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流水”的创意

2018-11-21吴赛春

山东陶瓷 2018年1期
关键词:色带高山流水伯牙

吴赛春

图1 高山流水

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同时为各种艺术创作引入了很多新的元素,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始复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秀的传统美德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发展不可或缺的前进元素,而在紫砂壶的创作中,引入传统文化题材,更是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一方面源于紫砂壶本身就依托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紫砂优良的可塑性,功能性,为更多的紫砂主题创作提供了物质的基础。眼前这把壶,就是从我们所熟知的“高山流水”这个典故衍生而来的紫砂壶艺作品,在解读“高山流水”这一文化概念中融入自身的理解,并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形象塑造,将其与紫砂壶的造型融为一体,最终呈现出来的创作形态。

相传“高山流水”原本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随着岁月的流变,逐渐分成了《高山》和《流水》两首著名的古琴曲。这两首曲子之所以著名,则源于一个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某一次在外弹琴,遇到了樵夫钟子期,钟子期在听了伯牙的琴曲后说出了“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两句话,这与伯牙心中所想不谋而合,成为了千古知音的典范。所以这一听音辨意的故事,随着历代文化的渲染,产生了天然的理想的艺术化加工,从而引申出了种种含义,例如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就写道:“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其后的中国历史中,对于“高山流水”的诠释一再的发生变化,音乐、书画、雕塑,或奏音达意、或以绘言辞、或塑形传心,紫砂作品“高山流水”壶正是延续了这一传统,将自身创作的“高山流水”的形态,结合紫砂壶的结构,表达出旷达无边,志存高远的美好祝福。

传情达意是紫砂作品“高山流水”壶的重要特色,但其主要的表达方式,仍然是通常的紫砂花塑器造型语言,按照紫砂壶特有的形式美来进行造型线化处理。在视觉上首先要考虑的是,要能够描绘出水从高处往下的自然效果,在我们传统艺术中对于水的描绘常以留白的方式,但那只能够用来表现相对静态的水,动态的水流则需要借助各种曲线,形成一种摇曳的动感,有了动感同时也就将水的存在展现了出来。所以“水”应该是从上到下贯穿整把壶的存在,但是仅仅用线条勾勒出水的轮廓后,仍然有所不足,同色泥料并不能形成对比,所以需要用其它颜色的脂泥上色。所以在壶的身筒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印象中水流过的地方,都形成一条明显的色带,这条色带从壶钮开始,逐渐向下扩展,形成了两条分叉的S曲线,一路延伸到壶身底部,并在底部大面积的留空,并采用类似点砂装饰的手法,用脂泥表现出飞溅的水珠,并且在整个脂泥色带之中同样部分留白,为的是表现水流清澈透明的本质。

成功的表现出水的流向,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山之“高”,在紫砂壶的形态塑造中,有一种模仿鹅卵石的装饰技巧,不同颜色的泥料层叠之间会形成一种类似岩石的纹路,在这里这种技巧被用来塑造壶钮。在“水流”的源头,模拟出山石的效果,同样小小的壶钮也成为了视觉上由远及近的一种参照,虽然壶钮很小,但在我们的想象中,它属于巍峨高山的峰顶。两者的形态塑造紧密的围绕着“高山流水”这个主题,为了配合这一形象,壶盖采用了嵌盖的形式,并且壶盖表面的沟堑与壶面形成连通,壶流与壶把的配置也相对简化和淡化,全器以壶钮作为壶之眼,所有的塑造都以此为中心展开。

紫砂壶的底足也是构成紫砂造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件作品上,壶足升高,与壶面的装饰形成了一个犹如瀑布一般的效果,进一步强化山之高,水之奔流,为全器的统一作出了终结的一笔。

“高山流水”一方面是表面景观的再现,但实际上却是借用流传千古的经典传说故事,表述当下人与人之间深切的情谊,正如易经中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紫砂壶的创作做的是器,但追求的必然是道。在新的时代必然要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传统的优秀文化来进行新的解读,新的塑造,我相信未来紫砂的发展,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类似的作品,以紫砂为载体,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色带高山流水伯牙
伯牙鼓琴
顾致农《高山流水》
知 音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我司新研发的色带涂布机产业化前景分析
伯牙子期
伟迪捷为热转印打码机发布全新的卓越型色带
刍议地图制图中界线套绘色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