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流技术的临床输血流程信息系统构建

2018-11-21兰,杨富,方

上海护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血制品数据流信息系统

陈 兰,杨 富,方 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 200080)

近年来,我国护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在医疗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迅速发展,已逐渐成为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整合大数据与护理信息、优化护理信息系统,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促进护理服务更高效、更优质与安全,是当今护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数据流是一种高速的、由只能以事先规定好的顺序被读取一遍或少数几遍的数据项构成的一个有序序列,具有实时性、无穷性、瞬时性及时序性等特点。数据流作为一种新型数据模型已广泛出现在多种应用领域,如天气预报、海啸与地震的预测及产品质量检测等[1-3]。鉴于此,2013年我院护理部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海泰系统(病历记录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等建设为契机,与相关信息中心合作开发了基于数据流技术的临床输血流程信息系统,通过试运行并在全院推广,规范了输血流程,保障了用血安全。具体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开放床位2 500余张,临床护理单元53个,护理人员1 680余名,输血科工作人员共15名,年平均住院患者39 821例次,患者年平均输血量537 150 mL。

图1 交叉配血环节流程及质控点

2 基于数据流技术的临床输血流程信息系统构建

2.1 输血关键环节的确立 流程的标准化是行为规范的准则和质量保障的前提。我院参照原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4]构建临床输血流程,将其分为交叉配血、血制品领取、血制品输入3个关键环节。同时根据3个关键环节设立以下质控点:交叉配血2人核对的符合率、血制品质量符合率、输血2人核对符合率以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交叉配血环节包括试验前准备、实施及血标本送检3个步骤,详见图1。护士登录系统接收到医师开具的输血医嘱后,打印用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执行单,做好血型匹配前的准备工作。护士携带交叉配血执行单及试管至患者床旁,采用手持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扫描患者手腕带二维码,当有异常蜂鸣声时提示“高度警示,需重新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为了确保双人查对,改进操作界面,当一护士用PDA扫描交叉配血单及试管的二维码并核对无误确认后,PDA上会自动跳出“请第2位护士进行核对”提示,此时另一护士通过输入工号及密码登录,进行第2次的患者身份与医嘱信息核实,否则无法进入下一步操作。必须两人确认无误后才可进行采血工作。交叉配血采集完毕后,由运送中心工勤人员携带用血证明、临床输血申请单以及血标本等一起送至医院输血科,并执行血制品领取环节流程(详见图2)。输血科工作人员完成交叉配血工作后将“取血通知书”发送至护士站。病房护士打印并携带“取血通知书”至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通过PDA扫描共同完成“三查十对”核对工作,此时PDA和电脑的PC端同时显示“三查十对”的内容,两人逐项核对无误且血制品质量符合要求后方可取回至护士站。血制品输入环节分为入科核对、输血前核对、输血观察与记录及血袋回收,见图3。血制品取回病区后首先进行入科扫描核对。输血前核对工作同样需要两位护士进行PDA扫描完成,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输血操作。输血过程中,护士必须严密观察患者情况以免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用PDA扫描并客观记录输血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其主诉与感受以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直至输血结束。输血结束后,护士用PDA扫描血袋确认结束时间,并将客观记录同步到护理记录单上(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及时客观记录)。记录完毕,护士将空血袋置于黄色医疗废弃物垃圾袋内,由病区工勤人员送至输血科,输血科工作人员扫描空血袋条码确认血袋回收时间。

图2 血制品领取环节流程及质控点

图3 血制品输入环节流程及质控点

2.2 功能模块设计 对PDA扫描的数据进行管理,系统设计为数据预处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及用户交互4个功能模块,见图4。数据预处理是指对PDA扫描获取的各种数据进行过滤和转换,得到有价值、可识别的数据后再以队列形式保存于数据缓存区内。数据处理是核心部分,主要是根据临床输血流程的监控内容或质量指标进行干扰信息的数据剔除,根据输血流程3个关键环节特定的规则进行动态处理和甄别,以删除错误或不合理的信息,最后将筛选后的信息保存于存储模块或专用数据库,以备护理管理者进行查询。用户交互模块主要是指完成护理人员与系统的交互,显示经过数据预处理和处理模块筛选后的数据,同时显示错误或违规操作报警提示信息;护理管理者通过此模块对存储数据进行各种操作,对存储模块中的数据库进行监控与反馈。数据存储模块主要是根据预先定义的提示和查询规则等保存输血流程3大关键环节质控点的数据及其输血过程中的医疗数据等。

2.3 数据处理及存储规则的设定 在临床用血过程中,除血型匹配外,血制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也至关重要。报警规则的设定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当扫描错误信息或流程规范执行错误时出现报警提示。质量控制的规则设定是根据输血流程3大关键环节作为数据采集点,设定“交叉配血前—取血中—输血前”两人核对及其相应核对内容,当核对执行正确时记录一个数据。输血时病情监测数据记录间隔时间设定为输血后15 min、输血期间每小时及输血结束时,且当出现输血不良发应时可随时进行数据记录。数据流技术就是依据上述的规则与对应的记录,对输血流程和输血记录的原始数据进行实时自动分析和监控,将输血流程3大关键环节的质控点数据进行捕捉记录并合理存储。

图4 基于数据流技术的临床输血信息系统设计

3 效果评价

3.1 临床输血流程信息系统对我院临床输血安全管理的影响 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输血信息系统及PDA收集相关数据并计算相关操作的执行规范率,以评价输血信息系统管理的效果。用血申请单规范率=规范单数/总申请单数×100%,输血项目查对齐全率=查对齐全次数/总输血次数×100%,血标本合格率=标本合格次数/总抽取标本次数×100%,血制品发放准确率=发放准确次数/总发放次数×100%,输血过程观察记录规范率=观察记录规范次数/总观察记录次数×100%,输血后血袋处理规范率=规范处理血袋数/总输血袋数×100%。临床输血流程信息系统应用对我院临床输血安全管理的影响见表1。

3.2 临床输血信息系统构建以来全院用血情况及输血质量控制指标 自2015年7月基于数据流技术的临床输血流程信息系统运用以来,我院住院患者临床输血申请总数为3 376次,取血总量为8 813袋,临床用血人数1 044例次。在输血确认总数上升的前提下,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下降0.02%。具体临床输血流程过程与质量控制指标情况见表2。

表1 临床输血流程信息系统应用前后输血项目执行规范率 (%)

表2 临床输血信息系统应用后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指标情况 (%)

4 讨论

4.1 输血流程信息系统提高了临床输血安全 输血是急救和疾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输血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或差错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对其造成巨大的精神、身体伤害和经济负担[5-6]。因此,保障输血安全是输血管理的首要任务。传统的输血流程往往采用手工填写、人工核对等方法,使得输血工作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患者身份识别缺乏唯一性、血样标本采集错误、输血执行者及实际执行时间难以查询等[7]。据相关数据报道,输血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差错占输血相关差错的50%[8]。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下,医院信息化发展在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同时,对提高患者医疗安全水平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输血信息系统众多、功能不一,也存在着不安全因素[9-11]。有调查表明,输血信息系统存在着软件因素与人为因素方面的隐患,主要表现在输血前检查隐患、输血申请及其审核隐患、血标本抽取隐患以及输血监管隐患等[12]。因此,必须建立规范、全面、可靠、完善的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高效、快捷。本研究将“两人核对”原则植入输血流程信息系统,强制执行双人登录核对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输血风险因素,保证了患者、血标本、血制品的准确性,加强了输血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通过信息条码或二维码对血标本采集、患者身份识别及医嘱的执行进行确认,其唯一性保障了患者接受输血治疗的正确性。我院自2015年7月临床输血流程信息系统运用以来,交叉配血前与输血前的“两人核对”符合率为100%,血制品质量符合率为100%。

4.2 数据流信息系统提升了输血护理质量 临床用血安全是护理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护理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传统输血护理的手工记录不仅流程繁琐、耗时,而且存在漏记、补记、记录随意性大、不易追踪与查询等弊端,使输血护理工作缺乏严谨性,难以保障输血护理质量。同时,传统输血护理工作存在着输血监管疏忽等隐患,易造成人为因素的输血差错。护理信息系统具有及时收集、快速处理以及储存数据等优势,促进了我国护理工作和管理模式现代化进程,保证了临床有效护理时数,解放了护理人力资源,实现了护理工作网络办公,推动了临床护理管理工作[12-13]。基于数据流技术的输血流程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的数据流向控制,通过PAD扫描信息采集、评估系统、操作执行和记录系统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形成了信息系统的主动提示、系统内部自动监测、不良事件统计和实时推送的过程质量控制。我院自2015年7月以来,住院患者输血申请共3 376例次,完成临床用血人数1 044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0.55%。通过数据流技术提取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之间的关键评价指标,有效地实现了输血护理质量的监控。项目启动初期对常见遗漏项目通过数据分析后,进行加粗加深提示,设置关键步骤提醒。用血申请单填写过程设置智能提醒,有效提醒医务人员完成每一个选项不要遗漏,用血申请单规范率从95.17%提高至99.91%。输血信息系统强化了输血“三查十对”,设置了强制性的智能框以起到提醒作用。每位护士以及输血科人员都必须按流程依次核查输血的10个项目并对血制品质量进行检查,全程扫描并准确记录输血各环节时间节点,以及发放人、申领人、核对人等信息,从而确保了查对齐全率与血制品发放准确率均提高至100%。针对输血全过程,我们设置了过程时间节点信息扫描并自动记录执行者,同时可一键导入到护理记录单,保证医疗记录客观完整,规范了输血过程观察记录,使输血过程观察记录规范率达100%。输血后血袋处理规范率也因为信息的扫描和控制而提升至99.97%。通过与输血科扫描系统的兼容,从输血后护士即刻处理血袋至工勤人员回收扫描,系统均能客观反映出时间节点,起到很好的后期追溯作用。此外,信息化输血管理增加了护士的床旁服务时间,增进了护患交流与沟通,提高了护士与患者满意度,推进了“优质护理服务”。

5 小结

输血流程信息系统的构建,强调流程规范性,注重双人查对原则,规避了人为因素隐患。将数据流技术应用于输血流程信息系统中,便于护理管理者动态了解输血流程的执行情况,可实时动态地进行输血过程质量监控与管理,以确保临床用血准确高效。

猜你喜欢

血制品数据流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血制品:白蛋白有望进入提价阶段
汽车维修数据流基础(上)
汽车维修数据流基础(下)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血制品:27倍PE的行业值得买吗?
血制品行业 27倍市盈率的血制品行业现在值得买吗?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
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对创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