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儿服药到口率中的应用

2018-11-21霍光研刘慧蕊石丽东

上海护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口服药品管圈服药

霍光研,战 艳,刘 瑾,刘慧蕊,王 聪,安 宁,李 瑞,康 艳,石丽东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在性质相同、相近或互补的工作场所中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口服给药是临床最常用的给药方法。我科收治的患儿中以神经内科癫痫患儿居多,住院期间的治疗多以口服药物为主。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癫痫患儿病情特殊、年龄小难配合,且住院期间涉及的口服药物种类多、用药次数频繁,在发药、服药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往往难以保证服药到口。我科2015年通过品管圈活动加以分析并积极改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问题分析

1.1 成立品管圈小组并选定主题 由科室12名护士自愿组成,护士年龄23~46岁。其中,本科5名,大专7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6名,护士5名。选出圈长1名,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设定圈名为“放大镜”,圈徽为一个放大镜图形中有护士怀抱小儿的形象,寓意着护士在工作中需要用“放大镜”放大自己的双眼,认真仔细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剖析问题,由小及大,用我们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以促进护理质量改进及保障患者安全。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多个待选主题,结合现阶段护理单元需要改进的护理问题或临床护士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通过上级政策、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4个方面进行评价打分,最终将“提高住院患儿服药到口率”作为此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依照品管圈活动规则,通过制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要因分析、目标设定、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评价、效果确认、制定标准化方法、持续改进等步骤,使用鱼骨图、柏拉图、冰山图、因果关联分析图、雷达图等工具进行分析。

1.2 现状分析 我院儿童神经内科病房共有住院床位20张,病室6间,住院患者中以癫痫患儿居多。癫痫患儿所服用的口服药种类较多,包括抗癫痫药、中成药、抗生素、止咳药、祛痰药、维生素、营养心肌药物、钙剂、益生菌等。我院针对住院患者,采取中心药房统一摆药放在药车里,然后将药车下放到各个病区再由病区内的护士按时发放的方式。制作查检表对2015年1—2月期间护士发放口服药的现况进行数据收集和查检,并绘制柏拉图。调查显示,160例次的口服给药中,服药到口仅为68例次,服药到口率为42.5%,发药到患儿手或家长为30%,其他因素占27.5%。结果详见表1。运用头脑风暴、鱼骨图分析法,从“人、环境、设备、材料、方法”5个方面进行分析,制作“患儿服药未到口的原因分析”鱼骨图(见图1),共统计出29个原因,对19个原因进行打分,选出16个要因,并在鱼骨图上圈定。最后经讨论确定将医护人员、管理、培训、宣教几个方面作为改善方向。

表1 品管圈活动前护士发放口服药查检表 (n=160例次)

图1 发药未到患儿口的原因分析

2 对策

根据80/20法则及5W1H原则,详细拟定对策。一个原因可衍生出多个相应对策,依据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等各种因素作综合评价,选择要实施的改善方案。

2.1 规范给药时间 通过与医师充分沟通达成一致,依据药物的说明书、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总结出常用药物合理医嘱开具时间的模板,供医师及护士使用。因患儿长期服用抗癫痫药,根据患儿固定的服药时间开具医嘱。

2.2 把握正确的教育时机 入院时,护士除常规询问病史及护理评估外,还需关注患儿平时在家的吃药时间,根据患儿的实际吃药时间给予正确指导,告知医师开具符合患儿服药时间的医嘱。入院宣教时,向患儿及家长强调,需要服用住院期间发放的药物,不要服用自己原先留存的药物,以免发生重复用药的现象。

2.3 丰富科室的宣教材料 结合相关情况,科室制定了纸质版和视频版儿科常见药物服药指导宣教材料。宣教视频在移动电视或电脑上播放,于每周一、三、五由责任护士推至各病房进行宣教。针对科室常用药制作了《药物使用说明书》宣教手册,以便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查询药物的商品名、化学名、药物作用、不良反应、用法、禁忌证等。当有新的药物时,护士长第一时间将说明书收录在内并组织科内护士学习、培训,使每名护士均能正确指导并及时观察患儿的服药反应。

2.4 制定考核计划 培训结束后,护士长于6月份对全体护士进行考核,内容为宣教材料中涉及的药物相关知识。并将相关内容列为每年理论考核内容之一,于每年第一、三季度各考核1次;新入职或新轮转到本科室的护士由带教老师培训,2周后由护士长考核。

2.5 修订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明确各班职责,固定药物放置位置。将早8点的中成药、自费药调整为白天责班发放,以减轻夜班护士发药种类多的负担。根据药物间的作用,各班仅下发患儿能即刻服下的药物,不能下发的药物做好交接班。药物放在治疗室的药盒内。各班护士发药前提前备好白开水。针对部分害怕护士、有护士在时不肯吃药的患儿,要做好监督,保证服药到口;不配合、需要协助的患儿最后发药。

2.6 护士长质控 护士长在实施改进措施的3个月内,随机查看护士的发药实际情况,督促护士养成良好的日常工作习惯。对于执行情况有差别的护士在绩效上给予体现。

3 评价指标

比较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住院患儿服药到口率。以2015年1—2月160例次的口服药发放相关数据作为实施前的资料,以2015年7—8月247例次患儿的口服药发放数据作为实施后的资料。

4 结果

4.1 有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开展后,247例次的口服给药中,服药到口245例次,仅有2例因患儿睡觉未服药,药在患者处未服用,服药到口率为99.19%,较品管圈开展之前的 42.5%明显提高(χ2=163.646,P<0.01)。目标达成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100% =(42.5% -99.19%)/(42.5% -74.7%)×100% =176.06%。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 ×100% =(57.5% -0.81%)/57.5%×100%=98.59%。说明此次活动有效提高了住院患儿口服药发药到口率,达到了目标值,目标达成率为176.06%,进步率为 98.59%。

4.2 无形成果 雷达图显示,全体圈员对QCC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制度执行力等均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组员的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5 讨论

5.1 流程管理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作为病房药物的管理者、药物治疗的执行者,患者用药前后的监护人以及不良反应的一线观测人员,在确保医嘱执行的准确、及时、有效、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在患儿住院期间,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加之所服药物种类多、用药次数频繁等,在用药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而如果未能做到服药到口,就很可能导致药物难以起到应有的治疗作用。流程管理是针对护理工作中的每一时间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班次,把每一项护理工作按合理的程序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工作过程[3],确保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保障患者的治疗和生命安全。

5.2 品管圈活动带来的收益

5.2.1 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患儿安全 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制定出合理化的医嘱模板、改善了发药的流程,明确了各班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优化了对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将护理工作精细化。通过对口服给药流程的优化与规范,对相关制度的明确细致规定,满足了患儿服药的需求。同时,通过纸质版及视频版宣教材料定期向患儿及家属进行安全用药知识的宣教,并提供全程、优质、温馨、安全的护理服务,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通过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口服药发药流程的梳理,保证了住院患儿的用药安全,降低了科室口服药发放中的错误、漏服等安全隐患。不仅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患儿及家属的认可。

5.2.2 护士的能力得到提高 ①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护士对药物知识不熟悉或不知晓会导致宣教内容不正确。而护士的药物相关知识需要不断复训及更新。通过编制常用药的《药物使用说明书》宣教手册,方便护士查询;并结合定期的培训与考核,保证了临床工作中的用药安全。②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动自发的参与形式,使护士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和管理权[4],培养了护士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位护士的才能得到发挥。此外,也提高了科室成员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猜你喜欢

口服药品管圈服药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服药禁忌
备用口服药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标准化口服药发放流程,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分析
使用PDCA循环降低病区口服药管理缺陷率
服药先分阴阳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