换了衣服,再洗三次澡。洗澡、体检完毕,给每个人制定一个编码,从此编码就是他们的名字。

整个一战延续了不到1500天,但华工在战争结束后,仍旧牺牲生命。因为他们要清理战场,战场里有许多未引爆的炸弹。一部分是还没到法国,被德国潜艇击沉,有一艘船所载的大约五百华工因此葬身大海;有一部分华工为英国远征军服务,而英国人在一战战场上经常战败,因此为英军服务的华工经常受到战争直接波及。

还有一些华工,死于对武器的无知。有一次,德国战俘和华工发生矛盾——后来证实这是澳大利亚军人在其中挑拨离间,对华工说:“你看德国佬欺负你们,还不扔个手榴弹过去?”华工能接触武器,手榴弹也很好买到,十法郎一个。但是他们扔过去不知道把引线拔掉,扔到德国战俘营的时候,又被扔回来,华工就被炸死了。法国的夏天骄阳似火,有的华工在午休的时候,用雷管编成帽子,打个盹,醒来后再抽根烟,就被炸死了。

如今在法国南部,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华工墓地,墓碑上一般写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的字样。1919年,最早一批回国的华工在法国为牺牲的同伴举行追悼会。会上有一个他们手扎的牌坊,上面有一副对联,非常生动地表述了华工对东西方文明的贡献——“血洒欧西壮世运,魂归祖国挽神州。”横批是“流芳百世”。

“再造中国文明”的群体

在欧洲,有3000名华工去世。另有3000人在战争结束时决定留在法国,从而建立了在法国的首个华人社区。剩下的回到中国,为家人带回了总额约5300万法郎的巨额收入。

英国和法国当局一致对中国工人的工作效率给予了高度肯定,尤其是那些留下来帮助战后重建的中国工人。几乎所有人都获得了奖章,其中一些人还凭借英勇表现获得了嘉奖。很多人取道加拿大回家,1920年,《哈利法克斯先驱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赞扬了中国工人对战争获胜的宝贵贡献。

中国政府把华工送到法国,不仅把中国命运与协约国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再造中国文明”的一部分。

许多华工为英国航空兵服务,还有的在军火库工作,一战期间的坦克是尖端武器。一开始英国国防部不允许外国人接近坦克。结果后来发现,华工修理坦克比英国工人还要快,所以有三个华工团专门为英军修理坦克。虽然这些华工既不懂法文也不懂中文,但是他们心灵手巧。

一战是战壕的战争,而华工是挖战壕的绝对好手。英国外交部有一份报告指出,如果把一个印度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英国人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工人挖战壕的效率是印度人的两倍,比英国人还要高。

之前也有过华工出洋,去古巴去美国,但那都是私人行为。在清朝,任何人离开祖国,到国外谋生,都被称为“天朝弃民”。而在一战期间,中华民国政府特别在总务院下设立保侨局。梁启超在报纸上说:“我国既为国际团体之一员,则在体面上及责任上,对于德国此种蔑视中立国之行动,万难漠视,否则,即为自外于国际团体之列,”“故我国一方面以国家对于国民之责任,一方面对于世界国家地位,尤不得不有一种主张也。”他提出,中国如能借保侨的机会参战,“实为我中华民国国政上开一新纪元。”

一战华工为中国宣战争取了机会。换句话说,华工不仅为协约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还出色地捍卫了国家利益。华工不仅参与拯救西方文明,也是参与中国文明再造的主要部分。

华工有较高收入,物资供应也有保证,一战时法国、英国的物资很短缺,但是他们的供给有咖啡、葡萄酒、米和油,尤其有钱。此外,华工非常年轻,大约二三十岁,有很多浪漫故事于此间发生。

华工在法国不仅跟西方人学习先进文明,谈法国女朋友,还有许多实实在在的观察和感悟。比如当时在中国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在法国他们有机会和妇女一起工作,男女是平等的。又比如他们与西方人一起工作,不比西方人差。华工傅省三说:“我们与西方人赛脑力赛体力,都不比他们差。如果我们拥有平等的教育,中国的前途不可限量。”

邓小平、周恩来等人到法国勤工俭学,也是步华工后尘。1919年,邓小平到法国时不到16岁,而不少华工直到1922年才回国。毛泽东写给蔡和森、萧子升的信件,对一战华工也有非常高的评价。

猜你喜欢

华工工人法国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一战英招华工遣返问题研究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法国(三)
法国(一)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调配工人
法国浪漫之旅(二)
基层关工人的梦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