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战百年启示录

2018-11-21吴越

齐鲁周刊 2018年46期
关键词:战争欧洲

吴越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雷东德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宣告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一百年来,历史学家不停地争论这场战争的合法性,无法确认数百万年轻人涌向凡尔登、索姆河厮杀,其意义究竟何在。这场战争,覆盖30多个国家、超过15亿人口,造成近1700万人死亡,是不折不扣的“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连日来,世界多国举行纪念活动,铭记这场历史浩劫给人类带来的伤痛。70多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齐聚一战停战协议签署地所在国法国。法国媒体评论称,当年的交战国共同纪念停战,既是应对在全球范围内有所抬头的民族主义倾向之举,也是在向全世界展示国际体系的多元性,倡导建立一个基于规则、开放和崇尚多边主义的世界。

一战与中国,就过去的观点来看,有关系,但不大。但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明,两者之间有着深层的关系。一战带给人类的遗产,尤其是带给中国人的遗产,还有待继续挖掘。

罂粟花开的日子

1918年11月11日早上10时59分,加拿大士兵George Lawrence Price为德军的狙击手所杀,成为一战中最后一名死亡的士兵。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可以看做一战时最早死亡的参与者(虽然正式的战争一个月后才打响)。

我们往往记住了最早的死亡者,而忽略了最后的牺牲者。4年多的时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集体大绞杀,无数冤魂长眠在以欧洲为中心的土地上。

在欧洲以及更广的范围内,每年的双十一不是光棍节,也不是购物节,这一天,许多人想起了战场上牺牲的老兵。加拿大阵亡将士纪念日、在美国退伍军人纪念日、英国国殇礼拜日都在这一天,法国和比利时也在这一天纪念那些保家卫国的老兵们。

法国的佛兰德斯原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拿破仑战争时期,那里战事不断,白骨成堆,哀鸿遍野。罂粟花从浸满鲜血的土壤里顽强地钻出来,茁壮地生长在阵亡将士的坟头,漫山遍野,一望无际。

一战期间,加拿大万千热血青年赴欧参战,在佛兰德斯死伤惨重。有无数无名战士长眠在佛兰德斯的黄土之下。大片的罂粟花盛开在无名战士的墓地。

1915年5月,第二次伊普尔战役期间,约翰·麦克雷奉命前往佛兰德斯战场接收加拿大阵亡将士。他在履行外科医生职责的同时,还充当枪手,也负责殡葬服务。

在安葬完好友亚历克西斯·赫尔墨中尉的次日,麦克雷坐在一辆停在伊锡尔运河河畔的一辆救护车后面,用笔在一张从发件本上撕下的纸上,书写他的痛苦和悲伤。

看着盛开在沟渠里、十字架间的野生罂粟花,麦克雷灵感汩汩而出,用20分钟写下了15行诗,这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一战著名诗篇《在佛兰德斯战场》:

在佛兰德斯原野上,罂粟花随风飘荡

一行又一行,绽放在殇者的十字架上

那是我们的疆场,而天空

云雀依然在勇敢地歌唱,展翅飞翔

歌声湮没在隆隆的炮声中

……

这首诗道出了千千万万战士的心聲,很快便在前线和后方广为流传,凡是听到它的人,无不为之深深打动。千万热血青年吟诵着这首歌,走上战场。

1915年12月,这首诗发表在英国伦敦的双周刊《Punch》上。因为这首诗,佛兰德斯战场盛开的佛兰德斯红罂粟成为全球国殇纪念日佩花。

回到1918年,除了战争结束,还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事件。这年1月,俄国成立了一支新的军队——红军,以维护之前一年取得的革命成果。2月6日,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获得了历史性胜利,当时一项民权法案规定超过30岁妇女有选举权。7月16日,布尔什维克处决了前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1918年也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格鲁吉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等国建国的年份,这些国家在2018年迎来建国百年庆祝。

满目疮痍的世界,新的文明慢慢崛起。

还需要提到一个细节,1918年9月28日,德国败局已定。虽然德军高层聚集了优势兵力企图决一死战,但是已经涣散了的士气无法挽回战局,战斗过后,英国士兵坦迪在与战友们清扫战场时发现了一名负伤的德军士兵。对方也发现了自己,停下来,方便坦迪进行射击。然而坦迪却有一个原则,即战斗过后便不会对任何人开枪。于是他示意对方离开,那名德国伤兵凝视了坦迪片刻,点了点头,艰难地走远了。

这个名为阿道夫·希特勒的德国士兵,将会开启新一轮的世界大厮杀。

膨胀的文明把人类带入灾难

一切要从战前说起。

那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年代,距离我们似乎十分遥远,但细察起来,在很多方面却与我们这个时代相似。1914年之前几十年,如同我们这个年代一样,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剧变的时期。电灯照亮了街道,也走入了更多的家庭;爱因斯坦正在研究广义相对论;精神分析等新兴学科开始起步;掠夺性意识形态如法西斯主义的种子已经播下。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欧洲主要大国之间基本上实现了近百年的和平。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进步、科学发现、伟大的思想、经济全球化,人类进步与文明看起来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然而,文明却把人类带入灾难。经济全球化带来战争的全球化,科技进步推动战场的快速迭代。全球金融中心伦敦为战争融资,德国发达的铁路系统在东线与西线调动数百万军队和挪动超级大炮。国家既是战争的目的,也是战争的手段。从英吉利海峡到阿尔卑斯山的战壕两侧,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上百万士兵对峙与杀戮,到后方从克虏伯到雷诺这样的工业巨头的武器创新,我们看到的是一场人类工业与技术的最高维度的应用场景,一条鲜肉大规模有组织地进入绞肉机的供应链。

作家卡夫卡对街头的爱国主义欢呼怀有深深的疑虑:“欧洲的和平已经维持了四十多年,不断积累的财富、科学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使大战看起来……根本是愚蠢的想法。”

德国发动对凡尔登的进攻,目标不是为了占领,而是与法国展开一场杀人比赛。每个宣战国家首都的街头,当士兵列队走过时,国民也都爆发出欢呼声。战争变成了一种人民的渴望,仿佛国家存在的目的,就是发动战争和赢得战争的胜利,个人的目标,也是获得战场上英勇的荣誉。

陷入疯狂的政治家和陷入疯狂的人民,共同导演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集体大厮杀。

1914年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这一天,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已无力再战,真希望一死了之。在疯狂混乱的人间生活,眼睁睁地看着文明毁灭,这实在太可怕了。这场欧洲战争是几百年来最大的一场灾难,期盼人类兄弟般友爱的最珍贵的希望就此付诸东流。”

同一天,在遥远的东方,白朗在河南鲁山一场与巡防队的遭遇战中受伤身亡,他的脑袋被割了下来。这场历时两年、席卷几省的匪乱终于平息。

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完成了宣战事宜,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子爵看着夜幕,说出了那句名言:“全欧洲的灯就要熄灭了;在我们有生之年,将再也看不到它们重放光明。”

此时,一个名叫蒋介石的年轻人正秘密出访东北,联络军官反袁,当他得知欧洲爆发战事,就给孙中山写了一份《陈述欧战趋势并倒袁计划书》,这是他第一次为孙中山提出军事方面的意见。

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整个欧洲,炮声隆隆。

这一天,卡夫卡在布拉格驻足观望了一场爱国示威游行,他在日记中写道:“市长在致辞。先是听不见,而后又出现,随后又是这句德语的欢呼:‘吾皇万岁!我站在那,眼中满是怒火。这种行伍,就是战争所造就的最恶心的结果。”

就在两年前,他写出了《变形记》。人类在变形,从那个时代一直变到今天。

同一天,北京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华民国在这场前途未卜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没有一战,何来五四?”

开战3年后的8月14日,段祺瑞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这之前,已经有大批华工在政府的组织下奔赴欧洲。

上一次中国对列强宣战还是1900年,世界形势已经大为改观。这一次对德奥宣战虽含从强从众的因素,但这一抉择本身无疑是积极的,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如果说晚清政府在庚子事变期间对列强宣战是源于仇外、盲动和野蛮,那么中国在一战期间对德奥宣战则是进步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次意在捍卫国家利益的理性与慎重的外交抉择,可谓“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里程碑”。

回顾一战历史,国际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念及14万中国劳工远涉重洋,赴欧洲战场协助英法军队修建公路、战壕,维修铁路、坦克,拆除未引爆的炸弹……重温这些事迹,令人唏嘘于艰苦的历史岁月。

一战期间的法国华工,85%到90%来自山东,而山东的命运正是在巴黎和会上受到考验。中国的“以工代兵”一举,让协约国免除人力资源破产之虞,如同美国的参战,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意义并不大,但在财政上意义重大,使协约国免于财政破产。

这场遥远的厮杀,深刻影响了中国。在自己国土上开战的日本和德国,无论哪一方都是对中国极大的羞辱和伤害;一战提供的短暂“真空”,促成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也使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新的思想悄悄萌芽,巴黎和会引发的怒火,点燃了思想的火花,最终聚集起强大的力量,使这个民族涅槃重生。

有人称,就中国而言,广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起始于1895年,终结于1919年。这期间的中國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潮,东方的、西方的,都拿到中国试验;共和政体、民主政体,杜威的哲学、罗素的哲学,各种学派和学者都在中国粉墨登场。这个时代就像狄更斯《双城记》里所描述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代新人开始崭露头角。

推动“五四”之“文化转向”的,不仅是从器物、制度的变革方向向前衍生的进步观念,而且更是“再造新文明”的这种“自觉”。战争的结束与苏联的成立,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运动和政治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放宽历史视野,评判中国百年历程,五四运动可谓一个分水岭。有人甚至提出:“没有一战,何来五四?”

百年难以摆脱战争阴云

第一次世界大战士兵的鲜血,深深地渗入当今欧洲版图的各种颜色。欧洲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以及横跨欧亚的奥斯曼帝国解体,形成了今天的中欧、东欧、巴尔干、中东、北非的地图。一战之前,欧洲列强对非洲、中亚、亚太地区殖民地瓜分与角逐,以及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间的领土分赃,也基本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地图。

今天中东的以色列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始自《贝尔福宣言》支持的犹太复国运动;而库尔德问题,源于英国、法国和土耳其把库尔德人划分到今天几个不同的国家。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所引发的海湾战争,可以追溯到一战打乱重组的世界秩序。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19年参加了巴黎和会,他写了一本畅销书《和平的经济后果》,认为巴黎和会应该为包括战败国在内的欧洲经济恢复元气创造条件,但和会只关心安全与边界划分,关心对战败国无法付出代价的惩罚。这本书是对《凡尔赛和约》的控诉,还预言了战后欧洲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一战后欧洲重建失败,导致了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兴起,希特勒的上台。

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马歇尔计划,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吸取了教训。

这场被视为“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孕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局了整个20世纪血腥、动荡、战乱、革命冲突的历史。二战结束之后,盟友变脸对手,冷战马上开始。一战期间爆发了俄国的十月革命,苏联成立,冷战就是以苏联为首的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之间,在军事、意识形态、经济等方面的全面对抗与竞争。

冷战结束后,南斯拉夫的解体,点燃了欧洲的火药桶,这是第三次巴尔干战争,透过其间所发生的种族仇杀,可以后视到20世纪初的两次巴尔干战争,甚至可以嗅到一战期间种族清洗的血腥。

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曾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在纪念一战结束百年的活动上说,所有人每天都应为世界和平这一共同的事业添砖加瓦。然而放眼当今世界,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沉渣泛起,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冲击,多边规则屡遭挑战,零和博弈思维不时挑起摩擦,世界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加。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人们更有必要利用特殊年份回顾历史,为人类和平发展的未来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战争欧洲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欧洲“芦笋季”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