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华工的欧洲见闻录

2018-11-21李全福

齐鲁周刊 2018年46期
关键词:三姑华工老人家

李全福

我的祖父李琴书,山东青州孙板村人,大约生于公历1880年,逝世于1948年,享年68岁。祖父有一定文化,可能上过几年私塾。

我家当年在村里是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几亩地一头牛,农具基本齐全。孩子虽然多,但和大多数农家一样,靠着勤奋、肯干、能吃苦,勉强维持生计。

一战期间,中国要出华工,以参加战时后勤的方式参战。当时的益都县,给各个村派了华工的名额。据我伯父和奶奶说,派华工不是有人理解的抓壮丁,拉着就算一个,而是当时政府派任务下来,要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

县政府找到孙板村一个殷实的人家,叫他的儿子去。可是人家不缺吃穿,胆子又小,怎肯应征去战场?根据这点,我觉得当时政府选派华工是经过考察的,不合格的,如口碑不好、调皮捣蛋、有不良记录,都不要。毕竟是远渡重洋,弄一些不着调的人到外国去惹是生非,岂不是自找麻烦?

我祖父得到了人家不去的消息,他正有到外面世界看看的愿望,就去问:我去行吗?招工的人正在为难,看到有送上门来的,了解了一些情况后,就同意了。为此事,后来我还问过奶奶:人家没派他,他为什么主动去啊?奶奶说,他就是想到外面看看。估计他当年不一定去过济南青岛。当时放着太平日子不过,到几万里外的欧洲看打仗,还真是有点冒险精神和好奇心。据说,我们村就去了他和我的一位堂伯祖父,不知道是否确实如此。总之,当时审查还是比较严格的。

就这样,他老人家远渡重洋到了欧洲。我原来以为他是到了法国,后来问奶奶,说他是去了比利时。具体做什么工作不清楚,只听奶奶说当地人民对他们非常友好热情,他们排队走路时,当地人纷纷送水果。他们应接不暇,两手不断地接水果,兜里都装不下。奶奶还说,祖父在果园里帮助当地人干过活。

战后,祖父因为家里老婆孩子一大堆就回来了。华工中个别年轻的、不愿意回来的,在欧洲落户娶妻生子。他老人家好像没上过战场,或是近距离接触过战场,只是在后方服务。若是有那样的经历,他一定会和大家炫耀。祖父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人送外号“常陪”(夏天晚上经常陪人聊天到最后),有惊险的经历自然会百说不厌。

在他离家这一段时间,县里给我家发了一些钱。是按月,还是按季度,就不清楚了,估计是按月发放。每次是两块或三块现大洋,在当年无疑是一笔巨款。过年时,还有慰问品,政府发猪肉。我叔叔说,是一扇猪肉,具体多大的扇,我没细问,他当时年纪还小,记不太清楚,也是后来听老人们说的。当年,农民过年能炖一大锅肉的屈指可数,这一锅肉奶奶及其他家人说过好几回,我也听过好多次,看来美好的回忆,总是让人再三回味。

战后,祖父风光地回家,带回一个军挎包和水壶,特别引人注目。就像上世纪80年代刚改革开放时,回国带来彩电、冰箱。叔叔、姑姑上学时背着军挎包,带着水壶,引来村里大人和孩子羡慕好奇的眼光。几十年后,我三姑还颇为自豪。三姑是战后几年出生的,祖父给她起了个小名“欧”,以纪念一战时赴欧当华工参战的经历。

这一次经历,让我祖父的眼界彻底放开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父亲、叔叔远离家乡,到天津打工,他都非常支持。父亲、叔叔后来挣了钱,给他寄回老家,他有了打酒喝的钱,更是喜不自胜。我作为他的长孙,1941年在老家出生。从来没抱过孩子的他,喜滋滋地抱着我满村里转,逢人就自豪地说,我孙子长大了开飞机去。村里人不要说看见,听都没听过飞机为何物。当然,他接着又会不厌其烦地讲早年赴欧参加一战的见闻,农村人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

可惜身体瘦弱高度近视的我,没能实现他老人家的愿望,只是在上世纪70年代搞外贸出差时,经常坐飞机而已。

祖父身体一直很健康,后来由于被农具碰破了腿,又加上农村缺医少药,导致无法有效治疗,结果腿部长期溃烂,夺去了他的生命。回想起來,至今令人痛心不已。

现在一战结束已经百年,包括我祖父在内的十几万华工,他们当年的奋勇劳苦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承认和赞誉。听说比利时也立了纪念碑,记述他们的功绩,供后人凭吊。我祖父以及千千万万华工老人,可以含笑九泉了。

猜你喜欢

三姑华工老人家
一战英招华工遣返问题研究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铭记于心的残缺
陪娘串门
陪娘串门
三姑
我想去看望上帝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李鸿章为秘鲁华工维权
感谢爷爷给我带来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