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嗡·趣”的创作理念

2018-11-21

山东陶瓷 2018年1期
关键词:整件渔翁陶刻

何 宽

图1 嗡·趣

陶瓷艺术历史悠久,中国的陶瓷艺术历来以独特的工艺、深刻的内涵文化世界所钦佩和瞩目,陶土与火的交融,成就了绚烂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当瓷器已经风行于世界各地的时候,紫砂艺术还处在小小的一隅,在宋明交替之时才诞生萌芽。紫砂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饮茶方式的改变,也离不开几千年中国陶瓷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了各种诞生于这片大地上的艺术创造的蓄水池,不断的演变传承,让紫砂艺术终于在当代焕发出无比绚丽的光彩,更好的发扬这门艺术,更好的展现我们民族文化的铭牌成就了紫砂千古的发展机遇,在这个环节上,当代的紫砂人正在见证历史,同时也在创造历史。“嗡·趣”(图1)便是以紫砂的塑造方法,营造出了一幅江上万籁俱寂,渔翁独钓的动人画卷。

在紫砂壶的创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壶的壶面上会加上一些陶刻装饰,这些装饰有些自成主题,有些成为了整个茶壶的一部分,有些则与茶壶的造型相互呼应。但其中的大部分都局限在流、把、钮的传统结构中,仍然将装饰与造型当做两个相对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嗡·趣”中却打破了这种局限,将陶刻的装饰主题与壶本身造型真正的形成了一个意识上的整体,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联系,从而使整件作品的形象紧密不可分割。

“嗡·趣”的身筒在塑造的时候借鉴了传统筋纹器的成型方法,并以明暗筋线的对称组合来作为壶身泥片镶接的分界,身筒上的曲线运用采用了横向和纵向并取的方式,制作成型难度颇高,最终形成的效果既在横向上壶面随着明暗筋纹线的变化起伏,在纵向上同样以明暗筋线的凹凸作为一种视觉上的对比,形成一种宛如折画的平面效果。就是在这种起伏的平面上,以陶刻刀塑造出一个完整的渔翁江上独钓的形象,这样的画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折扇上作画,只是相对于毛笔,刻刀的掌控对稳定度的要求更高,并利用了中国画中常见的留白手法,巧妙的将壶面的空余部分营造成烟波渺渺的水天之色,让人的想象填平其中的剩余空间。

这样整个壶身塑造下来,纹理变化丰富,给予了观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而选用的清灰泥质感的优势在这一刻显露无疑,无需更多的点缀,画面自然而然的就散发出一种恬淡清虚之感。娴熟的刻画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空间,这个空间连亘天地,用咫尺之幅,涵盖万里,只要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峻节清冷的人格意境。

从这样一个画面可以看出,其中孕育的情感十分明显,结合临江独钓的古老意境,传神的展现了深羡春江渔人独钓其间的乐趣,将传统文化中的追求出尘入世,自有烟水忘机之乐的浪漫情怀,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巧妙的传递出来,让人不自觉的联想,网锦鳞,煮清茗,自斟自乐,陶然欲醉。古人向往徘徊于烟波浩渺之间,今人又何尝不奢望远离喧嚣的繁华,寻一处世外的清净呢?从这一点上,作品《嗡·趣》实际上是为观赏者提供了一种选择,一种并不需要真的挣脱,只需要心念一动,就可以获得超脱的感受,所以结合壶面的陶刻,作品刻意隐去了壶钮,将壶盖化作渔翁头上的斗笠,这一巧妙的造型转换获得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笔直的壶流顷刻间就化作了渔翁手中的鱼竿,而当手持壶把,注水倾流,那潺潺的茶水显然就成为了那一根无需刻意表现的鱼线,这时手持茶壶的人就会突然发现,原来当双手端起这件作品《嗡·趣》的时候,手掌隐去了壶把,茶水凝成了鱼线,整件作品自然而然的化作了一位同壶面陶刻上一样的垂钓渔翁,而在这一瞬间,茶壶周围的环境仿佛也就出现了时空的转换,同样的缥缈无垠,同样的水天连亘,独立而空灵,万籁俱寂,恬淡清虚。

整件作品的创作理念便是如上所述,一个小小的省略,一个完整形象的呈现,并且这种省略并不以牺牲实用为前提,比壶口宽很多的壶盖边缘既是装饰,亦是为了更方便的提起壶盖,既是渔翁粗糙的斗笠边缘,亦是菱花般美丽的裙瓣。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创意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个令人惊艳的改变,注重内涵,不断探索,时代铸就了我们这一代紫砂人,这一代的紫砂人亦同时铸就了这个时代。

猜你喜欢

整件渔翁陶刻
渔翁钓雪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神秘的“渔翁”
旅途探险记之“渔翁”
谈产品设计文件成套性
内衣晾晒架
渔翁收藏: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